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的帝王-- 5. 真的傻吗?

(2009-10-21 09:16:07) 下一个
5. 真的傻吗?

公平的来说,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资历和才智都算平庸的人. 没有经过开国皇帝那样波澜壮阔的革命来改朝换代, 也没有象李世民那样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家暴来竞争上岗. 当然了, 他肯定也不是那块料.

比起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他的个人形象是那样渺小, 甚至在与匈奴和诸侯的周旋之中还显得有几分窝囊. 假如不是吕后把刘大户的儿子整得七零八落,不是吕氏家族一夜之间荡尽, 不是朝中大臣们更想要一个好对付的上级领导, 估计刘恒也就一辈子窝在山西支边,不可能轮到他当这个皇上.

这个人能力虽然不强,但很能抓住关键, 所谓大事不糊涂 。刘恒当知青的时候读书, 是真正读通了。再加上有一个好母亲的作用。他很明白物欲妨害心智的道理。

以帝王的尊贵,他终身没有兴建任何宫殿建筑,穿的也是布料普通的衣服,即使最宠幸的慎夫人,也一反时尚,衣服下摆都不能跩地。有趣的是,他自己生活节俭,并不要求臣下效仿自己,相反他对人却很大方,对有功的人和皇族的赏赐总是很丰厚。

但是“你我皆凡人”。他没有象后世的王莽那样虚伪,从不唱“克己复礼”的高调。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如果热爱田猎出游,或者饮宴歌舞,往往会作为罪行被写在史书上。文帝也喜欢这些,据说还经常到臣下的家里去吃酒串门。

有一份奏章中却提到,这位皇帝虽然也爱玩,也宠幸弄臣如邓通等,但尺度把握的很好,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影响朝政。所谓公私分明,工作娱乐两不误。

文帝所继承这份家业的时候,内忧外患是十分严峻的。政局不稳,大权旁落。内有诸候坐大,外有匈奴虎视。命运把一个不平凡的挑战,交给了一个平凡的人. 刘恒没有办法干得更漂亮,所以只有专心作两件很简单的事。一是勤奋学习管理业务,二是琢磨怎么样改进民生。

他对管理业务的掌握之快,之精,使得周勃的压力与日俱增,最后不得不主动退居二线。掌握了管理业务的原理, 就懂得任用得人, 而不会瞎指挥。改善了民生, 则民心思定. 只要老百姓不乱, 其他的事情就好办.

结果也确实如此. 文帝在位的时候出过几次诸侯的叛乱, 但都迅速被扑灭, 后来景帝的时候有"七王之乱" , 在叛军有充足的财政和军事实力, 中央军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 周亚夫仍以持久战的策略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与民心向背有相当大的关系. 反观后来朱明王朝从洪武到永乐的三十年间, 大小农民和会道门起义不下七八十起. 足证武功的作用并不强于文治.

古往今来, 身处权力旋涡则往往导致人性的扭曲. 而刘恒却对人以诚相待。取超然的态度, 凌驾于权力斗争之上。即使是对那些敢于冒犯他, 威胁他的人, 也是以让为先, 以静制动.

老子曰:"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就是这个意思。

汉文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脚踏实地. 他在位的时候所作出的一系列的改革, 都完全没有激进的色彩,但又容易落到实处. 比如他减轻了由秦朝遗留下来的残酷肉刑, 以及从法律条文中去除"诽谤" 和"妖言"两种罪.

这两件事看似微小, 但影响其实非常深远. 首先在对劳动力需求极大的农耕社会, 废除肉刑,就大量减少了因刑致残而无法从事生产的人数. 同时,减少了恐惧,也就减少了促人挺而走险的因素。

而"诽谤" 和"妖言"又是两种很难界定的行为,终文帝一朝, 在史书上都找不到因言获罪的人和事。 这就使得言路畅通,下情容易上达,从而就不容易受蒙蔽。

联想到朱元璋要专门设立锦衣卫来监视群臣得一举一动, 还曾经感叹道:“我这么辛勤工作,累得头昏眼花, 还总有人蒙我。”不由得让人怀疑明太祖这一代英杰, 比起山西刘小憨到底谁更聪明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