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硅谷:亚洲人的美国梦(组图)

(2008-12-01 16:59:12) 下一个



图:硅谷的第一座建筑: 1953年建立于帕罗阿托斯坦福工业园区的 First Varian Associates


根据微软公司2000年出版的ENCARTA学院辞典(Microsoft Encarta College Dictionary), “硅谷(矽谷)”是加利福尼亚西部的一个地区, “美国电子和电脑工业的重要研究与开发中心”。它坐落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湾的周围, 最初曾经以位于西湾帕罗阿托(Palo Alto)的斯坦福大学为中心, 并逐步向四周辐射, 东到旧金山湾东岸, 西到桑塔克鲁兹山脉(Santa Cruz Mountains), 北到旧金山, 南到南圣荷塞(South San Jose)和萨拉托加(Saratoga)。

硅谷: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奇迹

硅谷的称呼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战后学校的发展曾一度使斯坦福大学财政经费严重短缺。于是学校当局决定将学校所拥有的8,000英亩空地出租给当时刚刚萌发出来的以通讯和电子为主的高科技公司, 租约为期99年。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电脑论坛(Stanford Computer Forum)的前负责人Carolyn E. Tajnai曾经回忆说, 其实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创意最初起源于1950年代, 那的确是一个天才的设想, 是斯坦福大学得以度过财政难关并且逐步成为美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秘密武器”。

后来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一些电子工程科系的教授、研究人员、学生和毕业生在帕罗阿托(Palo Alto)、桑尼维尔(Sunnyvale)、和北圣荷塞(North San Jose)等地创建了更多新的电子工业公司。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 世界领先的硅谷高科技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 到1990年代末和这个世纪最初的一年多达到了顶峰。硅谷的面积在其后的40多年中也有了巨大的扩展。今天, 当面对那大片的办公建筑群而感叹硅谷所创造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无数奇迹时, 你能想象得出来吗, 那里50年前曾经是一片片的果园和农田。




图: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实验室。以高等学校及其科研机构的师资和研究力量、实验设备和青年学生、毕业生所具备的最新知识开办高科技产业,硅谷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在全世界各地涌现出的类似硅谷那样的高科技和生物科技工业园区,几乎无一不是沿袭斯坦福大学的模式



在1960年代以前以后以及现在的许多时候, 硅谷所在的地区又被称为“湾区”。一般说来, 广义上的硅谷与湾区在地理意义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处。湾区是指旧金山湾周围的地区, 分为北湾、东湾、西湾和南湾。在湾区的历史上, 除了硅谷在20世纪所创造的辉煌, 在19世纪这里还曾有过一段与金矿开采和铁路修建相关的巨大发展时期。

湾区不仅仅是20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奇迹, 它同时还是将近两百年来外国移民实现美国梦的地方。

无论是近代淘金热潮、铁路修建还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急剧发展, 湾区这块神气奇的土地似乎始终与亚州移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寻梦人的苦难历程

最早成批地来到湾区的亚裔是中国人。根据美国官方档案联邦委员会报告的记载, 第一批到达湾区的中国人是来开采金矿的, 清一色青壮年男子而没有一个女性, 那是1820年。1848年, 加利福尼亚萨特米尔(Sutter‘s Mill)金矿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人来到美国西海岸。以广东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邑民众为主的早期中国劳工结伴而行, 不惜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颠簸将近两个月, 历尽千辛万险到达彼岸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发财机会。在一个有着梦幻般美名的小海岛天使岛上, 这些美国的亚裔远客首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岛上被监禁的多达十几万之众的华人中, 有的人被关押长达一年, 一些人被强制遣送回中国, 许多人因病死在岛上 … 然而他们中的幸存者却还是充满希望地把今天San Francisco那一带的地区称为“金山”。

从天使岛出来的华工立即参加到淘金的大军中。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 从湾区到萨克拉门托(Sacramental)连绵的矿带中, 有多达两万名中国劳工在淘金。1848-1883年间, 占当时全美黄金总产量2/3的、价值12亿美元的黄金产自加利福尼亚,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华工所采。



图:淘金时期的加利福尼亚湾区


在加利福尼亚正式加入美国联邦后, 加州就开始了反对和排斥华工的运动。令人感到难以想象的是, 仇视华工的美国人绝不仅仅是那些可恶的政客, 更多的竟然是美国的工人和工会。1850年, 在美国劳工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 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外籍矿工执照法”。据此, 每个中国劳工每月须缴“执照费”20美元。再加上官员的抽成剥削甚至写假收据, 许多中国人入不敷出。另一些人因拒绝缴费而遭到税吏的追逐殴打, 故不得不从金矿所在的峡谷地区逃到他们称之为“金山”的那个曾经给他们带来过无限幻想的城市。但是在那里, 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最肮脏和下贱的苦力活儿。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长约翰 • 贝格勒(John Bigler)发表了歧视和排斥华工的著名讲话, 此后华人在加州的境遇更加恶化。根据当时报刊记载, 在排华气氛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旧金山的市区, 殴打中国人已经成为白人的一项消遣。一些人高马大的白人男子用力揪住华人的辫子肆意侮辱, 这种恶行不但不会被警察制止, 反而还能获得围观者的喝彩。1850年到1860年间, 华工被任意杀戮, 许多人惨死异乡。当时正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大清政府不但不保护华侨, 华侨回国按最早的大清律还可能被杀头。1870年, 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明文禁止包括华人在内的大多亚洲人归化为美国公民。188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规定在十年内禁止华工进入美国。然而实际上这一禁令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1877年, 旧金山湾南端的圣荷塞(San Jose)建立了唐人街, 尽管规模不大, 但它毕竟是北美最早的中国城之一。然而这个唐人街的命运不佳, 似乎映射着中国人在他乡的曲折。它先是毁于一场大火, 重建后不久又于1887年被排华分子恶意焚烧成为一片废墟。

19世纪60年代中叶, 美国开始了横贯大陆的铁路建筑工程。数万名广东籍华工又来到美国。根据中美间订立的条约, 华工将不受限制地移民美国。登陆美国的中国人立即被送往最险恶的地段施工, 并领取最低的报酬。



图: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少数几张筑路华工的照片之一。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姓氏和籍贯。据说照相的人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摄影师,他主动要求为这个中国人照一张相


根据美国官方史料记载, 最早的铁路建筑中国劳工是从1865年开始工作的。“他们被指派在极其艰苦和危险的路段实施爆破作业, 每个月只领取$28的薪水。中国人居住在简陋的工棚里, 自己开伙。他们的食物主要是米饭、小鱼、蘑菇和海带”。在漫长的铁路修建过程中, 因病、伤和事故去世的中国工人数以万计。然而当盛大的接轨通车庆典隆重举行的时候, 占筑路工人总数90%的中国劳工代表却被拒之于门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建成一百周年纪念日的时候, 在接轨地点才竖立了一块纪念性标志以表彰华工对修建铁路所做的贡献。

铁路工程结束后, 近七万华工全部失业。排华风潮再次袭来, 敌视和驱逐华人成为美国共和及民主两党的共同政策。然而这个唐人街的命运不佳, 它先是毁于一场大火, 重建后不久又于1887年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恶意焚烧成为一片废墟。这一切似乎都映射着中国人在他乡的曲折。

早期中国劳工的苦难历程是亚洲人在北美大陆梦想实现过程的一个缩影。尽管世界历史上任何族裔在他乡的立足都会遇到挫折, 但显然亚洲人在北美的生存似乎更加艰难; 而亚洲人中的中国人所经历的痛苦又是最深重和久远的。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美国的邻国加拿大。无论加拿大人多么强调他们在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上与美国的差别, 前往加拿大的早期中国劳工的命运却一点也不比他们在美国的中国同胞兄弟们更强。



图:1920年代前后的旧金山中国城。受到美国移民政策的影响,华裔人口中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另外,当时类似中国城的日本城在旧金山和圣荷塞也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亚洲各国劳工汇集湾区

在中国人到来以后, 亚洲其他地区的一批批劳工也陆续加入到美国西部开发的热潮之中。他们中有日本人、朝鲜人、菲律宾人和越南人等。这些亚洲人构成了美国西海岸最初的亚裔社区。1850年代, 一些日本人来到美国参加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开发。从1868年开始更多的日本人又以农业合同劳工的身份来到美国, 参与开发种植和养殖业(包括种植甘蔗、茶、水果和蔬菜, 以及养蚕和家畜等)。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大量地集中在旧金山一带, 而是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和加州以外的许多地方, 甚至夏威夷和西北端的华盛顿。日本人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加利福尼亚的金丘(Gold Hill)。当时美国西部地广人稀, 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外国人似乎没有受到从事金矿开采的中国劳工所经受的那种强烈的敌视。

1920年代前后的旧金山中国城。受到美国移民政策的影响,华裔人口中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另外,当时类似中国城的日本城在旧金山和圣荷塞也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188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之后, 日本人取代中国人成为加利福尼亚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与日本人类似, 菲律宾人和少量朝鲜人也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参与种植和养殖业。但菲律宾人的情况比较特别。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的军事冲突(史称“美西战争”)结束, 原属西班牙的菲律宾群岛和关岛被迫割让给战胜国美国。这些地方的居民随之便成为美国的海外国民(the nationals) (但不是美国公民)。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到达北美的时间较晚。1907年最初到达美国西海岸的印度人曾根据种族特征被美国政府划分为白种人, 因而获得了与当地人通婚和宣誓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但1923年印度人又被禁止移民到美国, 已经居住在美国的印度侨民也不再享有归化的权利。另一个亚洲族裔是越南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70年代以后以政治难民的身份来自曾与美国发生过战争的国度越南。

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签署了一项法律, 限制日本劳工进入美国的人数。同时受到该法律影响的还有菲律宾和朝鲜人。1913年加利福尼亚外国人土地法(California Alien Land Law)禁止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加州拥有土地, 同时还禁止他们租用土地超过三年。这一禁令一直延续到1956年。在上个世纪的20至40年代, 美国对菲律宾人的移民政策也发生过多次的反复。

1941年12月日本在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的同时以海空军对夏威夷美国海军基地发动突然袭击,重创美军官兵、舰队和作战飞机。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公开和全面地卷入世界大战之中。对美国的大多数亚裔而言,尽管当时没有任何预见,但实际上这一转机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1942年, 即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 美国总统福兰克林 • 罗斯福签署了著名的9066号总统行政命令, 将旅居加利福尼亚等地的12万日本人和具有日本血统的人关进集中营, 当时这些人中的3/4已经是美国公民。这一事件的正义性一直存在争论, 但它与美国对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转变

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势, 美国终于放松了对中国的移民禁令。然而这一变化却极为有限:每年仅允许105个中国人移民到美国(主要是到美国与他们在美国的亲属团聚)。这的确令中国人感到羞辱。因为当时中国是美国的反法西斯同盟国, 而且许许多多旅美中国劳工的后代正在美国陆海空三军中服役、流血甚至牺牲生命。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立即向日本其后又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据记载, 当时在美国的华人青年积极报名参军, 有的小伙子为了入伍甚至按照中国传统上报自己的虚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全美40多个州中有将近两万名华人子弟参加到远赴欧洲和亚洲作战的美军行列之中, 他们中间有将近20%的人在海外阵亡。

这幅著名的战争海报也同样感召了旅居美国的华裔青年。他们全然没有因为父辈的凄惨经历而逃避兵役,相反却勇敢地走向战争。在欧洲战场,华人子弟参加了美军第三和第四步兵师的战斗。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华人子弟参加了美军第六、第三十二和第七十七步兵师的作战。在美军中的华人甚至有妇女参战,让海外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是美国空军中还曾出现过华裔女飞行员。华人不仅在美国远征军中服役,他们还参加到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行列。有资料显示,加利福尼亚的华裔青年参战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美国对亚洲人的歧视甚至敌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才有了一些的明显的变化。当然, 导致加利福尼亚乃至全美亚裔境况的更大改善是在1960年代。这些值得称赞的历史性进步使旅美亚裔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1965 年, 作为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社会和民权改良运动的一个后果和延续, 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消除种族歧视的新移民法。据此, 每年有两万个移民可能从亚洲各个独立国家(当然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定居美国。1975年越南战争接近结束, 北越共产党武装攻陷西贡, 引发了第一波越南难民潮。这些到达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越南难民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 与其后的几批越南难民潮颇为不同。1978年和1990年, 第二、三批越南难民来到美国。1988年美国同意越南政治犯移居美国。

在国会的支持下,肯尼迪总统在其执政期间领导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民权改革。1963年11月,肯尼迪在准备连任的活动中于达拉斯被谋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改良的艰巨和阻力。他的继任者约翰逊完成了美国60年代庞大的社会改革计划,使以黑人为主的美国少数族裔的民权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旅美亚裔境遇的变化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难民法, 允许更多的外国人以难民身份居留美国。同年, 美国国会成立平反委员会(The Redress Commission)重新审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西海岸各地关押日裔民众的问题。1983年平反委员会呼吁美国政府向被关押的日裔民众正式道歉, 并赔偿每个曾被关押的日裔幸存者两万美金。1988年里根总统签署法律, 对日裔幸存者进行赔偿, 但赔偿因故被延迟。

自从硅谷创建初始, 就有一些亚洲专业人士介入。上个世纪60和70年代, 战后从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留学北美的华裔毕业生参加到硅谷的创业者行列之中。1970年代末, 中国政府开始向北美派出以攻读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留学生。1980年代大陆中国留美学生的人数激增, 而且开始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与高科技创业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财会、管理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业。印度留学北美的学生数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硅谷19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发展的阶段, 上述这些亚洲人中的精英分子都已经具备了专业和管理方面的学历、经历与经验。亚洲人在硅谷开办公司或工厂已经不再是奇闻。1998-1999年, 即硅谷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 华裔和印度移民在湾区经营的由风险投资资助的高科技公司占当地同类公司总数的将近3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