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国之客

卡拉哈里木 恩加米兰草
正文

措迪洛山之“王”

(2009-09-10 04:11:44) 下一个


恩加米兰笔录(二)

向导库曼都带领着我们在措迪洛的女人山中走走停停,指点我们看着岩壁上先人留下的美丽壁画。突然他又站了下来,背靠山崖神神秘秘地问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往上看着几乎垂直的岩壁,并没有岩画,甚至连画岩画的平面都没有,有的是凸凸凹凹的山石。突然,我和夫人异口同声地喊道:“Africa!”我们看到了一个由凸出岩石构成的非洲大陆的形状(见图一)! 库曼都不无得意地说:“措迪洛与整个世界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个非洲地图就是个证据。”后来我们还听说,世界的各大洲都能在这里找到,而当时对我们来说,看到由石头不可思议地形成非洲地图已经足够了。人们当然会有许多疑问,比如,非洲地图是人刻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如果是自然形成的,为什么会与非洲的形状那么接近?人们有能力对这种“巧合”作出合理的解释吗?

图一

在一个名叫“鲸鱼”的地方,库曼都把岩画中一只鱼上方的水花解释成鱼跳入水中溅起的(见图二)。我告诉他,鲸鱼呼吸时可以喷出像喷泉似的水花,库曼都不以为然。的确,如果这里画的是鲸鱼,那就要假设画岩画的人见过鲸鱼,还应该假设这里过去离海洋不远,等等的疑问会一个接一个出现。而说水花是由鱼跳入水中溅起的,那就简单多了。

图二

在这个岩画所在的巨大岩石的另一端好像也有岩画。攀上岩石,近处一看,不觉大吃一惊,我看到了一个汉字,一个“王”字(见图三)!我立即伸手将夫人拉了上来,她看后也说是个汉字,并且说,不是个“王”就是个“壬”。我激动地向库曼都说我们发现了汉字,库曼都表情木然、反应平淡。难道措迪洛的神奇事太多了,这样的发现也不稀奇?措迪洛的岩画以动物、人物为主,也有一些抽象符号。但对中国人来说,在措迪洛的岩画中看到了疑似汉字,那可是要引出无尽的遐想的啊!

图三

以下是一部电影的情节,片名为《明王》。影片开头与本文的开头一样,一个当地向导带着一对中国夫妇在措迪洛的女人山中探究岩画。当中国夫妇惊喜的发现了岩壁上的“王”字之后,镜头一转到了明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允炆冒着大火从皇宫地道中逃出。允炆一路逃到海上,并最终漂流到非洲东海岸落脚。允炆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朱棣,并派人乘船回国递信。朱棣见信后大喜,因为信中允炆称朱棣为帝,自称为王,声明永不返回,并祈求朱棣不再追讨。朱棣当即决定,不公布允炆的去向,但派人定期向允炆提供粮物,这以后便有了郑和七下西洋。

图四

朱允炆一心求仙拜神,当地人每每提到在西南方有一座神山,那是人类的发源地,他决定前往朝拜。在郑和第七次到来时,允炆再次给明成祖写信。之后,允炆身边的人一分为三,跟着允炆去神山的,留下就地生活的,与郑和一道回大明的。朱棣接信后感慨万分,他按允炆的请求善待归来的人,并终止了下西洋。

允炆带着一行人沿着河流向南走,经过现在称为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地方。然后转向西,经赞比西河、乔贝河,奥卡万戈河,终于到达了神山-措迪洛。允炆从此定居下来,天天朝山拜神,直至生命的终结。他留给后人的就是在岩壁上的那个神秘的“王”字。

六百多年过去了,在措迪洛附近生活着一群人,他们称自己为“Zhu”,他们向别人说自己来自遥远的中国,于是人们把他们生活的村子称为“China Town”。在古地呱(Gudigwa)建学校的中国工人们听说此事就前去看看究竟。他们看到的是一群衣不蔽体,瘦小干瘪,说话怪声怪气的布须人。就在他们颇感失望的时候,人群中有人钻进了草棚,抱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婴儿被递到中国工人的手中,他们一看到这个光着身子的婴儿都惊呆了!白白嫩嫩,圆圆呼呼,和中国人刚出生时一模一样!影片最后的镜头是众多中国工人的手高高地托起婴儿,婴儿的哭喊声在旷野中久久回荡……

这是一部纯属虚构的电影。但布须人的众多称呼中的确有一个为“Zhu”;古地呱的布须人村落的确被称为“China Town”;沙卡维的中国工地上有好几位在博茨瓦纳工作多年的中国工人,是他们描述了他们在古地呱见到布须人婴儿时的情景。此外,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总走同一条路线?为什么次次以同一个地方为目的地?为什么突然中止?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探究与考察。当然,最大的疑惑还是那个存在于措迪洛山岩壁上,并且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王”字!

(写于:2009-6-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