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险恶,人情淡薄。雨送黄昏,花谢易落。曾几何时,昨非今是。雨后黄昏,博客行乐。
个人资料
正文

和朋友谈麻将

(2009-01-31 05:14:32) 下一个
朋友来信说:同学中,极少有人如我们这样与网络打交道,除了个别人以外,几乎都不会或者不能上网。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圈子、信息渠道是非常狭窄和“传统”的。在见面的时候,除了叙旧、互谈近况之外,没有共同关心和可以讨论的话题,自然也就激不起兴趣了。

对此,我也有同感。

我们这茬(代)人,西方称之“婴儿潮”。(中国叫啥?)现多已退休,或即将退休。对于来到西方(北美)的中国老人的生活,我的“老无所依”拙文已有点描述。当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再讲点有人不知道的事:

某日清晨,走路(锻炼)时,碰见数位老人。与其中相识者互道早安后,好奇地问他们哪里去,相识的老者笑而不答,不得已又回了一句:你去了便知道。之后一直思想,一大早,这群老人能有哪里好去呢?后来终于悟出。

北美很多地方,有一个“好去处”。有车接送(早出晚归),冬暖夏凉。日不晒,雨不淋。管你一餐中饭,或几文零花钱。可以作朋友小聚,会面的地方。若运气好,还能赚得几文回家。对时间多得难以打发的人来说,这还真是个“好去处”,也能叫做“乐土”。你知道此地何名吗?

已知国内有的老同学,常聚小赌(白圆人民币左右),因而被叫做“卫生麻将”。麻将是正宗的国粹。蒋介石曾说过,麻将是最能表现中国人智慧的一种娱乐;毛泽东则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这些你一定知道更多......

我不会打“麻将”,也不喜欢麻将。听说国内打麻将“热火朝天”。已经是:十亿人民九亿赌!还听说,打麻将靠运气,也要“本事”,不赌就没意思!当然,打麻将要“守上家,盯对家,卡下家,宁愿自己不和牌,也不许别人和牌,宁愿让小牌和,也要毁掉那个可能和的大牌。”如此低俗又“勾心斗角”的把戏,不仅自己,希望子孙们也不“玩”!

我喜欢围棋,因为它公平、公正、公开。棋盘上的每颗棋子平等,胜负凭实力,“运气”成分很小。还欣赏围棋的哲理性。其“大局观”“转换”等又反映了棋手的人生价值观。

年轻时也曾昏天黑地“泡”在围棋盘,满脑袋只有“纵,横,黑,白”。苦于时间有限,只好寄希望于未来。希望老了有足够时间提升棋艺。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老了却撞上网络,还会喜欢博客。围棋和棋书都被冷落一角。

很喜欢的一首诗: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欧阳修时代的人,大慨用不着“与时俱进”,一辈子有的只是一个“信息渠道非常狭窄和“传统”的生活圈子。当然会感叹难以言说的友人间久别的思念。今天,分别太久的老同学,亲友间,上网甚至打电话便可“述尽衷肠”。问题在于很多我辈中人“几乎都不会或者不能上网。”究其原委,是经济上困难吗?还是上网(技术,操作)困难?还有其他的原因?

网民和赌客能够有共同关心和可以讨论的话题吗?两者间能够激起兴趣吗?

朋友回信说:

不打麻将,不是不会——学起来非常容易,是不喜欢。同事也不欢迎我,因为我从不“玩钱”。喜欢打桥牌。桥牌玩法(与围棋)同样公平、公正,不过并不全部公开而规则中允许保持部分隐秘,牌虽不能让别人看见,但叫牌就可能暴露牌的信息,定约后打牌,有明手、暗手之分,能说半公开,正如世事。桥牌与围棋相比的显著区别是有“伴”-partner,故讲究合作,这也如世事。

不要小看麻将,它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早被充分发挥出来的:原始说来是个混时间的方法,娱乐的工具,也能“连络感情”。为增加兴趣,有“卫生”牌一说。那么不“卫生”的麻将自然是用于赌博的了。其实,打“不卫生”牌并不只限于赌博,还是行贿的一种相当“好”且普遍的手段。据说许多被揭发出来的贪官,把“不明来历”巨额财产的来源都解释为打牌赢来的。再者就是:打麻将正是“拉”关系的最好的机会,许多干部的圈子也正是牌友的圈子。赌注的大小与身份相配合,处级干部大约每通宵两、三千元的输赢,小“萝卜头”几百元的输赢。“纪委”早就料到,许多“窝案”的同伙都是亲密的牌友。

国人长于“与时俱进”,高科技早已用于打麻将,“自动麻将机”正在普及。有了它,人们就不必再费时间洗牌。在打一副牌的时候,另一副牌已作好了准备——极大地提高了打麻将的效率。

附上一则从报纸上看到的小段子:

已婚者警告

通告所有已婚人士:中央提醒大家吸取教训,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出轨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撞到了!

春节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