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的帝王 -- 8. 浪花淘尽风流 (全文完)

(2009-10-23 12:38:04) 下一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帝看似柔弱好说话,实际上个性的辐射相当强,他周围所信任的人许多风格也和他差不多。很明显,他对当时官僚体系的作风影响非常之大,也逐渐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社会的风气。由于刘恒“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化行天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吏治,发明了各种残酷的刑法,比较著名的是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塞上草,在各地官厅巡回展览。但是阅读明史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大小官员的贪污手法五花八门。百姓倍受盘剥,倾家荡产者常有。而汉文帝直到武帝半个多世纪之久,用法尚宽,言论自由,乃至于一年全国才400余件经司法审理的案件。但当时整个社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勃勃生机,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公元前157年,年仅四十五岁的刘恒病逝。关于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历史上倒没有什么太多的野史八挂。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遗嘱,因为明显是出于他本人的手笔。可见他的去世并不突然,是早有思想准备的。文帝言语木讷,一生没有留下什么高水平的名言语录。这份遗诏同样文采质朴,但是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一种对人生的参悟和澹泊。这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十分少见的。

他在遗诏的开头说:“天下万物,有生必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又有什么可伤心的? ”

接下来,身后事仅仅谈到葬礼的安排而止。他说:“我 ‘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多年了。历来帝王死于非命的多了,我幸好能够善终,死后还能进太庙,有人给我烧香,我觉得很有福气了,你们就更不用悲哀。要哭只能哭几天,早晚哭两次就行了。其他的时间该干嘛干嘛。我死以后,棺材和坟墓从简。官民服丧不能超过三天,宗族最多不能超过十五天。不要因为我耽误大家婚丧嫁娶,浪费财物,耽误百姓的正常生计。”

最后,还补上了一句:“宫里的嫔妃,自夫人以下到有级别的给使,都送回娘家,让她们开始新的生活。”

遗诏通篇无一句提到国家大事,都是些看来很琐碎的叮嘱,读来却不由得令人感动。史书上的文帝,由于他的韬晦,并不是一个鲜明的角色。但在生命的尽头,反而用这份遗嘱完整地显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格。

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他那个时候诸侯王墓葬里华丽的金缕玉衣,但这位皇帝自己却二十多年始终“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整个一傻冒。给自己建的霸陵因山而成,不另起坟,装饰只能用瓦,不许用金银铜锡。

很多象袁盎这样的正义男干部说话尖锐,他总是很宽容。对象张武这样贪污被人举报的贪官,反而公开赏赐他“以愧其心”。节俭为天下先,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小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文景之制"受到后人那么多的称颂。 现在才明白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正因为刘恒的才智平庸,他所能看到的也是每个普通老百姓的需要。纵观文帝的政治生涯,就象一个搬家的蚂蚁,一点一点的从最基本的事做起。

我们中国久远的汉文化发展到了今天,所有男人都是要干大事的。养成了好大喜功,眼高手低的风气。到了近代,中国越积弱,男人们就越狂躁,越爱吹。

而刘恒没有干过什么大事, 也肯定不好意思说“惜XXXX,略输文采,XXXX,稍逊风骚”这样的话。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所做到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兴许我们还能做的更好。

很久以来一直很喜欢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的一句话:“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小流,故能就其深。”

还记得多年前来到多伦多,正是环境低迷的时候。曾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衣衫邋遢,无所事事,但挂在嘴边的总是“老子要是不来加拿大,在中国早就怎样怎样了。”

自然了,命运不可能给每个普通人一个创造历史的机会,但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能认认真真的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过好每一天平凡的生活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青山还在 回复 悄悄话 期待先生更多新作。不胜钦佩
不明则问 回复 悄悄话 读完先生大作,心情难以平复。中国历代各帝,能令我如此钦佩的,尚无他人。一个能以民生为怀,在动乱之年把国家治理的如此好的皇帝,还真是不多。

先生的大作深得文帝之风,表面上低调谦和,内里却是很有内涵。另外,作品的幽默之风处处可见,顺手拈来,自如从容。令人钦佩。

谢谢先生的大作,并等待更多的新作。。。
helloapple 回复 悄悄话 夏先生妙笔生花。以人性说史, 并寓义于史。
文帝上善若水,而具体天格物之怀,刚柔并济之术,故始文景之治,宜乎为一代明君。今谓“德”,“和谐”等,几可称皮毛而不及孝文道学之万一。

读夏先生书,始知今汉文皇后剧乃植薄昭故事。大众娱乐悟我二十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