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肇中 “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 ” 演讲 ( 实录 )

(2010-03-20 10:17:32) 下一个
丁肇中 “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 ” 演讲 ( 实录 )

主持人: “ 外交学院论坛 ” 现场已坐无虚席,论坛将在几分钟之内开始。

 

主持人: 工作人正在主席台上调试扫描仪等设备。演讲的题目是 “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 ” 。

 

主持人: 嘉宾已坐上主席台,论坛马上开始。

 

吴建民: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非常高兴请到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给我们讲课。今年五月份,丁教授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当时我已知道我要到外交学院来工作,我就向丁教授提了一个要求,我说能不能你到外交学院讲一讲课,丁教授就同意了。既然他同意,表明他对外交学院的同学、老师们的个关心,我们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肯定大家会问我们是外交学院,为什么请著名的物理学家丁教授给我们讲课呢?道理很简单,外交,优秀的外交官是通才,而不是专才。人们讲是杂家,懂的世界很广,尤其对科学的理念问题,我们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当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今天丁教授给我们的讲的题目,对过去三十年物理研究的回顾。丁教授做事情非常的严谨, 40 岁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大家知道诺贝尔物理奖是很难得的一个奖,得奖人的年龄都在 60 岁以上,丁教授工作比较突出, 40 岁就得奖,他一直非常勤奋的工作。他现在在国际太空站搞一个实验,就是 AMS ,研究有没有反物质。我问他一个问题,你怎么想起这个点子的 —— 反物质,他说我是在家里散步的时候,我到他家里,家里有小树林,他经常在那里散步想出一个问题,科学家脑子不断想问题,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外交学院的同学学习。今天我们外交学院举办这次活动,新闻媒体非常的重视,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有新浪网,来报道我们今天的活动。我特别提一下新浪网总裁汪延先生也来了。

 

丁肇中: 我非常高兴到这来介绍我做什么,我是花钱最多、经济效益最少的人。我说的事情就是 “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 ” 。在中国的古代对物质基本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就是最基本的结构和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性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六百年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索不清的。对一个外交官来说,这种观念是非常有用的。原因是什么?最大的受用就是韩国的国旗。

 

在西方国家过去二千年,对基本粒子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二千年以前,西方认为土气水火是最基本的,在 16 世纪的时候,认为最基本的东西除了土气水火还有水云、盐等,在一百年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化学元素,所谓周期表。在 60 年代,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原子核,也有一百多个。到了 60 年代末期,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不是原子核,而是好几百个基本粒子。现在我们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三种氢子和六种核壳。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和我的体会。我向大家说五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测量电子半径,大家知道电子是一百年前由英国杰汤姆斯发现的,电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在 1948 年,有一个电子理论,这个理论说电子是没有体积的,换句话说,没有半径。这个理论被所有的实验证明,汤姆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到 1964 年,有些专家做出的实验同时证明电子半径是负 13 次方厘米。怎样测量电子的半径?测量东西不是用光来测量。为了测量电子的半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了周长 1 千英尺的电子加工器,一共有 60 亿光,然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用这个光来测量电子半径。在 60 年代物理学家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实验,当时这个实验太重要了,所以我决定重复这个实验,是我第一个实验,很累人。

 

到了 66 年我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做这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到不可琢磨的,我实验的结果完全符合电子半径为零的理论。这是当时做的仪器,这是磁普仪。我的第一个体会,对于做科学的人,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因为我没有做这个实验以前,另外几个实验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专家所做的。

 

在 60 年代末期,人们对宇宙的观念是这样的。原子外面有电子,原子里面有原子核,原子打开有粒子。所以我的第二个故事就是讲氢粒子加速的发现。到了 70 年代,所有已经知道的基本粒子已经好几百个,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物质中子,我就问为什么宇宙中间只有三种元素,为了寻找新的元素,我使用新的仪器。 70 年代初期我设了一个实验,目的是寻求新粒子中的新物质,要把它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这种实验不受物理学家的欢迎,因为学理论的都说,所有物理的现象可以用三种口号解决,你这种实验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实验被世界上每一个实验室所拒绝。

 

到了 1974 年我们在美国纽约完成实验以后,发现新的粒子,发现新粒子以后就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元素,它被所有的粒子活动,换句话说,它可以重三倍左右,这并不奇怪。最奇怪是这个元素比其他的粒子寿命长一万倍,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所有的人活到一百岁,突然找到一个村庄能活到一万岁或十万岁的话,那就很奇怪了吗?所以表示说有新的物质存在,这是新的实验。因此只有三种外核是错误。

 

这是当年英国广播公司 BBC 来记录我们实验的结果。最近的结果,就是当正负电子能量等于 3 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个想象不到的结果。所以我第二个体会就是说做基础研究,大家有信心做正确的事情,不要因为大多数人反对而改变。

 

第三个故事,是胶子发现,大家在念书的时候知道中间是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的力量是由光来传输的。在七十年代我们知道原子核里面裹氪,其中是由胶子来完成。在 70 年代末期,我在德国的汉堡,有最大的压缩器,作为加速器看起来复杂,基本原理非常的简单。这个磁铁到电子转弯,这个磁铁就是电子预交,这个实验必须着电子半径。这个仪器做完以后,忽然觉得可能测量有没有焦距存在。怎样测量法呢?就是加速电池的正负兑换,出现三种情况。果然这点是实验的结果。第三点体会对做科学,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我就不太敢说了,我迫切要求合作。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点粒子形成的,也就是说有六个夸克和三种电子,它比电子重四千倍。那就可以问下面的问题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有多少夸克,为什么只有三种,电子有多大,能不能分为更小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夸克,夸克能不能分得更小。做这个实验,过去二十年里我一直在西欧实验室工作,周长 27 公里,在地底下 50 公顷,在这几个地方正负电子对错,里面有一万多个磁铁。基本原理是什么?就是说有一千一亿的电子和一千亿的正电子对号,时间非常短,十亿分之一秒,可以想象有多少高的温度,是太阳表面的四千倍。假如宇宙爆炸,爆炸时温度非常高,我们在实验室里制造宇宙诞生一千亿分之一的时候。我介绍当时我的实验室,外面是磁铁,重一万吨,和原来的苏联合作,里面有一层、一层、三层探测器,乘 16 厘米、乘 16 厘米、乘 16 厘米。大家记得在中学做实验的时候,第一个实验是小线圈,放电进去产生磁场。我的线圈和原理一样,唯一不同是稍微大一点,有 500 万圈。

 

为了测量所有原子里面的东西,我们用了三百吨的油。这个实验室跟这个差不多,把实验室打开以后,有不同的探测器。探测器分为四层,四层做什么呢?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有电子轨道、宇宙轨道、光轨道,其他的粒子有一个轨道。

 

这是一个国际合作,有韩国、中国,包括台湾,印度,苏联,欧洲的国家和美国大概 20 多个,总共有 600 个科学家,大概 50 个研究。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正好是冷战的时候,是美国、苏联、中国、欧洲大型国际合作,在开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只有 15 个国家,后来又变成了 19 个国家。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苏联,这是苏联在国外最大的国际合作,有好几百个俄罗斯人跟我们工作,占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科学杂质,是剖面图,可以产生粒子,有二千五百个微处理器,发表了很多文章,很厚,有三百个人用来做博士论文。所有的结果可以用一张纸写出来。也就是说宇宙中只有三种不同的电子,普通的电子都已经找到了。第二,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它的半径小于 10 的负 17 次方厘米,大家想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用电一百多年了,永远不知道电子的半径是多少。把眼睛闭着晚上想一想,是非常奇怪的。夸克也是没有体积。很多中国科学家参加这种工作。

 

这也是第一次西班牙人参加国际合作,在 80 年代以前,西班牙国家比较保守,当时西班牙派出一批人跟我合作。除了科学以外,对我个人来说,比较高兴的就是有很多的科学家诞生,而且非常有成绩的。比如西班牙自然科学基金的主席,日内瓦大学的校长,牛津大学的教授,这位是东京大学的教授等。

 

第四点体会,关于国际合作。也就是说怎样领导一个大的国际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选对科研题目,体现出科学家的兴趣。大家能看重一个题目,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领导一个大的国际活动,对贡献大的国家要有优先认可,使之得到国际的公认。 32 年来,有很多的国际合作,从来没有缺少实验经费。这是我设计实验的时候,从来不要考虑钱。所谓贡献大,并不是说这个国家出钱多,而是这个国家的科学家有重要的贡献。

 

第五个故事,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现在的合作,就是在国际空间站上研究外太空的反物质,所谓 AMS ,在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现在正在建造,这是一年半以前的图,由美国的宇航员打开,这部分是俄罗斯人做的,这是航天飞机,把舱带过来和空间站接口。这是在哥伦比亚号没有出事之前最好的一张图,已经做了一半国际空间站,里面有三个人。国际空间站长 109 米,宽 80 米,重 420 吨,当 2006 年以后,空间站是除了月亮和星星以外是最亮的星,等于三个足球场大。这个空间站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西欧所有国家一起合作的,造价并不便宜。这个实验经过大量的国际竞争以后,是空间站上唯一的大科学实验。

 

在历史上,天文现象的研究是用光学观察天文,人类最早对星球爆炸的记录就是在公元前 1300 年,甲骨文上的记录。星球爆炸的现象,最近被美国的哈勃望远镜重新照下来,这种现象最详细的记录是在公元 1054 年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差不多好几个礼拜天有一种现象,我有一张图上有。在宇宙当中有光、有电子、有核子、有原子核和反原子核,过去所有的实验,美国的、中国的、俄罗斯的、欧洲的,都是测量光的,人造卫星就是地面站。除了光以外,在宇宙中还有带电的粒子,因为带电必须要有质量,因为有质量被大气吸收了,所以必须在太空中测,因为它带电,需要磁场分辨的电子核。

 

台湾有很多的单位参加,有中央大学太空计划所,中山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和中央研究院。为什么请中国的大学来参加?因为这个实验是由很多大学组成的,包括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日内瓦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好的大学,更重要是过去一百年里,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奖都来自于大学,原因是有综合的优势和大量的学子,这就是邀请中国大学生参加的原因。这是空间站惟一的实验,也是美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在空间站上的重要活动。大家可能会问,这么大的实验到底要花多少钱?花多少钱在这张图上,这是美国的火箭,我们刚才算上去,把钱放上去,比那个实验还便宜。

 

对于做这种大的国际实验,常常会有人来帮助你。但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从来没有人做。所以,我们先在 98 年 6 月用航天飞机把我们的实验带到空间做事先的测量。第二次实验是在空间站做三年到五年,第一次飞行了十天,飞行箭和第二次内径是一样的,唯一不同是用永磁。大家记得在中学二年级第一次念物理的时候,所谓牛顿三大定论,牛顿第二定理就是动量和质量乘速度,动量是在磁场轨道上测出来的。为什么磁场带到天上很困难?加入有一块磁铁,用绳子拴着,它永远是往南转或者往北转。这是多少年航空飞机不能带磁场最主要的原因。这个困难被中科院电工所解决了。中科院所设计的磁铁是由铝铁做成的,航天的铁可以用黄金来算的。第二不漏磁,不影响宇航员的操作。宇航员的呼吸系统到 60 度的时候自动关闭。第三是没有磁矩,就不会断。这设计的磁铁,外面是铝的,里面是空的。从外面看出来,这个磁场和那个磁场抵消掉了,这是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这个问题 40 年里没有人想出来,后来被中科院的电工所解决掉。磁铁总共有六千个磁铁,胀力是非常大的,做的时候非常的危险。做完了以后,在北京做模拟飞机控制情况,不要让它飞出来。做完以后请美国宇航人员检查此事,根据跟美国达成的协议,所有的物理由我负责,可是安全由他们负责,因为要带 6 个宇航员到天上去,他们来检查。

 

这是航天飞机,这是固定火箭,这是燃料箱,这还有一个固定火箭。航天飞机最初上升的时候,这两个固定火箭大概 250 吨,在千分之一秒,燃料是氧化的,最初二分钟没有办法控制的,所以很容易出事情。两分钟以后,就会掉下来。这是飞行船,八分钟以后这个筒子就掉下来了。在天上飞行 10-16 天以后,在降落的时候,然后转过来,头向后,然后降低速度,然后滑行到发射场。上空的时候是火箭,飞下来的时候是飞机。

 

这是航天飞机在天上离地面 400 公里,每小时 2700 公里的速度,上面有五个宇航员坐在这,这次飞行的任务,最初三天从这个接口由宇航员把水和食物送到俄罗斯的和平号,剩下 7 天收集数据。这是航天飞机与和平号一百公尺的时候。发现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第一个现象,在磁道上空离地面 400 公里的时候,有一个绕着地球的质子环,飞向外空的时候是 4200 公里。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知道所有的宇宙是中性的,从外在空来看,正电和负电的质子一样多,但是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是赤道,这是北极,正电比负电高四倍左右。这样现象非常的奇怪,想象不到,这是人类第一次把门打开进去,所有的现象都是新奇的。过了几年我们了解这些现象和原因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自然。

 

实验成功以后,我们在 2006 年用 182 号航天飞机把我们带到空间站。现在我们正在完成这个实验,其中比较困难的是磁铁。大家记得假如电流经过一根普通导线的话就会产生磁场,普通导线有原子振荡,所以会有摩擦产生热,在 1911 年的时候,荷兰就发现导线冷却到零下 270 度左右的时候,电子就不动,电子不动的话,原子就不动,原子不动的话,电子就会产生热,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过去一百年里面,有 40 多个诺贝尔物理奖。用超导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是这个导线跟另外导线中间的力量非常大,有时候有好几吨,这两根导线万一一碰就会摩擦,一摩擦就会产生热,就会导致整个原子热,也就会失超。在 90 年的时候, 87 公里的加速器花了 30 亿美金。

 

这个磁铁由很多国家一起来做,美国的宇航局、瑞士、西班牙、德国、意大利、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芬兰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一起来制造,然后在英国组装。创造这些能够利用高空,是高科技发展的新现象,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指南针的现象,没有指南针现象,线路的设计,这是第一次飞行的永久磁铁,第一次和第二次完全一样,唯一不同是第二次的磁场比第一次的磁场高,也就是说比地球的磁场高二万倍。总共 14 个线圈,再过几个礼拜, 14 个线圈就做完了。做完了以后,不代表顺利完成任务,做完了以后是问题的开始。所以一做完以后,要详细检查。怎样检查呢?每一个线圈,都要检查能不能冷却到零下 270 度,会不会失超,除非你把一个打火机放在旁边。为什么不会失超,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它的工艺,也就是说这根导线外面有一个铝,这铝是百万分之二,同时导线铝中间,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不会有摩擦现象,在长 105 公里之间。导线和另外导线之间没有任何结构,这是很困难的,差 105 公里。设计最精密的东西,到瑞士看最贵的表是人工做的,所以两位英国人就制造这导线。

 

当温度非常低,接近零的时候有很多奇怪的现象。什么现象呢?我们都知道普通液体的特性是热向冷走。到接近零度的时候是冷向热走。超热体是非常新奇的现象。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的磁铁,这是切面图,这是正面图,三米半径,三毫米厚,里面的线圈,线圈的热有冷热交换器,当液体的氦蒸发到一半就会变成球状,这样冷热交换器就不能均匀的切下来,所以不能用普通的氦。这个时候,就是超流体,在接近零度的时候,在 4.3 度冷到 1.6 度是非常困难的,至少没有人做过。

 

还有一个小问题,大家会想象到,在空中怎样传送超热体的氦,带 2500 度的氦冷冻超热体,自己做一个泵,这个泵就是一个加热器,这边比这边温度高百分之一度,超流体往这走,超热体往这走,互相不会进来。这是很多小小的工艺问题。

 

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少人做过这种,所以任何人计算的数字最好做两道。第二,你来做振动实验、真空实验、模拟航空飞机升空的情况,因为外面非常的薄,体积非常大,你做了振荡以后就不知道有没有金属疲劳,就不能站立。上海的交通大学负责把超导磁铁在地面上冷却到零下 271 度,是地面冷却性,分为二步,一是 100 度冷却到 80 度,然后从 80 度冷却到 1.8 度,这是航天飞机降落的跑道,把仪器运过来以后,会有很多的实验室来测量我们的仪器,把仪器运到发射台时候, A 这部分就会带走,只有 B 这部分, B 这部分在航天飞机升空前就把它拿掉。这是很困难的技术。

 

其余的仪器就不一一说了,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就是舰艇仪器,大家知道在舰上有一个很好的哈勃望远镜,美国人认为我们这个仪器等于带电的哈勃望远镜。仪器放在天上的时候,所有电能来自太阳能板,有很多信号,总共是 30 万个信号, 650 个微处理器,这个微处理器比现在美国通用的空间微处理器快十倍左右,所以根本没有办法买到。这是做好的各种微处理器。到了 2006 年,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要造什么呢?如果宇宙大爆炸的时候,一部分是正物质组成的,一部分是反物质组成的,在三到五年,会测量到 20 亿个氦,如果 20 亿个氦没有找到一个反氦的话,就不行了。我们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设了仪器和天上一模一样的仪器,如果出现什么事情的话,可以在地面上观察得到。

 

我现在向大家说第五个体会,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同时要勤奋的去工作。可能有的人会问,你花这么多的力气,花这么多的钱,有什么用处?所以给大家讲一讲,有一位科学家认为通过打破原子转化能量是不合算的,这是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还有一位很有名的科学家,美国人,他说电子从理论和技术而言是可行的,从商业和经济上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不过是浪费时间的梦想。上一个世纪一个最伟大的英国科学家,他说 “X 射线是骗局 ” ,认为是不可信的。总结了以后你就会了解下面。物理学跟这个有关系,这是一百年前的物理学,这是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物理学,这是现在的物理学。一百年以前,最尖端的物理学是光学,现在用在航空、航天、无线电子。三十年代最尖端的物理学,原子类型、量子类型,半导体等。四十年代最尖端的物理学是同位素。八十年代前是慧星,用在气象探测。这么大距离是恒星,什么意思呢?从发现和应用,有时间,这时间可能是三十年、四十年,但是当一个新的科学开始的时候,永远在尖端,因为尖端,常常有些人认为是没有用的。只能经过三十年、四十年以后,等大家熟悉这个现象以后才能转换为应用。转换为应用的时候,往往改变了整个人类。

 

谢谢。

 

吴建民: 现在丁教授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听众: 尊敬的丁教授你好,你的光临使我倍感荣幸。我有两个问题, 10 月 17 号你接受凤凰卫视台采访的时候,你说神舟五号的发射是美妙的一天,我想请问您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丁肇中: 我小时候在中国长大,我知道中国的情形,小时候的记忆非常深,这次看到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我为此非常的骄傲。

 

听众: 第二个问题,众所周知,你不仅在物理研究方面有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同时你也是中国水墨画的行家?

 

丁肇中: 不是,不是众所周知,至少我不知道。我在台湾念中学的时候,对两门课有兴趣,一门是中国历史,一门是中文。

 

听众: 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不矛盾的,你谈谈人文素养对科学工作者以及人文精神对科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丁肇中: 我不知道。我天天都在实验室里,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实验,我的全部精力都在想什么地方可能出错,我确实没有精力去想别的事情。

 

听众: 尊敬的丁先生您好,我不是外交学院的学生,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有一个请求,希望您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到北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给北航的学子做一个演讲,谢谢您。

 

听众: 丁教授您好,我是外交学院学英语系的学生,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你的传记,今天目睹你的风采,我非常荣幸。我想问的问题就是据您所知,您是否了解物理学界面临着这方面的考量,就要通过物理的方法来解决当今世界核扩散的政治问题?或者您是否曾经想过随着物理和科学的发展,核扩散的问题能迎刃而解了?

 

丁肇中: 我生在美国,第二年就抗战了,那时候中国的学生认为回中国是对国家的帮助。我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回中国,那个时候我没有发言权 ( 笑 ) 。我在中国长大。 1956 年,我回美国去念书,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后来收到一个征兵的通知,要求去服兵役。我要特别感谢苏联人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所以美国决定在全国招收比较好的物理学生,我去考试了,很荣幸被录取了,结果担任美国原子能量的研究工作。我拿了博士以后,第一个收到邀请我做的工作是专门做氢弹的,年薪 30 万,在四十年前是非常高的。同时还收到另外一家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函,叫我去做讲师,年薪七千五。我没有考虑就去了研究氢弹,没有去哥伦比亚大学。对我来说,我没有办法制止科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武器。也没法制止他们不去研究新现象。人类的知识永远是往前发展的,人类对知识是有好奇心的,你不研究别人研究,你不花钱,别人花钱,我认为是完全制止很困难的,至少我没有这个能力。

 

听众: 中国有一句俗话 “ 解铃还得系铃人 ” ,我的意思是说随着物理学的继续发展,这个问题能否迎刃而解呢?

 

丁肇中: 我至少认为会有所变化的。

 

听众: 丁教授您好,你刚才提出五点,其中有一个态度,我想知道你的信念是什么?是什么支持你到现在?

 

丁肇中: 好奇心。

 

听众: 您潜意识里有其他的吗?

 

丁肇中: 那我怎么知道。

 

听众: 丁教授你好,我可能问一个愚蠢的问题,也许宇宙是由爆炸产生的,你现在又说在指导世界上很大的碰撞实验室,那么您会不会在您的工作过程当中不小心创造出另外一个宇宙?

 

丁肇中: 不会。

 

听众: 丁先生您好,您是在美国生活,美国是个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你在这样的国家里,有没有想过自己在有生之年会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如果信任上帝存在的话,会不会对对您物理科学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丁肇中: 我母亲是基督徒,母亲也是信基督教的,但是我不是。你提出的其他问题我可能再过十年会考虑,现在还没有想过。

 

听众: 丁教授你好,我有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问你一个,我们能否确定在宇宙的边缘会有反物质的存在?如果确实测定到反物质,会不会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又一个很大的扩展?

 

丁肇中: 返氢不能代表一切,一定要想到反夸。

 

听众: 欢迎您来到外交学院,你刚才的讲话给我们很多启发,我注意到你刚才讲话时准备了很多幻灯片,你如此的严谨态度是不是你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呢?

 

丁肇中: 幻灯片我不说了,做科学研究,谨慎的态度很重要,不能有任何错误。我是很严谨的。

 

听众: 我们作为外交学院的学生,今后也许可能会工作在外交领域,我想问您,您能否给我们外交学院的学生提出一些寄语或者要求吗?

 

丁肇中: 这应该由你们院长或者书记来回答,是他们的问题。

 

听众: 根据老子理论说宇宙是混沌不清的状况,那么除了正宇宙和反宇宙的之外,是否还会有和真空对立的东西呢?

 

丁肇中: 没有。

 

听众: 为什么没有和真空对立的东西?

 

丁肇中: 我只能说为什么人家信任宇宙大爆炸,原因是用一个望远镜看星球,星球的距离越来越远,就表明宇宙在天天长大。宇宙膨胀是什么意思?就是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小。从膨胀和缩小的速度,测量到 150 亿年前,宇宙有过大爆炸。

 

听众: 在 150 亿前没有测量到的距离的时候,会不会有其他的宇宙呢?

 

丁肇中: 我不知道,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科学上不做实验,永远不能知道。

 

听众: 我知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原子武器的毁灭力正在逐渐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假如 2006 年能发现反夸存在的话,应在何种领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呢?

 

丁肇中: 刚才我举了三个例子,说物理学家推测发现应用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不在这里预测。

 

听众: 尊敬的丁教授,首先感谢你到外交学院进行了一场非常精采的物理演讲,你在过程当中提到你的第一个实验,科学生涯的第一个实验证明了电子是没有体积的。但是后来你又说电子的半径小于 10 的负 17 次方厘米,如果一个物体有半径的话,他一定会有体积的,这两点是否是矛盾呢?

 

丁肇中: 没有矛盾,刚才你说到小于 10 的负 17 次方厘米,小于就是没有确定,很可能是零。

 

听众: 你证明它小于半径,并不能证明等于零,我觉得在没有完全证实它的半径是零的情况下是不能说没有体积的?

 

丁肇中: 理论上说是零,也许是错的。如果找到 10 的负 18 次方厘米的话,这证明就是错的。

 

听众: 丁教授您好,您刚才提到历史是你除了物理以外很感兴趣的问题,我读过你一篇文章提到,你觉得在历史这种社会科学中寻找真理的路要比物理化学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的路更加难走。我想问您的是,您觉得在社会科学寻找真理和在自然科学寻找真理的路有哪些不同?

 

第二个问题,你现在选择了以物理学来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您目前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您来说是否更加接近你心目中的目标?是否更加接近真理呢?

 

丁肇中: 这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所谓有兴趣,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考满分,不用花很多时间。在小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每年每月发生什么事都能记住。物理也是很容易记住,根据我所知道,中国改朝换代第一件事就是改写历史,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物理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什么叫对的?比如你做一个实验,别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重复你这个实验,这证明这个实验是对的。有一次有一位中央的领导问我信不信特异功能,我说我不信。为什么呢?第一,这种现象在表面上没有体现,第二在别的国家没有,在物理上说这是不真实的,这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对我来说学物理是比较容易很快得满分,这是我最后选择物理。

 

听众: 欢迎丁教授能够今天来到外交学院,刚才听了您的演讲倍受鼓舞,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学奖。我的问题就是诺贝尔学奖已经创立多年了,但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这种奖励,我想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您认为在中国本土科学家还需要多少年才能得到诺贝尔奖。

 

丁肇中: 在 15 世纪以前,中国是处于世界科研的顶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闭关自守,中国慢慢变得落后了,我希望中国科学家在不久的将来不但在物理学方面,在天文等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谢谢。

 

吴建民: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只能到这里。刚才有同学说到他的严谨态度,这是我观察的。今年我安排胡锦涛于洛桑会见丁肇中教授,会见的时间大概 20 分钟,事先丁教授准备了一些讲话,他跟我讲 12 分钟,他从头到尾给我念了 12 分钟。这件事我非常的深,丁教授做事情非常的严谨,我们是搞外交的,是搞国际关系,但是我想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领域,如果没有严谨的态度,大概要取得成就是很困难的。我跟丁教授有多次接触,他今天跟我讲了一句话,我说你怎么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给大家讲清楚,他说真理是很简单。搞外交也是,很多复杂的问题,最后的道理应该是简单的。今天丁教授给我们讲了物理,丁教授非常忙,但是还是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学院演讲,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丁教授的到来。
 
( 摘自新浪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