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我想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男女平等”的意识和文明的进步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进步的社会,男女的社会地位越平等。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这个“平等”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走出来,摆脱“家庭主妇”的身份。如此理解的话,美国就应该是“家庭主妇”彻底“绝种”的国度了。然而来美国后,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会吃惊地发现美国的家庭妇女非常多。尤其在有了小孩之后,她们好多都停掉工作,在家全职带孩子。
这难道是因为美国没有男女平等的意识么?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国的妇女普遍比中国人更受人男性尊重(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美国法律在保护女性方面也很完善。那么,造成美国如此多的“全职家庭妇女”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要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去找答案。
美国人都有个信念: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美国的家庭,由于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好多都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如果要坚持这个信念,好多女性就不得不辞掉工作留在家里了。很多职业妇女,在孩子生下来后的最初几年,都基本完全“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带孩子的事务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好多美国女性人过中年后再度返回学校当大龄学生。当然,留在家里带孩子决不是完全出于信念,更多的母亲还是出于自愿:以此为乐,一天不和孩在一起就过不去。
记得我刚到美国不久就接受了一次难忘的“文化冲击”。当时认识一位 30 多岁的美国妇女辛迪,儿子 4 岁多了。我发现她对儿子非常关爱,在我得知她的职业是“护士”之后,我感叹道,有你这样一个母亲,你儿子真幸运。她当时马上有点不安地回答道,哦,不,是我因为有了这个儿子才如此幸运。这句话让我非常震动。因为,在我已经活了 30 年的人生中,我还没有听到过任何中国母亲这样说话的(当然可能中国人的“含蓄”也是原因之一)。
不是吗?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孩子受到的教育最多的就是给父母添了多少麻烦。十月怀胎,母亲生产的痛苦,生下来后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不说,还吃父母的用父母的。然后这不就欠了父母一辈子吗?
渐渐地,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很多美国母亲的确是出于感情需要而主动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对她们不但不是痛苦,还是一件“美差”,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能让别人抢夺去。所以在美国几乎见不到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代的。不但见不到这种现象,好多爷爷奶奶们想要和孙子在一起,还得征求儿女的同意(当然反过来,如果年轻父母要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带孩子,一般也只能是暂时的,并且也不一定都是有求必应的)。记得我在画肖像的时候(大多数的订单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画像),有一次一个顾客看着我的画,感谢了一番之后很得意地对我说到:我女儿很理解我,每周都让我和孙子呆一整天(言下之意就是女儿为此要牺牲自己一整天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反观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海外的,多把孩子生下来后就交给自己的父母了,然后自己继续为自己的人生奋斗。这个在大部分的美国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除了不得已被逼迫的情况以外,一个母亲绝对不能和自己的婴儿新生儿分开。一次一个半生不熟的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传统把刚生下来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我说这其实也不是“传统”,只是很多海外的中国人的确忙不过来,不得不寻求帮助。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我心里还是知道,这话只有一半正确,因为也的确有些中国年轻父母并不完全是“被迫”把自己的孩子“出让”给老一辈的。
我出国十多年,回国两次,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街上很少看到小孩子。在美国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拖儿带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个现象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美国出门上街都有车,带孩子方便。但不能不说,好多中国的儿童并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的确是儿童的天堂:孩子们的笑脸,随时都在证明这一点。从我个人的观察,中美儿童的差别,决不在他们的衣着,玩具上,而是在表情上:美国孩子见人就笑,充满灵气,而中国孩子(包括好多亚洲孩子)一般不但不爱和人作目光交流,更少有笑脸相迎的。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了一个事实,儿童期的成长,是一个人的人生基础。一个在有足够的父母爱护(尤其是母爱)下长大的人,心理会比那些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人更健康。所以我每次看到美国孩子们的机灵的笑脸,再对比中国孩子们相对沉闷的表情时,不由得想到这会不会是“全职母亲”和“职业女性”导致的不同结果?
我很早以前读过一本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书:爱的艺术。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弗洛姆认为,婴儿在母胎中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混沌”的安全状态,而人被生下来脱离母体后,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孤独感。所以,如果在人的初期,有了(父)母亲的精心的看护,包括母亲的身体接触,抚摸,人的孤独无助感就会相对减弱,人的心态就会更健康。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最早的那几年和父母在一起非常重要。
在 “全职母亲”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人最重要的东西 --- “爱”,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有别人完全不具备的人格优势。首先,他们不会贪婪,因为他们的情感储存非常充分,不需要多余的身外之物来充实自我;其次,他们比别人更自信,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被母亲欣赏了一番,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再次,由于前面的两个优点:天然的满足感和自信,他们的心理会更健康,对付生活不测的对应能力就更强(注一)。
而反观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儿童,尤其是幼年期,却没有这么重要过。“三岁孩儿食儿不知其味”,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念:幼儿都是没有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要幼儿有奶喝,有人给他们换尿布,成人就算是尽了责任。至于精神的培养,都是在他们懂事之后的任务了。
这也是好多中国人可能会反驳我的观点的理由:中国的父母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孩子的幼儿期和他们在一起,但看看他们在孩子身上划了多少钱!不过我会回答说:花所有的这些钱,比起在孩子最早的那几年的关爱来,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没有那么多的身外之物,他们一样的会活得很幸福。
是的,在对西方儿童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坚持这个观点:中国人在物质和社会地位上显示出来的相对于其他民族(不一定每个民族,但至少和西方人)的更为贪婪的特性,是一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很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安全感:因为从小就没有被看重过,所以成人后就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社会地位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是么?我们中国人,虽然有老庄大谈“与世无争”,可我发现我们中国人争得比谁都厉害。不但在国内,在海外也竭尽攀比之能事:从工资,房子,汽车,到孩子的穿着,教育,学校,等等。美国人呢?不是没有虚荣的,但比较起来,好像更讲究实际。比如说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的比例绝对比美国人多。其实说起音乐素质,中国人是比不过美国人的: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天生更有音乐细胞(个人观点,但很坚持)。但美国人一般决不强迫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也许一半是因为经济能力,一般也是因为小孩子不一定都喜欢钢琴。而中国人呢,稍微有点条件的,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弄去学钢琴,决不考虑以后孩子会不会有发展,钱会不会白花。
好多中国父母,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付出了太多,以至于自己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到了老了后就变得空虚无聊,儿女的回报又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寄托,完全没有西方老年人那样充满自我的潇洒。
由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生儿育女上不能不反省两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对幼儿期重要性的忽略,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中对女性的一些天性(尤其是“母性”)的抹杀。美国的“全职母亲”(注二),绝不是在“男女平等”这个观念上落后的体现,而是西方人对人性的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男女平等,并不是体现在生理,体能,职业等具体能力上,而是体现在社会对女性的天性(注三)的尊重上。
所以,作为一个对“男女平等”的绝对拥护者,我对美国的“全职母亲”充满敬意!
注一:这些分析都是值得普遍性,不排除特殊性的存在。
注二:经济能力当然也是“全职母亲”的条件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好多现在大陆的有钱母亲仍然不愿意“全职母亲”。海外的中国人情况可能反而还好一些,全职母亲开始多起来了。
注三:关于女性的天性(母性)分析,是普遍而言,不排除少数女性由于有其他才能和兴趣而选择不同人生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承认普遍规律的同时,也尊重少数特殊性的存在。
个体的传宗接代的确是一种狭隘。人的“亲属”观念应该是从家庭到民族最后到世界。再说,人口的多少根本早就不是决定一个民族的生存能力的决定因素了。
“但目前发达国家人口都在下降,如果中华民族不下降反而上升,正好填补这个空缺,对全人类是有巨大贡献的.”
地球就只有这么大。中国人多了,别的民族就没有空间。这个行为究竟是如何给“全人类”呢?还是在你的词典里,“全人类”=“中国人”?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持你的观点,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和平。
中国目前只有世界人口18%,还不到1/5.清朝时代中国人口占世界1/3.中国人口在世界比例一直在下降.这是中华民族的失败和悲哀.
恩,我还不太懂这个理论。觉得怎么讲中国也占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啊?土地占了多少?我总觉得人多还是负担。
西方一直担心中国人口多,力量大,危险他们,所以他们一直宣扬中国应该减少人口.中国自我减少人口,是中了西方削弱中国的计谋.
就算中国人多,中国人在美国不多吧?只有%.那么中国人在美国不仅不应该减少,应该增加才对.你说是不是?
"全职妈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是称职的。"
这当然是如虎添翼。不过,我倒觉得对孩子的真爱是第一重要。有了这个真爱,其他的有了当然好,没有也不为过。
“种群发展是马拉松,必须以不累的速度来跑,必须坚持一种能够抚养3个以上孩子的生活方式.只考虑这一代而不考虑后代的发展,是在以百米冲刺来跑,是不可持续的:这一代也许比别人有钱,但后一代人少了,或者没人了,还不是被别人超过?”
你说的这些我还没有考虑到。我只是感到我们中国人早就人满为患了!还需要生那么多孩子吗?
"但是很多时候专业幼儿教育者更会教。我曾经试图教自己的小孩一些东西,但是教几次都教不会。她的老师很快就教会了。"
你的观点和全职母亲并不冲突。当全职母亲的作用不是在要教会儿童的技能,而是让儿童得到更多的母爱,建立健康的心态。你说到别的地方去了。
unconditional love当然是最重要的。我说的要当全职母亲的观点都是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变态母亲不再我的讨论范畴(封建时代的两代人关系自然是不健康的多,我在对孝道的批判中提到过)。如果不爱孩子,最好不要生孩子。如果虐待孩子,就不但不能全职,还要被剥夺抚养权。
种群发展是马拉松,必须以不累的速度来跑,必须坚持一种能够抚养3个以上孩子的生活方式.只考虑这一代而不考虑后代的发展,是在以百米冲刺来跑,是不可持续的:这一代也许比别人有钱,但后一代人少了,或者没人了,还不是被别人超过?
我同意你的意见,作者太多偏见。作者有没有统计数据说明全职妈妈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成功,更快乐?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整篇文章都是作者想当然的推理。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妈妈当然要尽量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很多时候专业幼儿教育者更会教。我曾经试图教自己的小孩一些东西,但是教几次都教不会。她的老师很快就教会了。
教育孩子和任何事情都一样,也是一种专业技能,不是说因为你是父母,就一定能做好。不合格的父母多了,我还不包括那些对孩子negligent or abusive的。
父母对小孩的态度,unconditional love比仅仅花时间和他们一起重要。旧中国女人都是全职妈妈,那时候孩子不是一样有博主说的问题?
谢谢你的评论!
不完全同意你的“绝种”说。少数人的选择不生育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了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以后,的确会影响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人格素质,等等。
不过,"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天生更有音乐细胞"是错误的.西方人和东方人在天赋上没有多少差别,而且有统计数据证明东方人学音乐学生中Pitch perfect比例比西方人多,我在NPR一个节目中听到的.
感谢楼下各位!
你说的对。婚姻不是自己的选择,生孩子都更不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也更都谈不上感情了。孩子生下来,自然就是自己生活的“绊脚石”,等孩子长大了后,可以和孩子们交流了,才开始有干点感情。情况好的,亡羊补牢还来得及,情况不好的,两代人就是一辈子的“感情鸿沟”,靠“孝道”维持。
不过,现在的中国人开始渐渐注意这个问题,好像还是有所好转。
yes i agree that it is not a simple issue.
感谢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