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说罢了扬州,不得不说说江阴,这样对我的父母也算公平。
江阴我只去过几次,没什么印象,也说不出什么。不过按中国人的习惯,江阴是我的老家,我虽然出生在上海,但是每次填写籍贯,还都是江阴。
和扬州一样,江阴也算得上是一座历史名城,虽然出过徐霞客、瞎子阿炳、刘半农、刘天华、上官云珠等文化名人,但和扬州相比,江阴的文化底蕴就没有那么显赫了,也绝少有什么二十四桥,玉人吹箫之类的美好传说。
相反,和江阴联在一起的历史传说,大都带着血雨腥风的杀气。
最著名的故事是清顺治二年江阴人民起兵抗清,守城 81 天的壮举。
清军占领江阴后,强迫百姓按满人风俗,剃去前额头发,束起发辫。大明的臣子爱国啊,这留发不留头的混帐“国策”有辱国格,愧对祖宗,事关民族大义。“头可断,发不可剃!”一撮头发和国家民族联系以来后,自然民情激愤,斗志昂扬(可笑的是,几百年后,又掀起一股留发与爱国的争论,只不过这时的‘发’是男人脑后的大辫子了)。
江阴人自然和所有大明臣子一样是爱国的,江阴典史(公安局长)陈明遇、阎应元毅然率领全城民众奋勇抗清,义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小石湾古炮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就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从六月二十八日开始,江阴近十万军民齐心守城八十一日,与清兵鏖战。最后清军城破,但全城无一人投降。正所谓“短兵巷战血尺深,奋臂一呼仆者起。力尽俱甘骈首戮,至今白骨填荆圮。” (见赵翼《题阎典史词》)
八月二十二日,江阴城中百姓有的与清人巷战,有的赴水、蹈火、自刎、投缳自尽,无一投降顺从。清军开始屠城,次日, “满城杀尽,然后封刀”(《江阴城守记》)。据说当时有一女子咬破手指,在城墙上用鲜血写下这样一首诗:
腐肉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大清国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清廷为了“和谐”,安抚江阴,由驻江阴的江苏学政姚文田书写了“ 忠义之邦”,制成匾额高悬南城门,并且增加江阴的考试录取名额。
蒋中正题江阴南门《忠义之邦》巨额
1937 年冬,江阴南城门为日寇炮火击中,匾额被毁。抗战胜利后,老蒋重题“忠义之邦”匾额,高悬江阴城头,并重建江阴要塞。
斗转星移,“钟山风雨起仓皇”,轮到老蒋守城了。老江在江阴加固要塞,购置重炮,扼守长江咽喉,成为庇护首都南京之第一屏障。
可是,江阴炮台在陈毅粟裕大军渡江之时,向解放军举枪投降。在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功的小石湾古炮台终于第一次不战而降。当然,国民党的说法是,老共以 500 金条买通炮台指挥官戴戎光,而老共的说法是江阴炮台的地下党发动阵前起义,活捉戴戎光。
还是难以想象,在如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老蒋手里有飞机大炮,江面上还有美式军舰,这“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怎么像无人之地,让老毛乘着木制渔舟直捣南京,端了老窝呢?
不管怎么说,历史再一次的“新桃换旧符”了。
你还别说,江阴人在新社会里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本来嘛,江阴就是一个江南的鱼米之乡。不少人看见一个“阴”字就以为那是相对贫穷的江北了,唉,汉语和地理都没学好啊——山之阴为北,江之阴为南嘛!
鱼米之乡一点不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上海人都只能吃“洋籼米”,但到了江阴,就能吃上滑爽肥糯的新大米了。至于水产,长江边上还愁没有鱼吃?哦,吃鱼不稀奇,那你尝过刚刚从长江里打上来的鲥鱼吗?那刀鱼呢?都吃过?那下回我请你吃江阴人的最爱——河豚鱼,你敢吗?
江阴人的富裕,不光是靠优越的地理环境,江阴人也是努力勤奋的。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具有相当的实力,村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出附近城市居民的生活。如今的华西,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难怪他们的领头人吴仁宝那么牛!他最值得夸耀的一件事就是他演讲时,做翻译的是总书记江泽民!
原来老农民吴仁宝一口江阴土话,到外地开会做报告都有指定翻译。有一次翻译没到,同座的江泽民精通上海话,就自告奋勇当起了翻译。
说到江阴话,也有不少人将它和苏北方言混为一谈,其实从方言归纳的角度看,它和苏州话的接近程度超过了上海方言,是不折不扣的“吴侬软语”。
不信你听听:
在西双版纳泼水节上,一个江阴游客突然大叫:“拉里只官才,挪许泼呃?纵桑!”
导游急忙解释那是表示祝福,游客继续叫嚷:“当额港度啊,构只官才用个滚许!”
哈哈,谁给翻译翻译?
哪个棺材,拿水泼啊?,畜生,当我戆大啊 ,这个棺材用的是滚(开的)水
"同座的江泽民精通上海话,就自告奋勇当起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