个人资料
正文

柞里子:书法杂说(尾声)

(2010-04-15 15:39:48) 下一个

书道兴衰

 

          一切艺术都必然经历四个阶段,诗词曲画皆然,书道亦不例外。

第一阶段为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当某艺术形式方兴之际,一切参与者的活动皆可以“摸索”两字笼罩之,“行”尚未成,实无所谓内行与外行之别,然较之后来者,则但凡当时之参与者皆可以内行目之。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相互诋丑在所难免。因皆为内行,故以内行笑话内行概括之。书道内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相当于汉魏。

第二阶段为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某艺术既兴之后,规矩已成。能中规中矩者为内行,不能者为外行。方兴未艾之时,内行居多,外行居少,因而外行不免诒笑方家。书道内行笑话外行的阶段漫长,上自南北朝,下迄明清,皆可纳入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为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盛极必衰,外行渐多于内行,内行反而不免见笑外行。书道外行笑话内行的阶段大约始于清末明初,终于文化大革命。

第四阶段为外行笑话外行的阶段。衰而未亡之际,时有类似复兴而实为回光返照之像。当此之时,参与者忽然增加,活动忽然渐多,然而规矩已失,内行已绝。外行各以内行自居而笑话异于己者为外行。书道的这一阶段不幸正是当今之世。书道之亡,指日可待欤?




书道修养

 

          或问:书道既将亡矣,何修养之谈?难道有意力挽狂澜,以复兴书道为己任欤?余曰:岂敢。且柞里子手无缚鸡之力,即使有此妄想,亦无力为之。只因少小之时曾留意于此道,未忍一旦弃之如敝履,愿诒数言以就正于同好而已。

 

          书法既以意境为高,而其意境又属文化之范畴,书法修养亦宜从文化入手。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某所谓的“下笔”,本指做诗而言,窃以为不妨借用来作为修养书道之诀窍。

读书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读法。比如,苏东坡曾问人读《晋书》时可曾发现好亭子名。为修养书道而读书,正可用东坡此意而为之,套用陶渊明的话,就是“不求甚解”可也。

凡事虚实不可偏废。读书是书道修养之虚,书道修养之实则不外是习作。俗话说“三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于是而有人以为但凡练习愈勤则愈佳。其实不尽然,如果练习之方法或方向有误,则愈勤而愈糟。窃以为正确的练习方向与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句话:

 

          宁生勿熟

          宁拙勿巧

          临碑不临帖

          习真不习草

          运腕不运指

 

          书法作品倘若能入神、逸、妙的品级,则无所谓生熟拙巧之别。能否臻此等品级,在天赋不在人力,人力所能及者,止于能品。趋生避熟,近拙远巧,正臻能品之要诀。

熟虽不必为俗而近于俗,巧虽不必为媚而近乎媚,故宁可生拙,不可熟巧。

碑虽不免残破,但古意犹存。帖既经摹写,则难免失真。临碑者至不堪为生拙,临帖者则难逃熟巧。故曰临碑不临帖。

书法笔势以间架为本,真书为间架的基本表现形式,草书为间架已为成竹在胸之后的任意发挥。真书功夫到,草书自然成。故曰习真不习草。

书法笔意以劲道为本,运指则劲道弱而浅,运腕则劲道强而深,故曰运腕不运指。

要言之,“宁生勿熟,宁拙勿巧”为书道修养之纲;“临碑不临帖,习真不习草,运腕不运指”为书道修养之领。苟能循此纲领练习三年五载,虽无大成,必有小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