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十一国庆阅兵大阵仗已经过去了,此刻激动的心跳大概已经回复平稳的频率,血液的温度也已经降到正常体温了吧。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中国人是容易激动上火的,激动一阵子,口号喊过了,摇旗摇过了,游行游过了,领袖也遥望过了,马上转身忙活自个的生计。
该干嘛,干嘛去啊。
老夫瞄了几眼,那方阵丝毫引不起兴趣;倒是看到锦涛站在城楼上,突发感想。于是啰唣几句。
有人云:此次大阅兵显示了国军威力,国家的强大。
老夫不以为然。
国力军力不用显示也摆在那里,武库里有几件新式武器外国专业机构门儿清。
也有人认为,庆祝就庆祝呗,何必兴师动众、弄得风声鹤唳?
当然,老夫对此也不以为然。
对此次大阅兵有多种说法看法,老夫均不以为然。
此次大阅兵,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众人首肯的,那就是阵仗虽大,却没有新意。
没有新意,是针对历史而言。不过对于锦涛来说,那是个人登峰造极的新的历史篇章,永载共和国史册。站在锦涛老哥的立场上看阅兵,老夫认为:走这样一个大阵仗的阅兵仪式,是情理之中,且势在必行的。
这个可以从锦涛的家世、经历阅历和意识几个方面来分析。
锦涛的家世属于一般小商户,其父经商,小镇上的工商小业主。自食其力精打细算应该是家风加习惯。清寒之户出俊才历史上多多,不算稀奇。可是胡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却因为经商而被划入政治异类,遭受打压。锦涛于是多了一份政治翻身企图。据记载锦涛在外省为县官时曾回乡为其父解脱冤情,依俗规在当地最好的饭馆摆桌宴请乡镇书记,结果对方不给面子,竟至酒席空摆。
真是情何以堪啊。
锦涛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循规蹈矩从学生会主席、基层干部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依政策干部到西藏可以立即提拔三级,于是锦涛去了,然后在那儿施展才干了。西藏的经历是他仕途上一块奠基石,打下发达的基础。
锦涛今天站在天安门城楼,三七开黑发头路清晰,脸上风雨不惊,眉宇不动,微胖的脸颊也颇颐养得符合广额丰颖、天方地圆的天子相貌,神貌端庄,比先祖少了几分大气,但却添一丝潇洒:看他偶尔回头和同僚谈笑。
此时的锦涛,作何感想?
富贵不还乡,如衣绡夜行。
传统规矩,无人可逾越。在锦涛那个时代,人要向上,只有入党从政。共产党网罗了一切社会有为青年,尤其是偏远省份、草野人家的青少年。更何况家史有些问题的青年,入党提干就是唯一的人生希望。
锦涛可以告慰的首先是他的父母、他的先祖,然后(假如)——才是他的子民、党、国家、民族。这个顺序假如颠倒过来,他就不必搞这样一个大阵仗了。
顺序颠倒是不符合人情国情的。
每一个人,当他集权柄于一身,站在天安门城楼,面对五千年历史,都会产生感叹:我终于站在这儿了!
假如他当时想:中华民族伟大啊!党啊,你把我培养到今天!人民啊,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啊!
这样的人,是站不到那个门槛儿的。看看城楼下摇旗呐喊的人,多半是在那儿呐。
在锦涛眼里,只有毛泽东可以比拟。他心里会服气邓小平吗?更别提江泽民了。
毛泽东也是出身于草野人家,单打独斗,一步步爬上来的。当年他就是穿着中山装,头发倒梳,站在天安门城楼,据说,在步入城楼的当口,他按耐不住激动掩面而泣。他哭得啥咧?这时,他想到了马列前辈?无数先烈?
中国人民站起来聊!这句话是事后说给世人听得(据最新资料透漏,当时连这句话他也没说)。最刹那的心声,绝对是:奶奶滴,润之啊润之,额也有今天!额终于站在这儿聊!秦皇汉武奈我何!
人生登峰造极的感觉如何?老夫认为这种感觉极具震撼力以及诱惑力。这不,毛泽东被震撼的掩面而泣了,像受了委屈的小孩子了。小平同志虽然个子一米五八,麻将白板身材,也要阅一阅兵,阅兵车上一站,比拿破仑雄伟的多了。老江就有些不伦不类,难以类状。锦涛的登峰造极名副其实,他的心态应该和毛泽东相同。
看今天,锦涛一改衣装,穿中山装,立马让人想起毛泽东。四个口袋,上下左右排列,当中一个自己,江泽民在他旁边,就如沐猴而冠了;所有人的西装,便都像胸口裂开的一道缝隙,气势马上缩小了下去。
锦涛的家世背景及文化传统让他坚持大阅兵仪式势在必行;他的意识也引导他做如此打算。前面的领袖都这么做,他没有不萧规曹随的理由。党的章程是行动的规范,不逾越,不会错,循规蹈矩是党内生存的第一要义,生存下来才能有花样翻新的可能。今天,锦涛无非有能力、政府无非有财力把阅兵搞得更隆重更奢华更铺张而已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说到底,是激励了所有草野之民的翻身企盼,最高理想是站到天安门城楼上,最起码的小县城县衙大院,差不齐的省市大楼里。一切有为爱国人士,都在为这一理想在奋斗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非党莫属。毛泽东做了典范,现在锦涛又是一个楷模。
不阅兵,是讲不通的;阅兵阵容不大,也是不近情理的。要做,就做大!
在彰显个人勋业的同时,必然要显示强大的场面。这样就可以激励起国人,让他们血脉贲张,如此好事,何乐不为呢?
所以,大阅兵势在必行,行之有效。而且还会有N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