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滑沙

(2009-08-26 03:00:51) 下一个
        以前在国内滑过雪、滑过草,这次在国外滑了沙,也许现在能滑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就连滑稽也层出不穷了。
        从“滑沙”这两个字就大概能猜出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坐在沙堆上面滑了下去。这是阿笋在“行动”之前的想法,所以阿笋的行动还是由于孩子的行动而行动。我们驱车来到沙区边,买了票后就转乘洋人的四轮驱动中巴车来到滑沙区,中巴车除我们一家子外还有一个旅行团,虽同是黄皮肤,但不是华人。到达后,我们每人在车尾领到了一块黑色的木滑板,这块板长100厘米、宽20厘米,板的前头是稍为上翘的半圆形,在距离前头十来厘米的地方钉有一条小横木。洋人边拿着木板边叽里咕噜的的“作指示”,阿笋从他的动作猜出是啥意思,也就懒得求太太翻译。洋人作完指示后就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大家爬沙坡,到了沙坡顶就指导大家滑。
        这个沙坡大概有十来米高,目测坡度应该超过60度,阿笋虽不年轻,但为了两个还太年轻的孩子,必须先滑一次积累经验,所以在全队20多人中是第二个滑下,当还算不太出丑滑到沙底时,阿笋后悔为啥当初不抢个第一,毕竟第一对阿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自己滑了一次后,感觉没有啥危险,就在沙底用手势指挥尚有稍微退却的太太跟早就跃跃欲试的孩子下滑,并掏出相机留下他们显得有些滑稽的滑沙镜头。之后,我就带着他们,以胜利者的心态爬坡,准备进行第二次“胜利”,就这样,在第三次“胜利”之后我就不愿意再“出征”了,因为爬坡太累,自己随着一些难弟难妹退出滑沙队伍后,孩子就继续出征。
        有了这三次下滑,阿笋基本知道该如何滑得不出丑,最重要就是人在下滑时候要控制身体平衡、身体稍为后仰、双脚后跟用力抵住滑板的小横条、双手张开向后划沙帮助控制平衡并降低下冲速度。
        站在上面,看着起伏的人群,阿笋突然觉得,这滑沙真有些像商海、官场,如果没有外力的扶持,要爬到上面就全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努力,到了上面之后,还要小心脚下、小心周围,千万别被他人有意或者无意的碰撞,也要注意下一个落脚点是否结识,如果出了差错就会“啪”的一声滑下去,一旦滑下就难于控制住,幸运的就只是回到底层从新开始新一轮的攀爬,不幸的话就会板翻人滚,再不幸还会碰到石块弄得头破血流,甚至会滚落到前面的深崖而粉身碎骨。这么一想,就觉得高处虽风光无限,但不如站在踏实的地面稳妥。
        时间很快就过了,已经到了该回的时候了,洋人见我的孩子还依依不舍,竟然同意他们继续玩,送了其他人后再来接我们,所以中巴开走了,孩子在爬坡了,阿笋在继续漫步、胡思乱想。
        放眼四周,到处都是沙,不小的风一阵阵刮来,带着沙雾打在阿笋裸露的小腿上,其力度已经能感受到瘙痒了,这还是刚下了中雨后的风沙。沙区不是一望无际,站在高处能望见远处的大海,在沙地里不时就能看到积水,在进入沙地初长有一些零星、稀疏的草本植物(阿笋不知名),在走一段路后就只有一些像藤又像裸露的根样植物了,由于它们顽强的扎根在深处的土里,而周围的沙却被风吹走了,这样一段时期后,就在“沙漠”里形成了一堆堆的绿状物,在远处遥望倒也别有春色。
        阿笋在周围沙地走动,心想:如果这沙地再大些、再大些,如果这里常年没有雨,如果远处没有大海,如果风再大些,如果附件没有人家,那么这里就应该是沙漠了。而如果这些“如果”不是如果,那么现在的阿笋就一定是又累又渴,衣衫褴褛、面容枯槁像一截枯木一样在艰难爬行,拼命睁大充满血丝的眼睛寻找有可能出现的一滴积水、一截草根。想到这里,阿笋不寒而栗,暗暗庆幸上面的“如果”还是如果,所以阿笋还得以在沙坡上悠闲遐思。
        车来了,我们一家子坐在汽车上回到了沙岸,在驾车回旅馆的路上,听到后座还在美谈的孩子,再斜视一些身旁的老婆,由于有了上面那些“如果”的沉思,阿笋不禁暗自感恩,感谢上天让阿笋是阿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