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前,镇上第一次招收初中重点班。作为第一个重点班的学生,和镇上的其他少年一样。小小年纪,第一次离开父母,成为住校生。
那个时候,尚不知道乡愁,带着点流浪的喜悦,以及对新的学习生活向往。到了这个注定影响一生的地方读书。
那个时候,天似乎很蓝,风似乎很轻。
少年的情怀,朦胧而美好。
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憧憬20年以后的美好。有希望的田野,可以走在乡间的小路,既是歌声,也是现实。
成年后读三国演义,但是少时却不甚知道,故乡的普阳山,吕布曾点将,山下的滑将河,赤兔曾失足。
校园最东边,有三排,六间教室,那就是初中部了。三年里,从第一排的东头教室,到第三排的东头教室,轮流呆过之后,就是初中的尽头。
从此之后,整个的初中到大学,都一直都在一班,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有所暗示。
教室的东边,靠墙的地方,有梧桐树,高大茂密,课下,就常常在梧桐树下和同学们说笑,放松。
梧桐树,金凤凰,少年,在这里放飞梦想。
那个时候大学似乎很遥远,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国家干部。
少年时的梦想,纯净而美好。
早上早操,会在附近村子的乡间小路上跑步.在夏天,小麦成熟的时候,能闻到麦子的清香,这样的时候,常常和同学一起跑出来,到麦田里,偷偷搓了新熟的麦子吃。带有甜甜的清香,多少年后,觉得即使燕窝汤,也不比这新熟麦子的味道。
晚上自习之后,会经常和同学们点了蜡烛,在教室里继续呆一会,偶尔会把蜡烛油浇在学校的校徽上,一个校徽的复制模子,就这样做出来了。
学校中间的操场上,种的是不大的柳树,另外的一些时候,或者周末,会在柳树的影子底下,读小说。
那个时候,认识了王蒙,读过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另外一个文学创作的高峰期,知道了伤痕文学,读了十月,收获.也熟悉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弯"的淡淡的惆怅与怀旧。王蒙小说里似乎有高楼窗墙绕紫藤,细雨淋窗黄昏愁的意境,多少年以后,王蒙仍然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
宿舍在校园的另一段。通铺,地上铺些沙和草,上面放上席子,那就是床了,一群少年,床挨着床.每个周末,大家各自步行回家,带地瓜煎饼,一罐咸菜或者炒菜作为一周的伙食。
偶尔同学间会相互交换菜吃,那个时候,花生油似乎很珍贵,煎饼上抹点油,就可以吃的很香。 豆腐是难得的美味, 偶尔的时候,会偷偷的用煎饼换点豆腐吃,什么都不加,感觉那白豆腐真是最好的美味,可惜,后来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校园的东南,是一条小路,路上有石板,下雨的时候,就成了一条小溪,很多不住校的同学,每天就走那条似溪又似蹊的小路。
靠近校园的地方,有一对卖开水的母女,周末的时候,学校的开水炉不烧开水。我们就去那对母女那里,买5分钱一壶的热水。
那个老太太,温和而善良,女儿也很漂亮。多少年后,读文君夜奔卖豆腐,读炉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的句子,总是联想起那位卖开水的女郎。
五月蝉鸣的季节,参加中考,我有捉蝉蛹的绝招和习惯,在参加考试的当儿,还捉过蝉蛹.多少年后在北京,在雨中散步的时候,捉蝉蛹也成为爱好和拿手好戏。
五月的熏风,温暖而和煦,没有初春时候的寒意,也不是盛夏时的酷热,吹在身上,温暖而舒展。
而那个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淡淡的离愁,即使年纪尚小,即使没有举行过毕业晚会。
从此以后,每次毕业,都是在五月的时候,离愁渐浓。
五月的南风,总能吹来乡思淡淡,离愁点点。
多少年后,才发现,故乡一直在心里地方,而少年时的伙伴,初中时的点点滴滴,也时常出现在回忆里,美丽而怅然。 浓似烈酒,淡如熏风。
祝所有儿时的伙伴,一切幸福如意!
写后记。
初中毕业后,一直鲜少和初中的同学联系。
因为当年初中的同学,一个班一起考入重点高中班的,就我一个。
到了高中,又面临高考,而期间,又和高中的同学混的不亦乐乎。
大学里,不顺心的事情更多,又是考研,又是生病,又是失恋,甚至赶上了那场有名的运动。
到了研究生阶段,乃至毕业,都是农村孩子进城,一切从头开始。
直到前几个月,偶尔在百度贴吧搜索自己名字的时候,才知道初中同学也在网上寻找我。
非常感动,而初中,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过去的种种,就写了这篇文章。
钟头.那时我在另一所高中住校,也很苦.大通铺,冬天宿舍.教室里没炉子,冻得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早上4:30起床(我是最早的)砸开放在床底下的脸盆里的冰,用冰底下的水象猫一样洗洗脸就去教室了.n年后和同班的"初恋"见面,他问俺三回是不是整容了? 闺密(俺俩一个被窝睡了两年)也说俺变模样了,只是因为我给高中同学印象太深刻了: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穿得像假小子(不讲究,也没条件讲究).现在想想,小时候吃的苦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唉,正是青春少女,当年漂亮啊
是,那是很纯洁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