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学杂志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正文

英国记游(上)

(2010-03-03 12:18:32) 下一个

英国记游(上)   

  巴黎 陈湃

 英国游之一 安抵伦敦

八月六日星期一  上午雨 下午晴

我与妻早上八点半起程去英国,毅儿开车载我们到巴黎奥尔良门,然后我们乘38号公车去北站。一个星期来天气都很好,可是今天早上突然下起雨来,难道真是“贵人出门招风雨”?据气象报告:这三天巴黎是有风雨的。

九时半,我们在风雨中到达北站,登二楼查检处。先把车票过机,再到法国出境处出示护照,他们只看看护照,把护照号输入电脑:英国入境处也简单,只把我们的护照有相片的首页扫描入电脑即可。本来欧盟国家是可自由出入的,只有英国多事,不肯加申根协定,也不肯加入欧元区。但无边界的大同欧盟是个趋势,英国米旗迎着不落的太阳时代已结束!

我们乘坐的法国“欧洲之星”快速火车〔TGV〕于上午11:10分出发,預计穿过海底隧道抵达伦敦滑铁卢站是英国时间下午一时正〔伦敦比巴黎慢一小时〕。

1988年,我曾带领全家曾去过一次伦敦,此后因事忙就没有再去过。近十年来英国诗友黎均全、吴仁仁、陈灿根等多次到巴黎,在我家欢聚,他们也曾多次邀请我去英国玩。我也曾数次答应要去,只是事务繁忙,有雷声没有下雨,直到今天才下决心去。

此次十天行程,预计在伦敦玩三天,然后参加旅行团到苏格兰的温莎堡等地玩四天,第三天中途离队在曼城下车由吴仁仁先生接我们到他家中玩两三天,在那里还要去格林士比市会见大画家杨希雪先生,14号回伦敦,15号返巴黎,结束10天旅程。

说来惭愧,居法20多年来,出门都是坐汽车,还未坐过高速火车,今天终于尝试到了。其特点之一是安静,没有普通火车驶过铁轨接驳头处的卡卡声;二是非常平稳,时速二、三百公里时,连桌面上杯子中的水面都没有涟漪。这是法国火车高新技术的体现,比德国磁浮技术成熟得多,也适合中国的国情,北京----上海高速铁路建设采取法国的技术是明智之举。

火车奔驰了一个半小时,到达法国边境海边城市加来附近。进入英伦海峡海底隧道时减速行驶,共用去25分钟的时间。出了隧道,在英国边境城市停下来落客,随后火车只是以中、慢速行驶,可见英国路轨设备之差,但经过一个小时行走,还是准时在下午一时抵达伦敦滑铁卢站。出了闸口,黎均全先生的小儿黎世荣与陈灿根老先生接车。

伦敦本来是有名的阴雨天的,但真奇怪,我们抵达伦敦后,竟然是少有的大晴天,阳光普照,来接车的人说:大太阳是欢迎你们到英国,連天都帮你们!

伦敦的地铁票贵得惊人,一张单程票要四英镑,而且还限路段,比起巴黎每张一欧元任坐多少公里远的地铁票,足足贵了五倍。

黎均全老先生与其子世荣住在伦敦东区,转了两次地铁才到,我们入住世荣家。世荣与其父及吴仁仁先生刚于上月中来我家住了三天,我们已很熟悉。他年已五十,儿女也20多岁了,但看上去似30多岁,所以我们叫他荣少爷,简称荣少。 

傍晚,荣少带我们去泰晤士河边賞风光,只见河水滔滔,交通客轮来往不绝,一片繁忙。

十九年前我去格林威治经过这里时,还是一片旧平房,现在却成了高楼大厦群,伦敦最高的五十多层大厦就在这里,有点似巴黎的拉德丰斯。据说当时为了开发这破烂地,弄得加拿大最大的财主开发商也破了产,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晚上,陈灿根老先生在“香港城大酒楼”设盛宴为我们洗尘。饭后,荣少载我们去看泰晤士河和伦敦夜景,直到深夜才回来。

 

英国游之二 伦敦市容及博物馆

200787 星期二  

今天早上九时,荣少带我们入伦敦参观。我们买的是一日票,每票5英镑,可坐巴士和地铁。买一张单程的地铁票是4英镑,买一天的票是5英镑,英国佬的算盘不知如何打的?

大伦敦本来是分三圏的,现在攺为六圏。圈数越大表示路越远,地铁的收费也增加,这是变相的加价,使民怨鼎沸。

伦敦市府向市民“抢钱”的事还多,汽车入城要收入城费,每次8英镑。在入城界限处安装了不少电眼(摄像机),摄下汽车的车牌,如果当天不到指定的地点缴费,就要罚款。不过入城的汽车每天只收一次入城费。

伦敦的路面上画满线条:如单红线,双红线;单黄线,双黄线。在交通路口还画上黄色方格,巴士专线的地面全程都涂上红色。还在道路上装满电眼,汽车超速行驶,或闯入巴士线,或滞留在方格内,电眼就会摄下车牌罚款。有人统计过,伦敦市共有43万个电眼。真是把市民当贼了!这些烦琐的线条和电眼,巴黎是没有的。拜天拜地,希望法国不要学英国。不过伦敦也有比法国好的地方,博物馆免费进场。法国的博物馆除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免费外,其他时间都要买票的。

我们参观过了银行街、电器街、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单位,收获甚丰。大英博物馆中国厅中的展品,比十多年前我来参观时少得多,而且都是不很名贵的珍品,有不少顶级的珍品都不见了。据说是怕中国政府索回而不敢展出,因为这些国宝多是从中国抢回来的。

英国人似乎对红砖情有独钟,不少房屋都用红砖砌成,日子久了,显得灰黑和殘旧。记得十九年前我初次到伦敦,看见高楼大厦和大笨钟沾满烟尘,为何号称国旗不落的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却一片漆黑?在失望之余,我说出:“今后宁愿去敦伦也不去伦敦!”这是我为何多年来不去伦敦之理由。

可是今天的伦敦,所有的建筑物都洗刷得干干净净,面貌焕然一新,使人心旷神怡!呵呵!以后我宁愿去伦敦也不去敦伦了!

回来后,在黎均全老师家遇到了陈田先生,他是专程来看我的。陈先生是名书画家,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十年前他来伦敦与儿女团聚,是我们《巴黎文学》的顾问。现在已八十岁,虽然有些老态龙钟了,但我们是初次见面,当然是喜不自胜,畅所欲言。

随后我们到“莲坊”海上酒家用晚膳。饭后荣少载我们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参观,顺便送陈田老先生回家。可是过了泰晤士河隧道后,看见迎头而来的另一方隧道发生事故被关闭,汽车长龙塞在隧道口进退不得,十分狼狈,也影响了这边隧道的交通,非得要走数十公里从另一条隧道回来,因而就有了过其门而不能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遗憾。陈田先生也只好转乘公车回家。使荣少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返抵家门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明天我们准备去温莎堡,看看回程时是否能抽出时间再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吧!

英国游之三 温莎堡 唐人街

200788 星期三 

一、参观温莎堡

今天荣少夫妇带我们去温莎堡(Windsor Castle)参观。温莎堡位于伦敦以西22英里,濒临泰晤士河南岸,开车一个多小时即到达。

温莎堡于11世纪兴建,最初是木质结构。当年威廉一世征服统治英国,为了控制泰晤士河水道而建立。后经历代国王扩建,逐步臻于完善成石头城堡。现在规模是经十九世纪乔治四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扩建后形成的。温莎堡占地13英亩,有39位国君主曾以此为家。是目前英国规模最大,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皇家寓所。 

整个温莎堡依地形可以分为上区、中区和下区。上区(Upper Ward)有女王交谊厅、13世纪法庭、滑铁卢大厅、御座厅、玛丽皇后玩偶屋等等。其中,滑铁卢大厅作为宴会厅使用,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会在王室喜庆的日子,选择在温莎堡隆重设宴,邀请英国上流社会阶层,一起庆祝王室的盛事。

玛丽皇后的玩偶屋是在1920年成立,由艺术家及1500位工匠一起设计制作,作为献给玛丽皇后的礼物。玩偶屋就好像英国皇宫的缩影,小小人物精致,栩栩如生。

中区(Middle Ward)主要是指大型圆塔,用来保存英国皇室珍贵文献及收藏,同时,也是英国王室成员休憩处所。如果见到塔顶悬挂狮子与独角兽的皇家旗帜,圆塔就不开放,表示现在有英女皇或王室成员住在塔内;若是见到英国米字国旗,意谓意味着游客可以入内参观。

下区(Lower Ward)最著名的就属圣乔治大教堂(ST. Georges Chapel),是温莎堡内的经典建筑,外形瑰丽,为首屈一指的哥德式大教堂,可以与西敏寺的礼拜堂媲美,1999年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王子爱德华,就是在这里举行婚礼。

在历史上,温莎堡曾是英王出生、举行婚礼的场所,也是囚禁政敌以及王室成员墓葬地;现在是王室成员度假使用,同时也是举行庆祝活动、接待外宾的处所。温莎堡外是一大片青葱草原,为温莎公园及阿斯科特赛马场(Ascot)。温莎公园早期是王室的狩猎场,自然景观保存完善,

伦敦唐人街牌楼

温莎原先只是一个英国典型小镇,街上的屋舍都是英式风格,是因为温莎堡,才声名大噪。现在,大街小巷终年可见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这里旅馆及饭店总数早已超过100家,温莎堡真是为温莎小镇带来无限商机。

我们到时,刚好看见圆塔上飘着米字旗,表示英女皇不在可参观。温莎堡内呈现出皇室的金碧辉煌,并且陈列很多皇室珍藏品,比如达芬奇的作品、慈禧太后赠送女王的条幅、精美的皇家瓷器、滑铁卢之役英国将领的肖像、中世纪的盔甲、刀枪剑戢等,处处展现英国皇室王者气派。但门票太贵了,一张减价的老人票也收 .7英镑,真是刮龙,难怪英皇室这样富有了!可惜的是1992年大火烧去的部分,虽然已修复,但没有开放给游客参观。美中不足的是温莎堡地处飞机场附近,每分钟都有一架客机经过上空,吵噪音很大。

出了城堡,荣少已选好餐馆请我们吃英国有名的鱼条薯仔餐。可能是发粉或油的关系,入口有点苦味,慕名已久的英国鱼条薯仔原来如此,真是不敢恭维,可能没有第二次了!

二、游伦敦唐人街

回程经到伦敦市内,荣少看时间还早,载我们到唐人街一游,顺便买一只烧鸭回家吃。只见唐人街一片热闹,比19年前我初到时兴旺得多,用中文写的“俪人街”和中国牌楼矗立如昔,那幅不合平仄的“伦肆遥临英帝苑;敦誼克绍汉天威”对联,仍高挂在牌楼两边,使我还有点惘然,难道英国华侨真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的,此对联在当地早已引起不少文人诗客的非议,只是当时《星岛日报》与街坊执事者(是在《星岛日报》上公开征联的),硬要选用此联的。

乎对联,首先是要对,即平对仄,仄对平。然“敦誼”对不上“伦肆”,因为“肆”是仄声,而“誼”也是仄声。且从整幅对联来看,内容也不协调。“遥临”,对“克绍”也很牵强的。此对联的意思可能是这样:伦敦的酒肆是从遥远的东方来到英国皇宫附近的,我们华人要敦睦和子承父业使大汉精神在国外扬威。主題是好的,既然这样,下联何不攺为同意思而平仄协调的:“敦朋恢绪汉天威”呢?古语有云:“绍箕裘,子承父业;恢先绪,子掁家声。”或“敦侨长发汉天威”不是更好吗?

不管如何,伦敦还准许建中国牌楼,比起巴黎只叫华人融入而不准建中国牌楼强得多,起码可以“汉天威!”

晚上在黎均全老师处吃饭。陈灿根先生来探我们,因为明天早上我们要参加旅行团北上苏格兰等地游玩四天了!

英国游之四  剑桥大学 约克市

200789日星期四 

一、剑桥大学

今天我与妻在伦敦参加“欧美加旅社”四日游,每位220英镑。早上七时,黎世荣夫妇开车送我们到尤斯敦车站前集合地点。导游是李海先生,他是沈阳人,在北京读书,来英已七年,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说粤语。同车有42位团友,多是留英学生的家长、学者,一部分是香港游客和英国本地老华侨,从巴黎来的只有我们二人。这些本地老华侨多是台山人,不会听普通话,只好由我们翻译。按计划,今天北上旅游的地方是剑桥大学和约克市,夜宿达令敦。

旅游车离开伦敦后,大约奔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达剑桥市。剑桥市是因为有一条剑河而得名。也因为有剑桥大学而更闻名天下。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大约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过。

剑桥大学没有校园,却有31所学院遍布剑桥市。我们没有时间窺其全豹,只走马看花地参观了女王学院、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

国皇学院成立于1441年,最后由亨利八世完成,是所有学院中最宏伟的。徐志摩曾在那里听课一年。有趣的是学院正门上亨利八世左手拿的权杖,当时被一位调皮的学生换成椅脚,至今仍保留着。

王后学院中的数学桥,传说是由牛顿所建,整座桥原本没有使用一个螺丝釘。但是后来一个好奇的学生把桥拆掉研究,却无法按原样装回去,只能用螺丝钉重造了这座桥。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的。真正的情况是,该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比较不明显,但是现在新造的这座用的是螺丝。不过这座桥似乎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

三一学院在学术成就上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也因拥有众多著名的毕业生而声名显赫,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1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毕业生包括了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根斯坦等人。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

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学院原来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151149日创办了这所圣约翰学院。圣约翰学院最著名的一座桥当然是连接第三庭院与新庭院的叹息桥(原名新桥),由于其造型与威尼斯的叹息桥相似而得名。

二、约克市

我们在剑桥市吃了中餐后,于下午一时继续出发,下午四时半到达英国中部名城约克市。

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约克一直是北英格兰的首府,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伦敦。因为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英国战火不断的历史中,它也不断遭受炮火侵袭,城墙、教堂等都曾经几度被摧毁,又被后人重建。今天所保留下来的遗迹最古老的,可以上溯到公元11世纪。在内战中,约克两次被英格兰议会军攻占,但是所幸议会军的首领费法克斯爵士老家便在约克,他下令不准毁坏大教堂等历史建筑,约克才又一次幸免于难。1839年,约克有了第一个火车站,之后便逐渐发展成英国北部的交通枢纽。

17世纪时,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一群英国的清教徒乘船逃往新大陆去寻找新生活,他们成为第一批移民美国的英国人,之后大批的英国人加入了移民潮。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