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世界著名宗教教义

(2009-05-16 13:26:41) 下一个


   基督教教义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4、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5、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6、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7、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2、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包括:(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至(7)是现在果;(8)至(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为未来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4、三学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总称,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用戒止恶修善,用定息虑澄心,用慧破惑证道,三者有相互不离的关系。

  ①戒学:戒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与恶德,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即防非止恶。戒本来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恶。

  ②定学:如果依戒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

  ③慧学: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

  释迦牟尼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得出“四谛”、“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又称为佛学的“四个真理”。

  (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

  (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

  (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种通向涅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包括(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

  (二)佛教的主要经典

  佛经,就是佛教经典。指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所传述的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并包括以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也有把其他佛教著述(包括律、论)都称为佛经的。佛经主要有《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经》、《圆觉经》、《金刚经》等。

  (三)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比较严格。它把遵守戒律做为一个佛教信徒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僧尼而言尤其如此。

  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佛教的戒律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称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条戒律也是佛教最基本戒律。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称沙弥、沙弥尼,要遵守十戒,除以上五戒外还有(6)不涂饰香鬓;(7)不歌舞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

  僧人正式受戒称“具足戒”,又称“大戒”,意思是所受戒条已经完备。具足戒男僧二百五十条,女尼三百四十八条。


    犹太教教义

    基本信仰主要有

    1.崇拜独一神雅赫维。

    2.信仰以色列民族是与神立约的特选子民。

    3.除信仰《圣经·旧约》外,认为律法书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体现在摩西十戒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维外,不信别的神;第二,不敬拜或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称主神的名字;第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杀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盗;第九,不可作假证;第十,不可贪恋他人所有的一切。

    4.相信救世主弥赛亚将拯救以色列人和全人类。
   
    12世纪以后,经迈蒙尼德总结的犹太教信仰十三条款被后人广泛接受,列举如下:

    (1)创始主创造并管理一切受造之物;

    (2)创始主为独一真神;

    (3)创始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始主是最先的,亦是最后的;

    (5)除创始主,不敬拜他物;

    (6)相信先知的一切话皆真实无误;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预言真实可靠;

    (8)犹太教的传统律法是神最初传给摩西的,并无更改。

    (9)律法永不改变,也不会被取代;

    (10)创始主能洞察世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11)创始主对遵守律法者赐予奖赏,对践踏者给予惩罚;

    (12)救世主弥赛亚终将会再来;

    (13)最终,死人将复活。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伊斯兰教教义

    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 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和99种德性,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使者。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 

    3、信天使。 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Jibra'il)、米卡伊来(Mikal)、阿兹拉伊来(Azral)及伊斯拉非来(Israfil),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4、信经典。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巴哈伊教教义

    巴哈伊教的核心教旨有三条: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巴哈欧拉具体阐述了该教这三大原则,认为巴哈伊教是一神宗教,神是独一而全能的,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世界各大宗教虽然对神的称谓不同,如称之为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灵本身是统一的,并且各种宗教本质上都来自同一神圣的根源;因此一个已有宗教信仰的人若再信巴哈伊教,不需放弃原信仰,而巴哈伊教徒也可以自由出入各教的庙宇进行崇拜。该教还承认来自各教的神的9名使者,即亚伯拉罕、克里希那、摩西、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巴布和巴哈欧拉;主张独立寻求真理;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努力消除各民族和宗教之间、性别间的偏见,创立世界共通的语言,认为人人皆系神的儿女,世界人类同源。

    巴哈欧拉除规定教义外,还阐述了该教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其特点是积极入世,关心俗世生活,实现其世界大同的宗旨。具体主张有: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如诚实、可靠、正义、崇拜神等;要求信徒忠于其政府,并以无私和爱国的方式为国家利益服务,但反对教徒参与公职竞选及参加政治活动;既要消除物质间的贫富差别,也要平衡物质与精神双方的需求,反对行乞,主张自食其力;消除各种族、各宗教、各阶层、各国家及性别间的偏见,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促进个体能力的发展,普及教育,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新秩序,反对任何战争,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等。据此社会伦理思想,巴哈伊教徒努力争取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教旨。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印度教教义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锡克教教义

   
    由于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及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其教义与信仰也反映了上述两教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拜火教教义

    亦称为「琐罗亚斯德教」、「袄教」或「火袄教」,在西方当今的资料中也称之为「帕西教」,其基本教义为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玛兹达。认为他是万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创造了天体,而后创造了万物之灵,再由「灵」演生出万物,其善体现在万物之中。

    2.主张善恶二元论。世界存在善与恶两种势力,主掌善的圣灵是斯班塔 • 曼纽,代表了光明、美德、创造、善行、真理与秩序;而主掌恶的生灵安格拉 • 曼纽则代表了黑暗、丑恶、破坏、罪行、谎言与混乱。相信善神与恶神经过长期而反复的较量之后,最终善行将战胜邪恶,光明将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圣而永恒。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并将永存;琐罗亚斯德是真理的预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认为人由善神创造了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同时将意志赋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恶伴随着人的一生,选择善行的人死后将升入天堂,而选择恶的人将要堕入地狱。所以人们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为道德箴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所有的灵魂都将通过「裁判之桥」接受末日审判。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道教教义

    据《老子想尔注》秘籍等所载,道家所遵循的教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神学理论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为基础。认为天、地、人不可分,并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而创造万物,作为道家的宇宙观。

    二
:提倡奉道诫、练修养、积善功和健精、气、神的修道观。

    三:强调致力太平和讲究伦理礼法的社会道德观念。认为人要通过信教来改变世俗的混乱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极讲公平、和平、人无欺诈,个个安居乐业,共享天年的太平世界。

    四:积极提倡重生、乐生、贵术和轻王的人生观。主张“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奋斗精神,摒弃“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教条。认为人的生命可贵,乐生比为“王”重要。

    五:道教的理想,就是主张人应去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并能修道成仙,过上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仙境生活。道家所说的“成仙“,不是让人靠死后的所谓“灵魂“去实现,而是鼓励人们在有生之年就能过上“活神仙”一般的生活,因此要求人们应重生、乐生,应讲究养生之术及修身之道。道教教义中有不少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