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史

介绍云南文史,讲述自己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祭祀武侯:传统文化的巧妙教化

(2009-01-21 16:59:54) 下一个

          春节将至,一些知道我常上文学城的亲友问我:美国华侨过不过春节,我说不太清楚,好像过也不太热闹。的确,我们不太了解海外华侨的生活情况,但我们挂念着你们,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祖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将近来所写讲述边城传统文化的小文章发出,与我的网友罢了、秋叶、沈漓、山菊花、卢娜、阁老、小黑……共乐,遥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幸福,牛年平安。
       
边城秀才

祭祀武侯:传统文化的巧妙教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又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而今算来,自蜀汉建兴三年至今,已历1782年,而楚雄旧志所载武侯遗迹,以及追念他的诗文,触目皆是,于是令人想到:这应当是楚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不能不立篇而述。

鹿城之西,从灵秀湖到三家塘,有一脉连绵青山,数峰突起,其中一峰,状如莲花,乡人称为卧龙岗,传说孔明南征时屯兵于此。这卧龙岗,在明代隆庆《楚雄府志》里就被列入古迹,可见其传闻时间之久远。

你看古人怎样描写卧龙岗:横冈突兀,环抱龙川,斜照入江,烟霞变幻。这景色,使人顿生思古幽情,故而乡人称龙岗夕照,列为郡城八景之一。你看明代楚雄人俞汝谐在《登城西卧龙岗吊忠武侯赋》的开头怎样描写这山势与景色:羌西峰之萃嵂兮,乃横峙而为冈。夹二水之渺弥兮,亦合流而成江。允兹地之秀伟兮,频振衣而倘徉。

大约因为卧龙岗在楚雄官绅和士人心目中太有意义,所以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祝宏舒在城南毁五显祠而建立第一个书院,就取名为龙岗书院,并塑孔明像于堂。旧志说,选取在该书院读书的学生,多发科甲、岁贡人多荣其地

遗憾的是,这个书院才建了31年,就毁于一场火灾。然而火灾之后三年,分巡洱海佥事彭谨在郡城八景之一的莲池月夜之地又建一个书院,因觉龙岗是个吉祥名称,遂易龙岗之名而称为龙泉书院。而今,古龙泉书院尚存,并得到维修保护,这说明楚雄人对武侯的怀念,还是古今一脉,未曾中断。

除卧龙岗之外,鹿城还有武侯祠,但最早建于什么时代,连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所编的《楚雄府志》也弄不清楚,只说:诸葛武侯祠旧在府治东。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遭火灾,洱海分巡道任惟钧改祀武侯于县文庙射圃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移建于南山上。中间有堂三间,塑武侯像于堂,左右有厢房六间,前大门三间,有围墙,杂植花木,庙貌一新而规制益弘备矣。每年二月、八月中旬第一个丁日之第三日举行祭祀。为此,按察使徐栻写了《楚雄府新建诸葛武侯祠记》,既述建祠的过程,更详论建祠的意义。明末,祠堂倒塌。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据知府冯甦建议,重建祠于西山支垅古山寺址,与卧龙岗相望。康熙十九年(1680年),楚雄大地震,祠被震倒。四年后,知府牛奂移建于雁山下金粟庵,改金粟庵为武侯祠。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梁文煊重修。此后,数任知府重修,直到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屠城被毁,此后就再也没有恢复。

除武侯祠外,旧志于“古迹胜境”中列一条,称“断脉”。断脉在城外鸣凤山后,“相传诸葛亮南征,掘地断山脉以镇妖氛”,并建八座塔于西山之巅。这个传说沿至明初洪武朝,楚雄卫指挥袁义据此而于断脉之上“恢复”八座石塔,用以纪念武侯在此的遗迹。

此外更有甚者——旧志载:平南寺,府西南一里。孔明南征时建。都指挥袁义重修,后罹回禄(火灾)。嘉靖间知府王遵据方舆图说,厥龙为困,厥形为金,必得钟鼓以震动之,而后风气始宣。耆民承风,遂建焉。

王遵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楚雄知府。他下车后,省方问俗,见凤山之右有冈阜突起,蜿蜒抱负于鹿城之西,称赞:佳哉!鹿城父老告诉他:这是平南寺故址。昔年孔明南征时驻节此山,因这里的人信奉佛教,就创建八座石塔于山巅,又建寺于山之支陇,称平南寺,乡人岁时祈祝,以驱逐水旱疫疬,频有征验。王遵鉴于袁义重修的平南寺毁于火灾,于是又重建,并洋洋洒洒写了篇《建复平南寺记》。

《记》中备述楚雄父老建寺的愿望,以及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最终的决定,而后记述建寺过程以及寺庙规模。按其说可知,寺由乡民杨保安和游方至此的僧人智献募缘而初建大体,又由戒僧海澄悉力润饬。檀越诸人捐常稔田若干亩,海澄出己资置田数亩,以供僧膳。于是焉,琳宫耸翠,绀宇凌霄,宝树团烟,乔章拂日,丛林森焕于西冈矣。寺僧朝夕具威仪,诵经咒,祝圣天子万寿。钟鼓之韵,远彻郡斋,予每聆而嘉之。凡郡士喜复孔明之遗迹而登览者,或向往宁静,益励致远之志。若汉僰之云集,种善因者,殆难悉计。噫!是寺之复,信郡中胜事也,以祝国禧,而摅爱君之忠;以壮形势,而增御侮之武;以道民俗,而翊其从善去恶之情。具兹三物,虽不出于孔明,而孔明之徒所必建已;虽无关于治理,而达治机者必顺其宜已。矧迹沿于古制,不信于今哉!复之诚是也。

此后,武陵人、进士柳东伯曾屡游平南寺,并留下五言古风一首,其中描写平南寺及周遭景色,以及他的感想,颇可玩味:

铃檐风细细,塔影月悠悠;雉子穿云去,松苗带雨抽;鸟鸣山破寂,苔长径增腬。红烂桃花国,香飘杜若洲;侵萝晴露浅,吹面午风柔……迹认浮图峙,冈传彩凤游;忽忽钟声动,霏霏暝色流。半规含晚岫,残牧唱平丘。坛忆昙花照,经看贝叶收;龙归潭水净,鹤寐野田幽。生智谁无画?圆通果自由;相期千劫外,万古卓徽猷。

以上所述有关诸葛亮在鹿城及近郊所有传说、遗迹、寺庙等,时常触发着楚雄官员和士人的心怀,让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低吟浅唱,或宏论涛涛,写下了许多诗文,其声韵回环往复于明清两朝,形成一种云南边地特有的武侯遗迹文化现象。

然而究此文化形成的原因,凡读《三国志》且知云南史者势必知之。原因在于诸葛亮定南中,攻心为上,不留兵而任用南中大姓为七郡之长。而此七郡,基本是七个民族区域,套用个现成词语,可谓民族区域自治,南中得以较长时期的平静。于是南人感思,开始立祠祀武侯。

《三迤随笔·点苍武侯祠遗址》记:武侯殁,孟氏念孔明仁厚,以檀香雕像供于佛光寨,以立秋日祀之,以求丰登。这条史料说明诸葛亮之被神化,始于孟获,在迤西开孔明神话之先河。

至白国张乐进,建武侯祠于白崖,今定西岭。

异牟寻于太和城西北建武侯祠,内供诸葛武侯木像,为武侯真容,得自佛光寨。旁一侧殿内供武侯夫人黄婆婆像。

(阁罗)凤以秋分日为祭祀武侯日。武侯素食粗淡,崇道,敬奉老庄。祀日,以新米饭、瓜果十景献之。

至大理国昭明皇帝段素英立位于宋初,宋太祖以玉斧划界,至此与宋和,常往来,无后忧。又建武侯祠,祀于昆明、点苍八卦台,于龙尾关、马涧道立孔明营。

由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到明代以前流传楚雄的孔明传说、遗迹、寺庙的真实性。而明代洪武期间,江南汉族大量进入云南,致使汉族在云南成为多数民族。为了稳定云南的民族关系,正德中期,朝廷敕令云南各地兴建武侯祠,继续借助诸葛亮而治理地方。这种做法,由按察徐拭在其《诸葛忠武侯祠记》中一语道破:

我明正德中,礼曹以侯有功本朝,云南为最,亦以天兵南下,蛮甸归怀,今成衣冠礼乐之区,皆侯造端开始之勋耳。法施于民,以劳定国,报功秩祀者,礼也,遂奉敕建祠。

这种做法,的确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巧妙的教化手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流沙随风 回复 悄悄话 给秀才拜个年!
如星如沙 回复 悄悄话 秀才真是名不虚传。楚雄应属于大理故国,本人虽熟悉昆明,但楚雄地理位置我没搞清楚,只是从你的笔下可见楚雄苍山洱海,人杰地灵啊。

本人上班之地华人较少,但星期一我自动给自己放假一天,与天下华人普天同庆。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感谢秀才兄送我们的新年大礼。悠悠千载孔明情,边城的文人们不忘祖国文化传统,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在美国,许多城市都有华人协会,过春节时,这些华人协会会在自己的城市里举办春节晚会与晚宴,许多海外华人也会在这一天收看国内的春晚节目。我们这里过年的气氛虽然比不上国内,但我们像你们一样,也会纪念与庆祝这个祖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下星期二中午,我公司的华人们将在唐人街聚餐庆祝春节。

想起了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其中第五则是:“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二十多年没回家过年,这次也不可能与秀才及边城的朋友们一起享受如此“不亦快哉”。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回家过年,届时一定要好好享受金圣叹的第二十四则“不亦快哉”:“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与第五则“不亦快哉”,以弥补多年的缺憾。

诚祝秀才兄全家与边城的朋友们春节快乐!

(总算贴成功了。请秀才把下面的删掉。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