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一米六七的女孩算是高个子了。那个年代,没有模特儿这个行当,身材高和漂亮是完全不搭界的。允许读的小说屈指可数,里面的美人儿都是丹凤眼樱桃嘴,娇小玲珑。相反的形象就隐喻“傻”,比如红楼梦中的“傻大姐”,尽管没有强调其身材的“高”。然而,在上海话中,“傻”瓜必然高“大”,最典型的就属贬义词“憨大”(沪语读“港督”)。何谓“大”,无非是横向和竖向尺寸异常。横向大,为胖;竖向则为高。暂且不论胖瘦,一米六七女孩在竖向已属于“大”了,推而论之:至少属于半个“港督”。所以一米六七女孩不敢以“高”为荣,不敢挺胸昂首。久而久之,高个女孩子一般都有点驼背。
那时候我在读初中,快速进入高个子。进初中时坐第一排,因为矮。排练“西藏舞”不是在最左边“亚拉索”就是最右边“亚拉索”。不料半年工夫串了一大截,上台正式演出时,竟然跳在最中间了,从此就被排除在惜玉怜香之外。集体劳动时,老师会说: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我早读书,年龄是班上最小的,却不得不干重活,谁叫你长得这么大?不过好处也有,初一时情窦初开,暗恋上班里的体育委员,曾经痴痴地在教学楼顶远眺操场上踢足球的他。半年后,这段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无疾而终,只因有一天和他面对面走过,发现那个男孩子掉到我耳朵下面了。
此时醒悟到一个残酷的事实:高个子女孩择偶条件狭窄的多。要“小鸟依人”,必须得选择起码高上七八公分的。然而那时候,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男孩子,高的还可真罕见。十六岁进了工厂,操作的是大型磨床,一个工件放上去,磨洋工要磨上一个小时。无聊之际,就算算厂里的小伙子有几个可以属于自己的候选恋人,排下来只有两个,一个出身右派,删除。就剩一个,结果就和这个恋上了。那时找恋人的标准要简单的多,大家都是三十六元工资,大家都是初中毕业,没有其他方面的比较,只能比高低和“卖相”(沪语:外表)了。
远房表妹比我还高,一米七,闪电式地恋爱,闪电式地结婚。婚后大闹天宫,吵得一塌糊涂,说是性格不合。问她为何当初选他,她眼睛一白:不选他选谁?就他一个高的,被人拿走了就没我的份了。
到了七十年代中,被称之为“臭老九”知识分子开始吃香,流行用“臭豆腐”比喻他们: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正好厂里来了一批老三届大学生,一下子非常抢手。我只是远观,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一米八的。偶就还是Stick与那个一米八的初中生结了婚。
第一次对高个子情结产生怀疑是从电视上看到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与他的妻子,哇~原来男人厚实的肩膀与细挑个的女人也能般配。有年在上海机场接机口看到一纤细高挑的女孩子,迎向一个矮矮壮壮的年轻人,然后把脖子天鹅般弧线形地弯下去,靠在那男人的肩上,须臾,两个人四目相对,全是爱意的流淌,这番美丽真让人动容。
是的,几十年后的现在,一米六七的女孩不再自卑,一米八的男孩也不再抢手。人的素养,个性、知识,爱好(当然不能不否认车子房子票子这些附加的东西)使得择偶标准条款越来越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儒生气的高个子男孩更钟情于娇小的女孩,或许觉得与高个女孩平起平坐,日后怕压不住老婆的势头。无论时代怎样变更,女孩子的“小鸟依人”形象还是男孩子首选,舞台上的模特儿总有点阳春白雪的寒气。
2007
我们那个年代,尼克松还没访问中国
4D,以前穿高跟鞋上班的时候,人家都不相信我1.67m
但无论如何,都羡慕高个子,很挺拔,穿什么衣服都好看。
那么现在找到了? 祝福
别的不说,走在大街上,人人比我矮一头。索性破罐子破摔,昂首挺胸,决不驼背。到美国后,才不再是“羊群里的骆驼“。后来发现美国高女人一样痛苦,不过她们到了1米85左右才算太高呢。我的1米75,只是小菜一碟。
没关系,我媳妇也很喜欢我的,她和你差不多大吧
女的看起来比男的高,同样高度的话。穿平底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