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兄弟,好好活着! 一个火化工人的真实人生 (图)

(2008-10-26 00:22:08) 下一个


一个火化工人的真实人生(附图)

记者 龙巨澜
2008年07月29日10:49

  “逝者为大,逝者是有尊严的,不管是谁。”在廖友军眼里,每一个流逝的生命都值得他认真对待。

  “我理解和尊重社会对我们工作的看法,所以,除静静地微笑之外,一般不主动跟人打招呼……”

  “别人忌讳我时,我会主动回避;别人需要我时,我会主动帮忙。”很多人为韬光养晦刻意保持低调,而这样的“低调”,却是廖友军始终恪守的诺言,也注定将是他大半辈子长路漫漫的“职业人生”。

  廖友军是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火化班班长,从1992年27岁转行起,他的朋友圈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小,直到生活、工作的整个天地凝结成单调的一根线条,每天来回奔走在从单位到家里的路上……

  “别以为我们只是摁摁按钮”

  “火化工的劳动强度很大,别以为有了自动化的火化炉,我们的工作就只是摁摁按钮。”廖友军说,火化班有7个人,每天负责从抬放遗体、施行火化到装运骨灰、清理炉具的整个流程。

  因为需要轮休,火化班实际上每天只有6个人干活,忙完一天很不容易,收工时常常腰酸背痛,臂软腿沉。

  今年初碰上冰冻灾害,持续20多天的冰冻,是始料未及的一场灾难。一些老人、重病人没能熬过这个寒冷的季节,逝者的亲属悲痛而焦急地等在火化间外,让廖友军们的心理压力沉重,有时甚至心急火燎。

  “平时每天火化遗体40具左右,但那段日子翻番了,其中有3天超过100具,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10具,创了当地历史最高纪录。”廖友军说,紧张的时候全班7座火化炉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于是,他们只好加班抢时间,最早的一天,他们凌晨1点多就开工了。

  实在是辛苦,神经绷得像上满了的发条一样紧。2月15日那天下班时,廖友军才到火化间的门口,突然一个趔趄重重摔倒在地。“当时脑袋里一片空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他说:“等爬起来,才发现手掌摔开了一道口子,流血,却不怎么痛,很奇怪。”

  “人生的价值是慢慢悟出来的”

  “逝者为大,逝者是有尊严的,不管是谁。”在廖友军眼里,每一个流逝的生命都值得他认真对待。

  轻手轻脚抬放遗体,认真仔细拣装骨灰,一点也不敢马虎。虽然这样加重了他的辛苦,但尽心维护逝者的尊严,让逝者的亲人获得更多的慰藉,他觉得是职业的要求。

  廖友军在殡仪馆最早的岗位是整容,第一次与“无言的人”面对面,他费了很大的劲才克服脊背直冒冷汗的恐惧。

  帮遗体化完妆,他突然跟自己闹起了别扭,认为自己做的是“无用功”,看不到实际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整容的最高境界是‘栩栩如生’,要让人感觉到逝者是有生命的,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廖友军说,这是他干了一年以后摸到的一个诀窍:“无论干什么,首先要保证让自己的服务对象满意。只有善待逝者,才能慰藉丧户。”

  没有人比妇产科医生见过更多的新生命诞生,也没有人会比廖友军们看到过更多的生命涅槃。

  “人生的价值是慢慢悟出来的。”廖友军说,人生坠地没有多大差别,但生命的终结各不相同。他为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伤,为小生命的不幸夭折而难过,为“死刑犯大多是青壮年男子”而叹息,为不幸惨死的逝者而落泪……

  今年冰灾期间火化周泽华等因公殉职的4位烈士时,面对冰天雪地里川流不息前来悼念的人群,他激动得差点跟烈士们的亲属和同事一样哭出声来。“有的人死了让人牵挂;有的人直到死了还被人诅咒。”

  提起如何理解人生的价值,廖友军说:“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就像殡仪馆公墓一块墓志铭上写的那样:“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山白日以应事,霁月风光以待人。”

  “火化同样讲究节能减排”

  在到殡仪馆上班前,廖友军是福利企业长沙旭华仪表厂的工人,先干调校,后干总装。他说:“除工作对象、性质不一样之外,车间、班组甚至生产的概念在哪里都差不多。”

  “火化也同样讲成本,讲节能减排。”廖友军说,控烟效果差的话,殡仪馆周边的居民就会嚷嚷得格外凶。他说:“这都是燃烧不充分惹的祸。燃烧不充分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旺,因为火力小,空气供应少,或者遗体、随葬品水分多了点;二是过旺,燃料供应过多,一时烧不过来,半路变成烟雾跑掉了。”控烟效果好的话,就能做到既环保,又省油,节约成本。

  “火化工其实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廖友军说,要做一个合格的火化工,必须跟设备磨合到位,要逐炉分析,多琢磨,积累经验,根据炉膛冷热、遗体状况等不同情况施行火化,“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做到最好。”

  与仪表厂制作水电表不同的是,火化班每天是跟人打交道。丧户看到廖友军和他的同事那么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逝去的亲人,常常主动递上一个“白包”或者一些烟酒,但每一次,他都婉言谢绝。“人家痛失亲人,已经是很大的损失了,再额外拿人家钱物,那不是雪上加霜?”

  几年前,一位姓喻的农村妇女一家6人在一起车祸中4死一伤。在殡仪馆办完丧事后,原本家境贫寒的喻大姐才发现自己已经身无分文。廖友军下班时顺道用摩托车把她送到车站,还拿出50元钱给她做路费。第二天,他又按照喻大姐在火化单上填写的住址,给她寄去了200元钱。喻大姐接连寄来3封感谢信,直到最后一封被殡仪馆领导“截获”,廖友军的善举才为人所知。

   “我们并不是一群沉闷的人”

  转行做火化工时,廖友军事先征得了父母、岳父母和妻子的同意。毕竟,殡仪馆是个事业单位,而且还有单位支持上大学进修的机会。“那时候女儿还没出生,不可能征求她的意见。”廖友军呵呵一笑说,乖巧的女儿只要碰到需要填写父亲职业状况的表格,都一律把他写成“市民政局干部”。

  “可我从来没有向她灌输过殡葬职工低人一等的观念,也没教过她要在人前忌讳这个。”但大多数人忌讳跟从事殡葬行业的职工接触,这几乎是“国际惯例”。廖友军说:“我理解和尊重社会对我们工作的看法,所以,除静静地微笑之外,一般不主动跟人打招呼、握手。春节时除父母、岳父母外,绝不外出给人拜年,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

  殡仪馆被人们称为“人生后花园”,已在这里干了整整16年的廖友军,偶尔会在接触到的逝者中间遇见以前的熟人,让他禁不住偶尔回想一下16年以前的生活。

  以前的同学、同事和好朋友在廖友军转行后就没怎么往来了,他说:“你绝不要以为这样,我们就是一群沉闷的人。工余时,工友们总会凑在一起下棋、打牌,很热闹。有时候班里7个人还外出搞集体活动,逛逛公园、唱唱卡拉OK什么的。”

  “别人忌讳我时,我会主动回避;别人需要我时,我会主动帮忙。”从决定转行那一刻起,廖友军就已经铆足劲儿要把这个事业做好。

  握一握廖友军满是老茧的大手,谁都会清楚,这位湖南省、长沙市劳动模范,这位在2006年获得国家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的火化班班长,为他人的忧乐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情感!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火化班长廖友军的百味阴阳界:兄弟,好好活着!
发布时间:2006-05-19
中新社长沙五月十八日电
题:长沙火化班长廖友军的“百味”阴阳界

  中新社记者 李思之

  没有枪林弹雨的惊险,没有惊天动地的震撼。廖友军,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火化班班长,一个理着小平头的帅小伙,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在这个不平凡的岗位上体味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百味”。

  命运之“苦”

  殡葬工,这个世人看来“口彩”不好的职业,长期以来几乎无人问津。十四年前,当廖友军从一家不错的单位调过来时,家人的反对、朋友的规劝曾让他犹豫,他再三思考:社会分工不同,什么职业也得有人去干。那年,他二十七岁。

  廖友军先被安排在第一线做抬运遗体的工作。不管多高的楼层,他与同事也不能乘坐电梯,还得将遗体一气搬下楼、抬上车赶紧运走处理。

  刚到殡仪馆的一个夏日,一居民楼内发现一具自缢身亡已经十七天的遗体,气味令整栋居民闻之作呕。第一次见此场面的廖友军在随后的一星期,不断反胃,吃什么吐什么,仅能喝水。

  工作时间长了,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有的尸体经过浸泡重量惊人,有的尸体高度腐烂令人作呕,有的尸体因车祸七零八落,这些特殊遗体的处理,廖友军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每次工作结束,他都累到几近虚脱。

  心历之“酸”

  来殡仪馆工作后,廖友军发现,亲戚走动少了,朋友疏远多了,逢年过节电话也没有了。

  一个夏天,廖友军在一个丧户家里喝过死者家属的一杯水。才出门,丧户顺手把杯子扔了出去。那一刻,几个棒棒的小伙子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怪自己不懂事”,从此廖友军与同事再没喝过丧户家的水。

  二00三年,“非典”肆虐,作为火化班班长的廖友军总是身先士卒。一次他身着四层防护服处理了两具疑似病例遗体,而后几天高烧不退。最终,这个常年与死神打交道的年轻人幸运地被证明是由于疲劳过度犯病。

  女儿今年十三岁了,小丫头不忌讳廖友军的职业,却怕同学知道自己的父亲。父女俩很少外出游玩,女儿对父女俩同时出现的照片都很小心地“管理”,父亲也从没去过女儿学校。

  人生之“悟”

  殡仪馆工作人员,也可看成“人生最后的工程师”。

  在一次特大交通事故后,一位死者肢体断成了五截,惨不忍睹。廖友军就利用自己学习的化妆术为死者整容。当饱受痛苦的逝者看不出任何肢体的破绽时,死者家属跪倒在廖友军面前。廖友军此刻真正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高尚:做好份内工作,就可换来逝者安然离去,缓解家属心中的痛苦。廖友军更加坚定了在殡仪馆工作的决心。

  廖友军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九九七年的夏天,长沙某汽车修理厂上报发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杀了两天,廖友军赶到现场后,发现高温下“尸体”并没有发出异味。他蹲下来,细心地观察,发现“尸体”的眼睫毛在微微颤动,廖友军对远处的家属大喊:“还活着,他还活着。”一条生命就这样被廖友军救活。

  廖友军很爱笑,可特殊的工作,让他没有笑的环境与氛围。长年与逝者打“交道”,廖友军让成千上万的人安然离去,他渐渐读懂了人生的“滋味”。采访结束时,他难得地露出一个微笑:“兄弟,好好活着!”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