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献给对越自卫还击的参战老兵们-越军三部法和“鼎足”用兵特点

(2009-08-14 15:40:07) 下一个


七九年在中越边境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中,据战后资料查明,越军从1978年间就开始在中越边境广大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构筑了大量既设野战工事和土木建筑工事,实行对内,对外正面的防御体系,越军在对我军进攻当面的防御中,除严格按照越南总参谋部的战役总体思路,强调在中越边境一线扼守要点利用既设工事,同我军进行决战和死打硬拚外,越军步兵在防御兵力部置上仍然坚持层层设防,依照战前制定防御预案,在一线防御要点上准备了多个预设阵地,有针对性地实行主,次防御方向的使用兵力调整和火力配置措施,达到开战后在中,越边界地区作战中有效地杀伤我军攻击分队的有生力量,最大化地实现迟滞我军战术机动和阻止我军向越北纵深地带发展,尽最大可能地为越军二,三线作战部队集结争取战役准备时间,因此,当中,越双方交战后,越军一线防御部队战斗原则和战役目标非常明确,越军在战术运用上,表现为越军步兵在兵力使用上和阵地防御中全面推行所谓的“三部法”兵力运用,以追求和增强越军阵地防御的稳固性和整体性。越军在阵地防御具体战术应用上,充分利用了越南的自然条件地利优势,守备越军广泛采用“鼎足” 阵地防御的作战手段,实行三个阵地互为防卫主体并相互支持,遥相呼应三面阵地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的联动防御态势,形成了多点面,多方向的阵地防御体系,把越军有限的防御兵力用战术协同方式加以整合,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越军在阵地防御作战从兵力分布,阵地设置以及火力配备等等方面的整体性和协条作用。

七九年对越作战后,我东,西两线作战部队,在结合对越作战的实战战例以及所取得的实战经验,各参战部队认真总结了交战中越军兵力运用配置以及越军步兵阵地防御用兵特点后,进而系统地掌握了越军步兵在阵地防御战中的基本用兵特点,以及越军步兵分队相互联动作战的技战术运用规律,因此,越军步兵的上述用兵方法和阵地防御联动作战方式,被越军运用和贯穿于整个七九年对越作战始终,越军在其兵力投入使用上着重强调“三部法” 用兵特点,越军步兵分队在阵地战术运用上广泛使用“鼎足” 的防御手段,这两项战术运用基本上含盖了越军步兵阵地作战的基本精髓。
在对越作战中,越军从用兵手段和方式上把中越双方交战的广大地域, 按纵向和横向划分为攻防区, 交战区, 火力控制区, 坚持多点面,多段用兵策略, 在中越边境一线战区全面实施“三部法”应战方法。

一,主要方向和各次要方向部分,越军根据战前判断我军将会发起攻击的地区,并将其细化后分为主,次防御要点,主要防御方向上,越军营防御地域通常会指定一个加强连进行拒守要点组织防御,越军连防御地域通常会指定一个加强排抢占要点组织防御,两支分队配置于主要方向阵地内,越军步兵连可得到两门82迫击炮,两门82无后座力炮,两挺12,7毫米高射机枪配备加强火力,越军步兵排可得到两门60迫击炮,两门82无后座力炮,一挺重机枪加强火力,在主要防御线段上的越军部队,其主要任务是使用火力和既设阵地工事积极阻击我军攻击部队,坚守防御阵地,最大可能地对我军施以杀伤。次要防御方向,越军营防御地域,多以排,班为阵地防御作战单位,这些分队通常得不到火力加强,根据战场变化,主,次防御方向的作战任务会发生一定的互相转换。

二,防御阵地前沿活动兵力的设置,越军在阵地前沿活动的兵力,视当时的战斗情况决定,越军营防御阵地会指定一个排,越军连防御阵地会指定一个加强战斗班,根椐现地情况做出预案,两个战术单位分别进至和部置于主要防御方向的前沿五百至一干米或更远的距离上,构筑工事和设定阻伏阵地,其主要作战任务是在越南地方部队,民兵,前锋队,特工队的配合下,对我实进行袭击,伏击,设置障碍,打冷枪,放冷炮,迟滞和消耗我军实力,必要时可由营呼唤野战炮火直接为其提供炮火给予支援。
三,交战中必须留有必需的机动兵力,越军的机动兵力,也叫战役,战术预备队,营为基本战单位时,越军则保留一个连为预备队,连的防御地域其预备队为一个排和一个加强战斗班,在实战中无论越军防御间隙再大,但越军都保持着成建制的预备队,实行少摆多屯,预备队一般是部置于主要防御方向,而又便于越军预备队机动的位置,主要是用来补充越军防御阵地内的守卫力量,配合其他分队对我军进行反冲击。
在自卫还击作战中,越军防御地域主,次明确,使用防御工事,兵力较为合理,加之越南自上而下实行全民皆兵,全面实施”三结合”武装力量结构形式,在许多阵地防御中和次要防御方向上,越军除布设少量越军野战军主力部队外,同我军攻击部队进行死缠烂打的有很多是越南省,市,县地方部队,包括民兵,冲锋队武装力量都掺杂在越军阵地防御作战中,从效果上看这种举措不仅增加了越军防御兵力,同时,弥补了越军作战兵力不足的劣势,因此,从七九年实战结果分析,当年在对越战斗中,我军各参战部队除歼灭了越军的部份野战部队人员外,同时,还击毙了为数不少的越军地方部队和民兵,冲锋队战斗人员。

越军在中越边境一线阵的地防御中,广泛推行“鼎足” 防御的战术运用,把兵力,武器均衡地部置在我军可能实施突击的三个位置上,形成“鼎足” 之势,越军从地形地物的合理应用到战斗人员的分布,预备阵地设置,火力配备都较为诡诈周全,从实战结果分析, 越军的“鼎足” 阵地防御方法, 其基本立足点是充分利用了山地, 山岳丛林地的地域特性, 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物组织防御阵地和火力设置, 由此看来, 当年越军的阵地布设确有许多可取之处, 我军在未来军事斗争中绝对不能忽视越军的上述战术伎俩, 越军七九年所谓”鼎足” 阵地防御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 越军能够实施在防御作战中在多点,多方向上抗击我军的连续冲击进攻,实战中我军无论穿插,阵地攻坚战中,很多战例都曾发生多例我攻坚部队遇受来自攻击目标左,右两侧高地守备越军的火力侧击,受到了越军倚角之势的三面火力压制,由于越北山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地貌特征的影响,至使我攻坚分队兵力难以展开实施机动作战,加之越军以逸代劳占有地利优势居险而守,由此,造成了我进攻,穿插分队的诸多伤亡,实战中越军能够在我军主要防御方向上集中力量,迅速机动作战分队,

2, 越军各高地守备部队能够以点制面,环环相连,相互交替掩护攻防协同,能够在前沿,侧翼和后方阻滞,扼制我军的攻击速度。越军在火力配置上强调,步炮协同作战,越军野战炮兵设置广而散,战前准备预伏点面多,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程序简便,团级作战单位可直接呼唤炮兵火力支持,越军倡导远程火炮与近射步兵火炮相结合,直射火炮与曲射火炮相结合,侧攻火力与倒打火力相结合的基本战术手段。

3, 越军在阵地设置中,相互“鼎足”之势的阵地之间,要求便于观察潜听,保持联络畅通,便于相互协同作战和指挥,便于守备部队隐蔽并能够进行战术机动,部队能够快打速收,便于在阵地守备中抗,撤,散,变。在防御中要求守备人员不要暴露守点位置和火器发射点,防备我军乘虚而入攻击一点,守备人员不要轻易放弃守备阵地,各既设阵地, 高地之间可相互提供火力支援, 一般情况下不得指派战术分队支援作战,防止在战斗中被我军攻击分队各个击破分片围堵,逐段搜歼。

4, 越军守备部队当发现我军攻击分队在阵地前沿破坏障碍物时,必须迅速机动兵力和火器,集中火力封锁口面,阻止我军突入,其余阵地必须提供协同交叉火力对我军攻击分队实施侧击,当我军对高地发起冲击时,守备越军应迅速在战壕拐角或既设工事一侧设置安放爆炸装置与障碍物,当阵地失守后,守备人员应立即迅速钻入草丛,刺蓬和洞穴之中,继续对我军实施阻击,当我军占领表面阵地后开始搜剿残敌时,越军守备残余人员要求各自为战,在相邻“鼎足” 阵地的火力和兵力的支援下迅速恢复阵地和以冷枪,冷炮袭击我军攻击部队进行骚扰顽抗,在撤退时必须做到打,藏,逃,如发现我军占领阵地后兵力队形密集,战斗人员较多,如果越军守备人员带有电台的情况下,应立刻联系周边高地越军和越军野战炮兵火力,对我军占领人员实施炮火袭击

根据七九年战后总结得知,当年越军战前准备非常充分,越军在中越边境地区除修筑了大量能够攻防皆可的野战工事外,同时,越军还在各个守备要点屯集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物资,准备长时间在中越边界一线拖住我军,但事实上越军在交战过程中,并为达成上述战术目的,

开战后我军仅用三天时间就突破了越军边境一线既设阵地,越军一线防御部队有的被全歼, 有的作战部队早已溃不成军, 丧失了成建制的防御作战效果, 中越交战四天后我军东,西两线作战部队基本上完全占领了越军边界一线的各个守备要点,整个战场主动权被我军牢牢把握, 根据战争进程, 七九年2月22日后,我军进入了自卫还击作战的第二阶段作战,我军东,西两线作战部队,分别在不同方向组成了多个攻击集团,对越北多个重镇和要点形成威逼态势,我军建制部队成多路前出至越北腹地,并相机歼灭越军配置在二线纵深防御的越军机动主力师,其战争结果在我军东,西两线势如破竹的攻势下,造成越军配置于二,三线纵深防御的多支主力师在增援作战过程中遭受我军重创和基本全部被歼,这是不争的史实。同时, 此举让我军在对越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战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