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N

光 栩栩,诗 生活
正文

归不归?钱老,小涂,“钱途”乎?害人乎?

(2009-11-09 14:48:18) 下一个

最近,两位海归博士的去世激起海外的千层波浪。一位涂序新博士“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位钱学森博士“功成名就尽天寿”。纵观这么多天的议论,大多没有说到正点上。许多评论都还在比较“归与不归”,“待遇不待遇”,“成就不成就”。 莫不知这种比来比去,患得患失,是致使涂博士的辞世原因之一。

“归与不归”绝对是网上挖坑的议题之一,风风火火吵了这么多年,照样有人前赴后继,漂洋过海,乐不思蜀;照样有人一有机会,冒险回归,二次折腾。为了决定是否海归,有网友给出了复杂的程序公式;为了衡量是否值得海归,有博主提出了有关的投资回收理论;林林总总,算来算去,真是很累。有人看到钱学森的事迹,就恨不能马上归国去建功立业。有人看到涂博士的消息,就建言别人“打死也别回国”。殊不知这正是那种致命的思维方式:单线思维,钻牛角尖,说得太绝对,想得太片面。不知涂博士的土木工程在美国的市场前景如何,钱学森的专业那时在美国可是重中之重,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却也不能在美利坚好好呆着。

有时候人会身不由己,但你还始终拥有自己安然的心灵,能随遇而安,随心而安。既然选择是这么复杂,你也不能保证这一生不做出错误的抉择。然而你对生活的态度不会出错,你会看到你已有的,将有的,以及还有的可能;而不是只看到没有的,甚至去比较别人有的,和自己失去的。你不会只有后悔的遗言:“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你也不会像卢刚和吴京华那样绝望地用子弹来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

所以,“归与不归”是次要的问题,追求心灵的快乐和强健却是首要的选择。看到最近这些新闻和评论,深深感到我们这些到海外的中国人,不管已归到国内的,还是身在海外的,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是国际政经形势下的弱势群体。我们只有先建设健康强大的心灵世界,而后才能谈得上到各种环境中去适应去探险,甚至去影响去改变这个物质世界。祝生者安心,愿死者安息!聊且一诗,写给钱博士,涂博士(他们在天堂里也许在平等地交谈),天上的,地下的,已归的,未归的,不归的:

春思秋想归不归,

思成霜发两鬓堆。

归有塘前夏荷艳,

老妈藕汤梦中味。

不归院后秋枫赏,

儿女欢声满堂飞。

灵心安处家天下,

东江饮酒西山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