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蒋介石早年留传下来的诗

(2009-09-06 19:30:40) 下一个

关于诗歌,在国民党的著宿中,能手实在太多。如孙中山先生有哭刘道一的"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一诗,传诵甚广。蒋介石早年留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其发表的诗歌最早见于卢翼野先生主编的民族诗坛1940年6月号,其中有蒋介石的一首《咏竹》断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这两句诗作于1898年,时13岁,论诗的技巧,上句清顺,下旬奇突。他能从丛竹的绿荫深处,想到骄阳的遮蔽,更想到能生出夏日的清凉,髫龄时有此造诣,实在难得。

他在赠给友人单纵的照片上题诗曰: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这首诗作于1906年,时21岁,看诗中的语意,是在日本求学时代,这二十八字中,充满蓬勃坚忍之气,显示出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自非常人之手笔。

他还有一首写雪窦山的诗:

雪山名胜擅东南,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迟迟。

这首诗作于1920年,时35岁,是闲居故乡韬养时所作。前两句点出雪窦山名噪东南的事实及其奇山异水之所在,末二句表达了他的极爱山水之情,希望将来功成名就之后就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这到底是诗人的矫情,还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古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渴望效仿,而尘世中的名利权势则更有魅力。何去从,历史已作出了回答。

1979年宋美龄曾向美国《天下事》旬刊“人物志”专栏记者哈妮透露,她在蒋介石去世后,发现丈夫作于五十年代的一些诗,计有旧体诗词四十三首,新诗一首,自嘲打油诗二首。本想为之结集出版,但蒋经国认为,这些诗虽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到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宋美龄认为言之有理,待再读其诗,发现有的对中华民国的前途太不乐观,有的对部下指责过多,有的仇恨中共甚于日寇,为不影响蒋在国人心中的“威望”,遂将诗稿付之一炬。

1953年10月31日,宋美龄以画为蒋祝寿,蒋介石作诗《为夫人题画》:
风雨重阳后,同舟共济时。
青松开霁色,龙马动云旗。

后来的岁月里,蒋宋间仍不时有诗画合作,
如题竹诗句:“雪筠彰清节,耸翠傲岁寒。”
题荷花诗句:“风清时觉香来远,坐对浑忘暑气侵。”

蒋氏一生中,自箴之作尚多,如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其介如石”
“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
“父母期我,克成完人,小子今日,过恶满身,曷不痛艾,日新又新,而今而后,庶葆天真。”
“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1945年10月9日,蒋介石于重庆作《大中华歌》:
“战胜强权,复兴中华。
协和万邦,威振迩遐。
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华。
民族解放,民权吐葩。民生乐利,自由开花。
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富强康乐大中华。
五权并立,五族一家。
民国万岁,宪政孔嘉。
厉行五权宪法,建立统一独立大中华。”

1926年北伐时期,《江西日报》创刊,应江西省主席李烈钧之请,当时镇守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作诗道贺,发表在12月1日该报创刊号上。诗题《贺〈江西日报〉诞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着自然的力,
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
潮流是什么,是什么?
不是绿的水,是红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们的血已染红庐山的面,鄱阳湖的口。
这黑的墨,正拌着那红的血,
向着长江的水流去。
这新诞生的《江西日报》,
就是挟着这墨的力和着那血的力,
一直冲向黄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势力!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