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通故事(16)王安时 - 博客 | 文学城
个人资料
万家述评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四通故事(16)王安时

(2009-04-04 09:00:15) 下一个


第三章 初试啼声
———————————————————————————————————————

四通故事(16)王安时




葛大爷说: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瓜不长毛。看到老王的这张近照,情不自禁就想到了这两句话。

王安时,绝顶聪明,比我年长十岁,毕业自上海交大,一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负责科研器材的供应工作。老王对市场的需求,感觉十分敏锐,天生的生意人。八十年代初,他的几个主意就救活了广东一家濒临倒闭的半导体厂。这个厂的许厂长因此被提拔为广东省电子局长。许局长一直在拉老王南下。因为家在北京,也因为有一个女儿在华远工作,老王正打算接受华远公司的聘任。

在他即将走马上任的前两天,我们抢先延揽到了这位商界奇才。

1984年6月20日,老沈和我在科学院物资局办事,遇到一位熟人,人称“蒋先生”的杭州美女蒋敏美。当时蒋先生在中科院的发育生物所,和崔铭山一起经营劳动服务公司。因为科学院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项目,蒋敏美被借调到院部物资局做数据标准化工作,因此和大家相识。听说我们在办公司,蒋先生立即举荐王安时,她的语速很快,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老王的神机妙算。蒋敏美的热忱催化了我们求才的渴望,决定当晚就去登门拜访。

王安时家住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四合院里,自己的产业,独门独户,相当安逸。因为天热,我们就搬了几把椅子,在院子里坐下来聊上了。

说起科研体制的弊病,都是科学院的同人,聊起来有很多共识:国家劳民伤财,科技人员辛苦努力,搞出来的是样品、礼品、展品,就是不能成为商品。写了论文、提了职称,就进了仓库成了废品。缺少市场化这个环节,现有的体制很难有出路。我说,办四通,就是想走出把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新路。对此,老王深表赞同。

在介绍我们近期打算的时候,我提到兄弟公司(BROTHER)的新一代24针打印机M-2024,介绍了它的精巧结构和绝好的性能价格比。这时候,老王就像一头闻到了猎物气息的美洲豹,竖起耳朵、脑门发亮、眼睛放光,准备扑上去了。他对商机的把握,绝对精准;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绝对果断。他当即就表示愿意加盟四通;我也当场就封官许愿,请他当主管贸易的副总。

这时候,一直在旁听的王夫人,冲了出来,大嗓门向老王呛声:“你已经有负于广东,难道现在又要失信于华远?!”

女儿则在一边娇声提醒:“爸……爸……”

老王大声回应:“我又没有和他们签卖身契!”

因为王安时加盟四通,蒋敏美也一起入伙。留下来的劳动服务公司,本来我们想用承包的办法给发育生物所固定上缴利润。但所里不领这个情,决定把全班人马扫地出门。四通便成建制把他们接管过来,记得他们当中有冯和敏,一个认真做事的胖丫头,后来一直在四通的财务;还有一个小男孩孟海滨,在四通的门市。人小,却长在辈上,比那些自称“老贼”的还老资格。

劳动服务公司的经理是崔铭山,当时正在外地出差。回到北京,发现大本营已经易帜,老窝被人端了。尽管蒋先生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有些不高兴。他径直找到了我,在板井村线路板厂的传达室,一开口,是要求“把公司的章程拿出来让我看看!”

他读了章程,看到了新意;和我聊了几句,感到了诚意。说了一句:“嗯,还行!”

从此,四通得了一员超级战将。在后来的商战中,崔铭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space38 回复 悄悄话 To Mr. Wang An Shi:
I am your old friend Zhu Jing Quan in 1962-3 to 1966. We had a good time as teachers.
It is nice to see your picture. Hope you can see this note. I am fine and live in Virginia US.
Best Regards.
(Zhu Jing Quan), Jack J. Chu
jackjchu@hotmail.com, 434-975-2435
丁九 回复 悄悄话 报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