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两个美国男孩

(2009-10-10 19:18:03) 下一个
( 《初来美国》系列之一)

刚到美国的头几个月,我住在房东安娜太太家, 认识了她的两个儿子,善和本。 这不是我刻意给他们取的中文名字,而是他们各自的英文名字 "Sean" 和 "Ben" 的发音。 巧的是人如其名,善很善良,本很本分。

那一年,善七岁,本十二。我住的那个州的法律规定,十二岁及以下的儿童不可以独自在家,必须有成年人陪伴。就这样,我成了善和本放学后的监护人。

第一次见到善,就对他颇有好感。 善有一条大狗, 名叫“克里欧”,是善的宠物,刚见到我这陌生人时,朝我“汪汪”直叫。 善见了,马上喝住“克里欧”,并递给我一块狗饼干,让我喂它。很快,“克里欧”就与我熟悉起来。以后,我和善走到哪儿,它都摇头摆尾地跟着,成了随从。

家里突然住进了中国学生,善和本都感到很兴奋,很新奇。那时候的本正迷恋着李小龙。放学没事的时候,常常给我放他搜集的 Bruce Lee 的录影带,有时还会 “嘿、哈”地给我比划几下他的中国功夫,让我评价。大概在他心目中,中国人是“三人行,必有‘武’师”。

在与善和本相处的几个月里,很少看到他们吵架斗嘴,俩人好得比亲兄弟还亲。其实他们只是同母异父兄弟。安娜太太当年带着本嫁给了她现在的丈夫皮特先生,后来,他们生了善。偶尔某个周末,本的父亲丹尼尔也会来看望本。如果碰巧安娜太太和皮特先生在家,几个人就简单地打声招呼了事, 然后丹尼尔就会走进厨房,和本聊聊天。有时他也会带着本出去,打打球, 吃顿饭, 或买个小玩艺儿送给本。 对每次丹尼尔的到来,我发现本并未显得特别高兴,他好像只是例行公事一般,规规矩矩地出去,再规规矩矩地回来,对丹尼尔只有尊敬,没有热情。 大概是父母的离异在他的心灵里已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样家庭结构,促使了孩子的早熟,连小小的善也不例外。看得出,善对他的兄长本除了尊敬,也有几分同情。

本喜欢听音乐。 有一次我放王立平作曲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曲,本竟跟着我从头听到尾。看他这么喜欢,我说这盘磁带就送给你吧。本兴奋得不得了。过了几天,本放学回来向我报告,说他把磁带拿到学校给音乐老师听了,他的音乐老师也非常喜欢那些曲子。说着,他递过来一盘磁带,“送给你的。”我接过来一看,是那年正走红的女歌星玛丹娜的歌曲集。我知道,这至少要花十几元钱才能买下来,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一笔大开销。本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还未等我张口,本就说,“放心吧,这是用我攒的零用钱买的,我已经告诉我妈妈了。” 听他这么一说, 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拒绝孩子这份真情实意了。

后来我的功课忙了,搬出了安娜太太家。再后来,毕业,找工作,搬家,离开了那座城市,就很少见到安娜太太家的人了。转眼几年过去,他们都已经长大了,再见面时恐怕我已认不出他们了。可无论时间多久,一想到刚到美国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们,那善良、本分的两个美国男孩。

(后记: 此文写于 1994 年 7 月,并发表在家乡的晚报上。时光荏苒。再见到善和本,已经是十年之后,在本的婚礼上了。本的新娘是个东方女孩。完婚之后,本就去当了兵。善那时也高中毕业、要上大学了。两个当年的小男孩已长成了大小伙子,我真的差点认不出来了。惟一点没有改变:他俩还是像我十年前见到的那样,善良,本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