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涂鸦

记录心情,分享点滴
正文

硅谷的百年辉煌还能持续吗?

(2009-12-08 10:05:55) 下一个

在过去100年中,美国硅谷毫无疑问一次又一次地领导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潮流,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她的起点是卑微的,简陋的车库,一片荒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斯坦福大学),一群浪漫、充满理想但缺少资源的年青人。大约在一百年前,硅谷聚集了一批自由的无线电技术发烧友,他们互相交换技术心得,在车库做一些简单的仪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大萧条的疾风骤雨冲击全国,本来就不发达的硅谷受创更重,大批失业的自由分子无所事事就在自己家的车库摆弄一些小玩意,然后拿出去卖。当时,硅谷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产业工人的成熟度,再到资金的规模,都比美国东岸地区差太多了,只能在小而灵活和创新上多动点脑子。等到大萧条过了之后,几家像模像样的公司就这样起来了。

关于硅谷的崛起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说法,一派人认为硅谷得名于其辉煌的半导体工业(“硅”是其主要材料),而1957年成立的Fairchild公司是半导体工业之母。更流行的说法认为硅谷的崛起是从惠普的车库开始的。1939年,两个年轻的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那个车库里做出了一个测量仪器,然后创建了一个叫惠普的公司,然后就走出了一条耀眼的“HP Way--惠普大道”。从此硅谷科技明星闪耀,英特尔、阳升、苹果、甲骨文、思科、雅虎、谷歌、基因技术……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公司在这里创业,一项又一项的科技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从这里传向世界,以致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信息化新纪元……

硅谷机体:一部巨大的孵化器

今天的硅谷,它的机体是由几个关键元素组成的,那就是文化、科技、学术、金融、法律、人才,而最主要的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和一张有机的大网将这些元素活生生地结合起来。因此,几百万人口的硅谷地区,整个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不断地将科技和创新孵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

硅谷文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活跃的技术和商务社区,人们每天都可以找到自己可以参与的社区去结识新朋友,了解新动向,找到新资金,学习新知识,理解新政策。这些社区是各个专业的人才,各公司的雇员,丰富的服务机构,还有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人员交织的场所。

众所周知,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中心,每天都有很多科技创新问世。然而,硅谷最大的秘诀不是科技创新。其实信息时代的许多关键技术,例如晶体管、激光,UnixTCP/IP,等等,都是其他地方首创。但硅谷将这些核心技术成功地整合,然后创造出有极大商业价值的产品。

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其他分校还有众多的社区大学辅助的一个学术系统立体地向硅谷提供各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法律、财务等等。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与企业密切合作,因此培养市场需要的人。学校教授的研究课题也和企业挂钩,让最先进的研究能尽快进入市场。

硅谷独特的金融体系为高科技公司的开创和发展输血。有人说,那条贯穿Palo AltoMenlo Park的名为Sand Hill 的街,是美国的第二条“华尔街”,街上风险投资机构林立,大大小小有好几百家,每天都在寻找优秀的团队和产品。他们嗅觉十分敏锐。 一个决策,也许就在几小时,也许几天内可以做出。他们还有一整套的方法帮助创业者从车库中成长,从一个技术概念到成熟产品,从实验室到广大市场,风险投资家们无不细致地参与其中。

美国法律系统的完善和执行力度为保障各方面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它为科技创造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使人们愿意投入资金、时间和智慧去创造并享受成果。还有严密的合同法和坚实的契约文化,让每一份合同都得到保障,让签约的各方能够全力以赴为目标奋斗,而不是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尔虞我诈。更重要的是,硅谷人在过去的百年之中,逐渐制定了一系列不成文但有效的游戏规则,例如,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包括投资者和创业者如何分享风险和成果,初始创业者和后来的加入者又如何分配,等等。健康的游戏规则使得合作和交易的信任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

人才济济也是硅谷的特点之一。这里不仅聚集了美国最精华的科技创业人士,可以说是世界的精华荟萃。初到硅谷的人,常常有这里不是美国的感觉。这里的东方人(华人、印度人、越南人等)很多,种族界限模糊,智慧面前人人平等。

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一个自由的环境,而任何限制自由的元素如政府、宗教、意识形态等等都可能将脆弱的创新种子掐死在芽孢之中。硅谷是一片自由者的乐土,她让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发挥到了极致

硅谷人的浪漫事

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其群体性格。那么硅谷人的群体性格是什么?如果要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这种性格,那么我选择的关键词就是:梦想、能量、创造、野心、贪婪、冲动、酷爱自由……

一些外地来的人常常说硅谷是一个“文化沙漠”,他们说的“文化”是指艺术、文学等等。的确,硅谷人的很多业余时间都泡在各种技术和商务的集会之中,他们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在自己的小车库里开一家公司,然后扶持它长大,最后在股票市场上市…… 一些在大公司身居高位的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自己创业的经历,常常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概括来说,硅谷有以下人文特点:

注重结果让能人胜出:在硅谷,“才能”为王,而其他因素,例如年龄、种族、资历等则不是一个人获得尊重和得到更多权利的砝码。正因为如此,新移民有机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长为参天大树。

诚实做人信任他人:诚实和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基石。硅谷在鼓励创新和重用能人的同时,对个人的人品要求也很高。其实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风险投资家的关注焦点就是创业者的人品,而创业者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首看的也是人品。品行不好的人会被很快淘汰出局。法定合同,和口头的君子约定都受到尊重。

不断学习永无止境:硅谷的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比例很高。但人们并不满足这个学位,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东西,每天晚上下班之后,都有很多人来到学校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或者参与专业讲座了解最新的趋势。 

酷爱自由追求解放:自由是硅谷人的最高境界,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时间自由,空间自由,经济自由,创造自由……他们不喜欢政府干涉,不喜欢教会的约束,不喜欢意识形态的框架。于是自己创业就成了一个平常硅谷人的平常追求,一个实现人生自由的手段。

鼓励风险包容失败:毫无疑问,高科技行业是一个高失败率的行业,常常是十家开门,九家关门。而在硅谷,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在小心计算后,很愿意承担风险。创业者常常有着正面、乐观的性格,而投资人也尽量创造条件让创业者的初始日子不要过分艰难,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则从头再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中国名言在硅谷得到充分实践。

适度贪婪激发进取:贪婪是很多罪恶的根源,而适度贪婪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硅谷人能较好地把握这个“度”。因此硅谷人虽然将财富多寡当成一个成功的指标,但并不把财富当成终极追求。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一个亿万富翁一会儿驾着自己的飞机穿梭于大洋两岸,一会儿又穿着免费的T-shirt悠然坐在街头简陋的小咖啡馆里 ,最后将所有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

乐于竞争脚踏实地:硅谷人喜欢竞争,周围同事、朋友、同学成功的人不少,这些榜样更激发他们创业的雄心,别人能,为什么我不能?硅谷人也是务实的,他们看重的创新是有用的东西,能迅速转化成产品的创新,不喜欢天马行空的遐想,也不注重发表几篇科学论文。他们眼界虽高,但脚踏实地,在日复一日的严格操作中一步一步踩出坚实的成功之路。

从业群体高速流动:硅谷的从业群体是非常流动的,从全国甚至全世界聚集到此,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迅速跳槽,各公司(包括竞争对手)的员工之间的频繁接触,以及跨行业间的智慧的不断交融……这样的一个职业环境,知识也高速地流动着,同行之间难以保守秘密,只有靠最优异的执行力快速胜出。

居住环境四季如春:硅谷是美丽的,常年气候温和,来了就不想走了,这样硅谷的地产也就更贵了。

 

企图重复硅谷传奇的“复制猫”

硅谷的百年成功创造了耀眼的财富,留下了激动人心的传奇。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思索:我们可以复制硅谷的成功吗?于是大批的硅谷“复制猫”在全球出笼:北京“硅谷”,以色列“硅谷”,印度“硅谷”……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也有些优秀的高科技公司在世界其他地方脱颖而出,但真正能和硅谷抗衡的,则还没出现。为什么呢?

我没有研究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我对中国的“高科技园区”的一些了解,总结几点差别:

“高科技园”是政府从上而下的行为,计划成分太多,而市场有机成长的成分太少。所以到科技园区做事,往往是楼房、大道很漂亮,但缺少创新的灵魂,缺少相关的配套服务,缺少上下游的伙伴,也缺少同行竞争的乐趣。纵观历史,从没有见到过哪个政府在创新上有过什么作为。

学校的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的人才需求脱节。在传统的数理化基础教育方面,国内的学校是可以培养功夫很深的学生的,但到了发展很快的高科技行业,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如果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能创造性思维的领袖型人才,难度就更大了。

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在国内,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合作的一方在强势的时候常常占另一方的便宜,而被迫签下城下之盟的一方则会在有机会的时候全力反击,让各合作方的契约如同虚设,各方合作的诚信基础仅是一片散沙。如果合同一方是一个强大而又操作不规范的政府,那么一个自由人又能如何行为呢?

中国的法制系统对高科技创业者不利。拿知识产权保护来说,虽然国家已经有相关立法,但执法力度弱,打击侵权行为不力,况且即使被判侵权,法定的惩罚很小。结果是偷盗知识产权的做法成本低风险低回报高,而开发新东西的成本高风险大而回报难测。于是去开发一项新的科技远远没有偷盗来得合算,这样,愿意投资和出力做科技创新的人就少多了。

金融系统不配套,资本和智慧投入的变现机制较差。风险投资在中国已经有数年了,虽然仍然年轻,但越做越好。可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创业家的成功故事都是在美国的NASDAQ和香港股票市场实现的,国内的股票交易所是国有企业的提现机器。希望最近开放的深圳股市的创业板,能够为创业者和早期投资家提供一条新的变现机制,这样一方面让更多的资金重新投入高科技产业,另方面这些成功的创业家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创业的行业。

结语

今天,百年之后的硅谷,在不久前经过一轮科技泡沫破灭的狂风暴雨之后,似乎显出了一些疲倦和彷徨。硅谷的有心人在不断地问:信息技术已经登峰造极,成长的空间已经有限,那么下一轮的科技革命是往哪一个方向呢?

百年之中,硅谷虽然也经历过多次的起起伏伏,并且每次都在逆境之中更上层楼,然而这一次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它面临的挑战格外不同。硅谷人还能从容地面对这些挑战,化危为机吗?

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价值亿万。当世界仍在偷窥硅谷的成功、私语着硅谷接下来何去何从的时候,硅谷人则凭借他们敢于冒险的性格和独特的视野,又开始新一轮的豪赌了。

 

   http://www.javvin.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xlu20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董洁林的评论:

Thank you for the information of 北极光. I will contact with them.
董洁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lu2000的评论:
北极光风险投资,Founder是邓锋,原Netscreen Founder,清华毕业生。
董洁林 回复 悄悄话 硅谷有不少华裔背景的VC。你可Google一下“Venture Capital in Bay Area”,就可以发现不少。

Javvin和VC无关。谢谢垂问。
xlu2000 回复 悄悄话 There are a few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founders of IT in China. But why not in Bay Area?
jnr 回复 悄悄话 S.F. area/ Silicon Valley is the ideal haven for those with tech background. For any of those with arts background, you’d better go somewhere, it's not the right place for you...


anniesky 回复 悄悄话 硅谷地区的确是这样!唯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回馈社会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正确路径。对思想的扼杀和极权虽然可以造就一时的繁荣,但终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xlu20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lu2000的评论:
Is there any China Mainland founder of VC-backed startup in Bay Area? Who knows?
xlu2000 回复 悄悄话 Did you or Javvin contact with VC in Bay area? I am interested in VC investment for a networking business.
飘侠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