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大选:圈套与阴谋的竞技场

(2008-02-23 03:37:36) 下一个
 


美国大选 智囊们的竞技场 
 
 
 
《环球人物》 
 
   有人说,美国大选就像一个竞技场,而参选人的政治顾问们就像是勇猛的“角斗士”。有人怀疑,政治顾问们大抵都是“权欲狂人”,助选只是为了攫取权力,期望参选人一朝得胜,他们也可封官进爵;有的人认为,政治顾问们是一群“财迷”,助选就是为了赚钱。然而,这些都只说对了一部分。事实上,许多政治顾问们就像瘾君子钟爱鸦片一样,沉迷于自己的“事业”,甚至会不求回报地为一个又一个的参选人出谋划策,有时候就像战斗在海外的雇佣兵……美国大选因他们而更加缤纷夺目。
 

 

希拉里—佩恩
竞选战场上的“绝配”

 
本刊特约记者 余 东 

 

 
   新罕布什尔州、密歇根州、内华达州……转战美国各地的希拉里,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民主党党内初选的胜利。美国媒体纷纷预言,她将最终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看着报纸、电视上这样的分析,马克·佩恩笑了,眼神里流露着得意。20多天来,每当好消息传来的时候,他几乎都在华盛顿特区“托马斯圈”办公楼第12层的豪华办公室里。办公桌上放着一瓶陈年葡萄酒。随着希拉里连战告捷,酒已经下去了一大半——都是佩恩一个人喝的!

   设计出来的眼泪

   佩恩是世界著名公关公司“伯尔逊-马斯特勒”的全球CEO,统领着世界各地94个办公室的1600名职员。但他最显赫的身份却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希拉里的首席竞选顾问。

   1月初,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希拉里的眼泪”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是佩恩带头设计的一个“圈套”。

   1月3日,在艾奥瓦州的初选中,高调出征的希拉里,意外地败在竞争对手奥巴马的手下。“希拉里必胜”的神话,在一瞬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4天后,总统参选人们又在新罕布什尔州相聚了。首仗大败的希拉里,成了其中的焦点。在一场小型竞选集会上,一名女选民向她讨教“参选感受”。“不容易!不容易……”刚说了几句,希拉里就哽咽起来,热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摄影记者们抢拍到了这一幕。

   “希拉里哭了!”“铁娘子”出人意料的动情表现,第二天抢占了北美各大电视及报纸的头条位置。不少中间选民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1月8日,希拉里顺利拿下了新罕布什尔州。

   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哽咽乃至流泪,是希拉里在重挫之下的真情流露;也有人怀疑,这是她精心设计的感情攻势,目的是吸引中间选民尤其是女性的同情——她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胜利即是证明。但了解内幕的人则透露,实际上,这既是希拉里真情的流露,也是她的一个最新战术——让人看到,她不是“政治动物”,而是“柔弱女人”。

   这一战术的炮制者,正是马克·佩恩。

   克林顿夫妇的恩人

   佩恩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工作狂。美国《时代》周刊称他为“政治大师”,英国《泰晤士报》封他为“民意测验之王”,美国《纽约时报》盛赞他是“无人能比的智者”……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成功连任后写给他的感谢信:“你真是个天才……”

   佩恩的确值得刮目相看。在他的帮助下,美国、亚洲、拉美和欧洲的25位政治家登上了元首宝座。1981年,贝京参选以色列总理。他的选情一度因其极右翼立场而风雨飘摇。后来,贝京将佩恩邀入竞选团队,为其设计新形象。在很短的时间内,佩恩就帮贝京赢得了以色列选民的“信任”。

   佩恩的最得意之作,当属帮助克林顿渡过难关。1998年,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婚外情曝光。共和党立即穷追猛打,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弹劾行动。克林顿的总统宝座眼看就要不保。此时,佩恩仔细分析美国民众的心理后,建议克林顿不要继续撒谎,而是“坦承一切”。结果,采纳佩恩建议的克林顿,不仅逃过“下台”的命运,还反过来赢得了更高的支持率。从那以后,克林顿和希拉里对佩恩更加信任。

   2000年,美国举行总统大选。克林顿将佩恩推荐给了民主党候选人戈尔。但是,戈尔拒绝了克林顿的好意——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知道,佩恩是克林顿的幕后军师,对克林顿无比忠诚,而此时的戈尔正急于与身背性丑闻的克林顿划清界线。遭到“抛弃”的佩恩立即回到纽约老家,全心辅佐希拉里去了。在他魔术般的谋划下,希拉里顺利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

   “最后的政治杰作”

   佩恩的一位朋友曾说:“佩恩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感。8年来,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希拉里送进白宫,成为美国的首位女总统。”

   佩恩为希拉里助选的“利器”,正是由其公司提供的“精确民调”,并以此指导希拉里在竞选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希拉里竞选班子中的一位人士曾透露:“如果希拉里说话谨慎,那一定是佩恩觉得应该谨慎;如果希拉里表现大胆,那准是佩恩觉得她应该出手了……”

   希拉里有着其他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白宫“执政”8年。佩恩看准了这一点,在初选一开始就将希拉里包装成了选民们的“救世主”——“你想要医疗保险吗?你担心失业吗?你在为军队的亲人祈祷吗?希拉里是最有可能帮助你的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希拉里在艾奥瓦州失利后,一度有意炒掉佩恩。这是因为,佩恩此前给希拉里出了一个“馊主意”——在讨论攻击奥巴马的吸毒问题时,虽然其他智囊团成员一致反对,但佩恩仍坚持直接攻击奥巴马“吸食可卡因”,而不是模糊地说他“用过毒品”。可谁也没想到,奥巴马突然很坦白地承认自己“用过毒品”,“但绝对没有吸食可卡因”。他的这一反击,使希拉里瞬间成了“只会诬陷别人的狠毒政客”,形象大为受损。

   不过,希拉里最终没有“动”佩恩,因为她知道,佩恩有能力帮她扭转局面。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场选战中,打出“眼泪牌”的希拉里凯歌高奏,迅速凝聚起无可匹敌的气势。

   “希拉里将是我最后的政治杰作。”佩恩曾在私下告诉友人,他打算在希拉里问鼎白宫后“淡出政坛”。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佩恩将把他的助选智慧发挥到极致,美国大选将因此而更有看点。

  
 


奥巴马—阿克塞尔罗德
两个“混混”演绎传奇
 
本刊特约记者 张 辉
 


 
   1月3日的艾奥瓦州民主党党内初选,令人大跌眼镜。志在必得的希拉里,出人意料地败在奥巴马的阵前。刹那间,“希拉里神话”破灭,“奥巴马传奇”上演。

   辅助奥巴马成功写就传奇故事的,正是他的头号竞选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

   都曾是叛逆少年

   奥巴马1962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来自非洲国家肯尼亚,母亲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遗憾的是,这个三口之家并未维持多久——他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母亲改嫁,随夫去了印尼。奥巴马也被带到了这个“千岛之国”。也许是受家庭变故的刺激,奥巴马在自我放纵中度过了少年时代。他曾在夏威夷海滩和印尼街头游荡,逃过学,甚至还吸过大麻和其他毒品。

   好在这段“街头混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回到美国后,奥巴马痛改前非,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奥巴马投身政坛,一路高歌猛进,直至2007年宣布参选美国总统。

   现年53岁的阿克塞尔罗德有着与奥巴马极为近似的街头经历。他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犹太人之家,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也离了婚。阿克塞尔罗德1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知何故自杀身亡。连续不断的家庭变故,使阿克塞尔罗德变得十分叛逆。即便在走进芝加哥大学的校园后,他的品行也没有太大改观。拼命逃课、像换衣服一样换女朋友,使他的功课屡亮红灯。不过,大学期间,阿克塞尔罗德曾给一家名为《海德公园》的小报打工,专门报道芝加哥的城市骚乱、街头政治以及种族歧视新闻。后来,他被《芝加哥论坛报》相中,成为该报负责报道芝加哥政治新闻的记者。这给了他体验“草根政治”的绝好机会。

   有分析说,奥巴马和阿克塞尔罗德“走到一起”,并非让人感到意外。他们都出身“草根阶层”,都曾是“街头混混”,这使得二人在很多方面都惺惺相惜。

   酝酿四年的秘密

   1984年,阿克塞尔罗德决心投身政治,随即成为芝加哥政客西蒙的竞选总管。令西蒙及其竞争对手目瞪口呆的是,没有任何竞选经验的阿克塞尔罗德,在号召选民、制造人气方面,竟会有那么多招数。结果,西蒙顺利当选参议员,而阿克塞尔罗德则经此一役,找到自己的出路——成立了一家专门为政客助选的公关公司。

   20多年来,费城、克里夫兰、底特律和芝加哥的市长,都是由他一手扶上宝座;而纽约前市长斯皮泽尔、马萨诸塞州州长戴维·帕特里克、北卡罗莱纳州前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的成功当选,更让阿克塞尔罗德名闻全美。

   15年前,在芝加哥参加一场竞选活动时,阿克塞尔罗德遇到了美国的政坛新星奥巴马。奥巴马对阿克塞尔罗德的大名也早有耳闻,随即邀请后者加入自己的竞选团队。阿克塞尔罗德一口答应,从此成了奥巴马仕途上的最大帮手。2004年,在阿克塞尔罗德的帮助下,奥巴马成功连任参议员。

   《纽约时报》杂志曾报道说,早在4年前,奥巴马就打算参加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那时,他曾暗中召集自己竞选班子的成员和支持者,而第一个被敲定的人选,就是担任其首席政治和媒体顾问的阿克塞尔罗德。此后4年间,不管奥巴马在哪里参加公共活动,甚至不管他到哪里旅行,都会有阿克塞尔罗德手下的人拎着摄像机,进行跟踪拍摄。

   如今,任何人走进阿克塞尔罗德的办公室(设在芝加哥),只要一抬眼,就能看到美国总统参选人奥巴马的巨幅签名照片。

   “代表未来的领军人物”

   在所有总统参选人中,奥巴马堪称“人气王”。这完全归功于阿克塞尔罗德的看家本领:善打“草根牌”。

   在很多人看来,面对咄咄逼人的希拉里,奥巴马几无还手之力。但阿克塞尔罗德不这么看。他曾明确告诉奥巴马,希拉里的优势恰恰也是她的致命软肋——美国人已厌倦了布什家族式的“政治王朝”,如果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美国将出现一个新的“王朝”:克林顿家族。这是很多美国老百姓不能容忍的。

   于是,阿克塞尔罗德告诉奥巴马,要以“改革”的形象出现在工薪阶层面前,以此对抗“既得利益者”希拉里。随后,奥巴马驱车走访了伊利诺伊州所有的县城,“社区中心、俱乐部、教堂、工会大楼、汽车旅店、美容店甚至居民家庭,几乎所有能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我尽量不说话,只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管对方是痛恨布什,还是对民主党感到愤怒,我都会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奥巴马给选民留下了“代表未来的领军人物”的印象。

   “在竞选开始前一周,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段旧录像材料:一个西班牙裔年轻人斜着身子从镜头前走过,边走边说:‘奥巴马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嗯……尤其是在国家状况不那么好的时候。’”阿克塞尔罗德随即将这段录像上传到互联网上。他说:“我喜欢的就是这种说话结巴的感觉,因为这种真实性能打动人心。”

   此外,为了向美国人展示奥巴马的爱心,阿克塞尔罗德找到了一段在雨雾中拍摄的不甚清晰的录像——奥巴马弯腰与无家可归者倾心交谈;为了展示奥巴马亲民且善于交流,阿克塞尔罗德找出了一段远距离拍摄的录像——奥巴马出现在伊利诺伊州南部乡下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上,手臂搭在一位个子矮小的白人老农的肩上,两人边走边聊……

   在阿克塞尔罗德的倾心“打造”下,奥巴马的亲和力、号召力、英俊外表和迷人微笑,博得了无数美国选民的迷恋。然而,阿克塞尔罗德知道,他这一次面临的是空前的挑战——奥巴马赢得艾奥瓦州初选的胜利后,却接连丢掉了新罕布什尔州、密歇根州、内华达州……阿克塞尔罗德得想更多的办法。

  
 

 

麦凯恩—戴维斯
靠口水胶水起死回生
 
本刊特约记者 王树军
 

 
 
   如果不是竞选顾问里克·戴维斯力挽狂澜,共和党总统参选人麦凯恩,也许早就心灰意冷地回亚利桑那州养老去了。

   “约翰,你不能放弃”

   1月8日,当得知麦凯恩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中胜出时,戴维斯悄然拭去眼角的泪滴。

   这场胜利对71岁的麦凯恩太重要了。此前被民调和选情分析人士普遍“看扁”的麦凯恩绝处逢生,“今晚,我们向对手展示了什么叫卷土重来。”路透社评论说,麦凯恩在新罕布什尔州获胜,意味着他可以暂时收起“政治讣告”了。

   仅仅半年前,美国各大媒体的记者们还在四处打探:“听说麦凯恩准备退出总统竞选,这是真的吗?”因为此前,麦凯恩的首任竞选经理特里·尼尔逊率先弃他而去。紧接着,追随麦凯恩多年的首席竞选战略顾问约翰·伟弗也抽身离去。其他竞选助手见状,也在短时间内纷纷“逃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麦凯恩的竞选总部人去楼空。他曾无奈地对好友说:“从政治意义上说,我当时被提前判了死刑!”

   是继续,还是放弃?就在麦凯恩犹豫之时,弗吉尼亚州游说公司“戴维斯、曼纳福德&弗里德曼公司”的老板戴维斯,来到了麦凯恩的身边,与这位越战老兵促膝长谈:“选民对共和党的其他总统参选人都不满意。约翰,你不能放弃……”

   戴维斯的到来,给麦凯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去年9月开始,麦凯恩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了100多场演说。与媒体私交甚笃的戴维斯,成功地拉来美国主流媒体的支持,请它们为麦凯恩做免费广告。他甚至说服一些小报的老板,派记者跟随麦凯恩,报道竞选状况。在得知拿下新罕布什尔州之后,麦凯恩的高级竞选顾问麦金农感慨地说:“我们赢得这场胜利,靠的是口水(演讲)和胶水(海报),而不是靠金钱。”

   这场胜利也让麦凯恩“死而复生”——一直为竞选资金不足所困的他,开始接到蜂拥而来的捐款。一天,麦凯恩在西密歇根州的募款人卡明斯,激动万分地给戴维斯打电话说:“在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我就接到了8个要求向麦凯恩捐款的电话。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捐款人原本打算支持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

   狭路相逢细者胜

   现年50岁的戴维斯,一向以善于“力挽狂澜”而著称。

   就在麦凯恩竞选团队的成员纷纷离职之时,戴维斯做出惊人决定——出任麦凯恩的竞选经理,全面负责其竞选活动。当时,不少美国政界人士说:“戴维斯一定是疯了!”但他却信心十足:“作为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他的竞选团队!”

   接过竞选经理职位的戴维斯很快就发现,他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是找钱——当时,麦凯恩能用于初选的经费只有167万美元,只相当于其他参选人初选费用的零头。不少人都认定,麦凯恩若想继续参选,只有一条路可走——向联邦政府举债。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戴维斯放走了众多要价不菲的媒体顾问,只留下愿意无偿或“几乎无偿”为麦凯恩助选的超级拥趸。他同时也收紧了麦凯恩本人的钱袋——放弃包机竞选,改乘大巴出行。麦凯恩的一位助手曾说:“坐大巴在全美奔波自然不如乘飞机舒适,但心情却痛快了许多,因为不用担心有一天突然没钱花而前功尽弃!”

   此外,戴维斯还建议麦凯恩不必花钱租会场或演说厅,而是看哪里支持者多就在哪里举行集会……竞选助手萨特尔佩服地说:“戴维斯最漂亮的一招,就是花最少的钱,也能保证麦凯恩的竞选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他的这种精神甚至感动了已经离开的竞选助手。他们陆续回来,表示愿意无偿为麦凯恩贡献自己的力量。”

   戴维斯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如何争取共和党大佬们的支持。这一点曾令麦凯恩心灰意冷。当初,麦凯恩的竞选团队中有包括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约翰A·塔恩等人,可他们始终没有尽全力帮助麦凯恩。为了得到这些人真正的帮助,戴维斯替麦凯恩起草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信:“这是午夜零点33分,我孤独地坐在办公桌前给诸位写信……恳请诸位助我一臂之力!”

   这封信随后很快引起了共和党大佬们的共鸣。前国务卿贝克、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尼尔·福格逊等共和党要人,纷纷加入了麦凯恩的竞选团队。就连一直拒绝再涉足政治的前国务卿鲍威尔,也主动表示愿助麦凯恩一臂之力。

   在打击共和党竞争对手方面,戴维斯绝不嘴软。他反复强调,罗姆尼所属的摩门教,具有邪教性质;而赫卡比“太年轻”……随后他话锋一转称,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此次大选是美国第一次在“战争时期”选举总统。在这种背景下,参加过越战的麦凯恩,有着两位“年轻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有美国媒体分析说,戴维斯已经让人看到了他的“起死回生术”,接下来,他要做的是让麦凯恩与其他两位党内参选人拉开距离。“戴维斯是知道怎样从帽子里拽出兔子的家伙,我觉得他的帽子里肯定还有兔子,就看什么时候出手罢了。”麦凯恩竞选团队的一位成员对戴维斯抱有很大的信心。

  
 

 

罗姆尼—亚历克斯
游走在“抹黑”与“洗白”之间
 
本刊特约记者 余春雨


 
 
   让信奉摩门教的米特·罗姆尼,成为与麦凯恩、赫卡比平分秋色的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亚历克斯·卡斯特利亚诺斯却要把这变为现实。

   “只有进攻才能取胜”

   “咄咄逼人”,是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姆尼,给众多选民和共和党竞争对手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他好像不会干别的,只懂得不停地发动攻击。”另一位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的助手向媒体抱怨说。

   不久前,罗姆尼在最新推出的电台广告中,将打击目标直指朱利安尼,说他在任职纽约市长期间“庇护非法移民”。罗姆尼愤怒地说:“如果不理会《移民法》,那它就不能实行。这个问题在实行非法移民庇护政策的纽瓦克、旧金山和纽约普遍存在……为非法移民提供庇护的城市就像磁铁一样,鼓励着非法移民,危害着边境安全。”

   对老资格的记者,罗姆尼也从不客气。1月17日,在南卡罗莱纳州共和党党内初选前两天,罗姆尼在一家小商店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宣传他“使经济发展势头更强劲的战略”。会上,他猛烈抨击麦凯恩与政治说客的关系过于密切,同时标榜自己“从不让说客们管理我的竞选活动”。闻听此言,美联社资深记者格伦·约翰逊质疑说:“这一说法不属实。州长先生,您的政治顾问罗恩·考夫曼也是一名说客。”罗姆尼立即回击道:“你听到我所说的话了吗?我说的是‘我从不让说客来管理我的竞选活动’,罗恩是我的一位顾问没错,但管理我竞选活动的是竞选经理和副经理。”

   罗姆尼如此“咄咄逼人”,正是缘于其头号竞选顾问亚历克斯的点拨。罗姆尼竞选团队的一名智囊透露说:“亚历克斯给罗姆尼的建议只有一个,那就是:进攻,只有不停地进攻才能最终获胜!”

   擅长搞人身攻击

   让罗姆尼保持攻势的亚历克斯,祖籍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父母于1961年逃离古巴后,一直定居美国。亚历克斯从北卡罗莱纳大学毕业后即投身政治。不过,他从事的是“政治顾问”行当——为形形色色的参选人出谋划策。

   亚历克斯最成功的助选案例,当属2004年辅助布什竞选连任。自那以后,他成了共和党的“宠儿”。

   2006年11月,美国政界传出罗姆尼欲请亚历克斯出任头号政治顾问的消息。各界当时就认定:罗姆尼肯定是要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美国政治分析家唐·斯努尔说:“不论谁要竞选美国总统,都会想到亚历克斯。如果你不想竞选总统,你绝对请不动他。”

   亚历克斯堪称现代美国政坛的“抹黑之父”。他策划的竞选广告,都有一个显著特色,那就是给竞选对手疯狂抹黑,直至引发极大争议。

   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亚历克斯负责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制作竞选广告,以攻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的医保政策。他最终拿出的广告片果然“不负众望”:在戈尔演讲镜头的旁边,突然冒出“老鼠”(rat)字样,几秒钟后,人们才看到“老鼠”只是整个单词“老官僚”(bureaucrat)的后缀部分!民主党愤然批驳说:“怎么能这样进行人身攻击?!”但亚历克斯狡猾地辩解说:“那是技术失误造成,不是有意为之。”尽管他的辩解显得很苍白,但这则广告已经给让很多选民知道:“戈尔是鼠辈!”

   梦想做另一个“肯尼迪”

   亚历克斯对自己抹黑他人的做法从不后悔:“负面的东西才是竞选中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这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但是,亚历克斯眼下却需要尽快练就一个新的本领——“洗白”罗姆尼。

   摩门教教徒的背景,现在成了罗姆尼最大的“先天不足”。因为美国的多数基督教徒对摩门教有偏见,甚至颇为反感。民意调查显示,至今仍有大约1/4到1/3美国选民,对选择一名摩门教徒当总统持保留意见。

   对此,亚历克斯为罗姆尼提供了一条“上佳建议”:向肯尼迪总统学习。1960年9月,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由于身为罗马天主教徒而遭到对手和舆论的攻击。当时,肯尼迪拍着胸脯向选民们保证:“政教要绝对分离。”他还劝告选民说,选总统是政治事务,不要受宗教因素的影响。最终,肯尼迪赢得了选民的支持,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宗教背景非但不是竞选障碍,反倒还成了加分的因素。

   40多年前,肯尼迪曾高喊:“任何人都有同样的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一个教会,如果今天我成为宗教信仰的牺牲品,那么明天就会轮到你们。”如今,得到肯尼迪这段话启发的亚历克斯,指点罗姆尼“依葫芦画瓢”:“如果我有幸当选为总统,我将不会为一种信仰、一个组织、一个事业和一种利益服务。总统应该只能为美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奉献。”

   罗姆尼能否缓解美国选民对其魔门教徒身份的的忧虑,成为像肯尼迪一样的非基督徒总统,这就要看他和亚历克斯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了。

  
 

赫卡比的“拳击手”
 
本刊特约记者 王树军 


  
 
   3个月前,麦克·赫卡比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共和党参选人。而眼下,他却成了一匹夺目的“黑马”。捧出这匹“黑马”的,正是先后六度助选美国总统的竞选高人——号称“拳击手”的爱德华·罗林斯。

   在罗林斯的谋划下,赫卡比走的是一条与其他共和党参选人大不相同的竞选之路——“放弃”对对手的攻击。

   过去,在美国大选过程中,“辩护”和“攻击”是永恒的主题。曾做过牧师的赫卡比,原本打算拿婚姻和堕胎等违反基督教教义的问题,向麦凯恩和罗姆尼“开炮”,但是,就在艾奥瓦州初选前3天,听取罗林斯的建议后,他改变了策略,改为“真诚地向选民布道”,结果激起了传统共和党支持者的共鸣。1月3日,赫卡比在党内初选中一举拿下艾奥瓦州,“攻心术”初战告捷。

   让人称奇的是,谋划这一战术的罗林斯,2007年12月初才刚刚出任赫卡比的首席竞选顾问。

   现年64岁的罗林斯,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造船小镇。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参加业余拳击比赛,挣些钱贴补家用。因此,他日后得到了“拳击手”的绰号。

   198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谋求竞选连任。罗林斯当时是共和党全国竞选主席。在他的帮助下,里根创纪录地在49个州大获全胜,从而成功连任。罗林斯也靠此一战成名。

 

 

所有人都在圈套里跳舞
 
本刊特约观察家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国)


 
 
   从现在开始的美国白宫争夺战,无疑是过去30年来美国历史上最难预料结果的一次,因为每位参选人都在争抢最佳位置,不停地调整竞选策略,而主导这些精彩演出的则是幕后的政治顾问们。

   作为总统参选人的智囊,这些政治顾问的才能不可小觑。他们有的负责设计竞选方案,有的确定参选人的政策立场,有的负责竞选资金分配,有的负责管理竞选班子事务,还有的负责指挥总体竞选活动。如果竞选出问题,他们就会被谴责甚至被“炒鱿鱼”。但绝大多数政治顾问仍会像雇佣兵一样,从一个竞选阵营跳到另一个阵营,有时甚至根本不考虑参选人的政治立场。

   希拉里:用一切手段将奥巴马拉下马

   希拉里最初的策略是宣扬她是最富有经验的参选人,认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非她莫属,然而奥巴马在艾奥瓦州取得的巨大胜利,以及他对年轻选民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改变了一切。

   当一度被断定“政治死亡”的希拉里眼含热泪,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受害者时,新罕布什尔州的选民们做出决定——“值得给希拉里一个机会。”尽管许多人认为希拉里的眼泪是假的,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她的眼泪是真的。只不过她是为自己而伤感:她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开展竞选,竟在艾奥瓦州遭遇惨败,不禁悲从中来。

   希拉里的政治顾问们认为,是多愁善感的女性选民们拯救了希拉里。但事实上,希拉里之所以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是因为她的助手们对奥巴马太轻敌,没有逼迫他。展现温柔的一面是可以拯救希拉里一次,却不一定能让她最终夺取胜利。自从希拉里赢得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后,由希拉里、克林顿及其助手组成的竞选班子,巧妙地提出了种族问题,甚至还提到了奥巴马在数十年前曾经吸毒的传言。然后,他们通过出面否认和道歉,装作并非有意攻击,却早已成功地让“种族”与“吸毒”问题成为公众关心的首要问题。

   所有迹象均显示,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开始,希拉里阵营采取了更广泛的策略:通过一切必要的手段,将奥巴马拉下马。

   希拉里的民意支持率,与美国近期选举历史上任何一位参选人的情况都不同:她既有最高的支持率,也有最高的反对率。

   在接受民意调查的美国选民中,有60%的人表示将投票支持奥巴马和朱利安尼等人;有59%的人愿意考虑支持爱德华兹,58%的人支持麦凯恩, 56%的人将投票给赫卡比,54%的人愿意选择罗姆尼,但只有48%的人愿意考虑投票给希拉里。在一些关键的分类选民组中,希拉里的支持率也非常低:60%的独立选民不支持她,56%的男性选民不会投票给她,47%的女性不希望她获胜,而高达88%的共和党人表示根本不会考虑她。

   然而,即使按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希拉里仍有望胜选。理由是:她可以通过获得简单多数票来赢得民主党的候选人提名——面对众多的参选人,她只需获得34%的支持率就可以了。然后在今年11月举行的大选中,她仍有望通过获得简单多数票赢得胜利——前提是共和党的严重分裂持续下去。

   奥巴马:反种族主义唱主角

   纵观奥巴马2008年的竞选活动,就会发现,他与2003年总统参选人霍华德·迪恩(目前是民主党主席)的选情十分相像:支持率升得快,跌得也快。2003年,迪恩取得的看似不可能的成功,要归功于年轻人和互联网的推动。他的政治顾问们通过网络征集了数千名年轻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网上培训。为迪恩助选的幕后主脑是乔·特里皮。特里皮觉得,通过网络可以吸引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铁杆支持者。这对于一次政治竞选活动来说,可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奥巴马的首席政治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是特里皮的密友。他不仅深谙特里皮的理念,也十分清楚迪恩当年失败的“症结”——“他们激发了巨大的政治热情,但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将这种热情转变为有利于竞选的实质行动。”

   因此,奥巴马的竞选阵营并没有像迪恩那样转向政治左翼,而是将2008年竞选活动的重点放在争取中间派力量上,因为这个阵营存在大批潜在选民。此外,奥巴马竞选阵营还意识到,地理因素具有最根本的重要性。因而,奥巴马的政治顾问们给了地方竞选组织者巨大的权力:由他们决定奥巴马竞选活动的主持人并确定本地参加与奥巴马会面的人员名单。奥巴马正在发动一场新型的非常规的基层政治活动。

   虽然奥巴马的政治顾问们声称,他们并非在发动一场全国性的竞选,而是依赖于阿克塞尔罗德所说的“一系列连续性”的胜利,以夺取最后胜利。但他的一位高级策略顾问却说出了其中的关键:“如果辩论的主题是政治,使美国换个方向前进,并促进人民的团结,那么我觉得胜算在我们手里。如果辩论的主题是有关如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那就有利于希拉里。”

   麦凯恩:仰仗独立人士的选票

   麦凯恩向来都是一位特立独行、不按常规出牌的共和党人。他看起来总是与共和党的主流格格不入。但在今年的大选中,麦凯恩的独立性使他成为独立选民青睐的对象——他是唯一一个支持率接近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共和党议员。因此,即便共和党人不把他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共和党人”,但他总要比民主党人——尤其是希拉里强。

   大多数民意测验显示,麦凯恩是共和党能选出来与希拉里或奥巴马对抗的最佳人选。许多共和党内负责竞选事务的专业人士,不管对麦凯恩存在什么看法,都会同意这个看法。在新罕布什尔州,麦凯恩终于在共和党内赢得了多数票。但在他后来居上获得的胜利中,麦凯恩主要仰仗独立人士的选票才击败了罗姆尼。

   罗姆尼:难以抉择的双重角色

   情绪兴奋的罗姆尼,宣称他在密歇根州赢得的胜利,是乐观主义对悲观主义的胜利。他抨击的是麦凯恩的悲观看法,即密歇根州失去的就业机会不会再回来了。而罗姆尼则发誓,他将“为每个工作机会而抗争”。

   罗姆尼的讲话令听其演讲的支持者变得十分亢奋,直至与他一道高声宣读现政府未能兑现的承诺的清单。在密歇根州,麦凯恩的“直言不讳”正好让罗姆尼钻了空子,但这种情况在其他州不大可能再出现。过去几个月来,有传言说,罗姆尼的竞选阵营在如何包装他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裂:是将他描述为一个能清理华盛顿乱象的精明商人和技术专家,还是将他呈现为一个社会保守派和非法移民的死敌?在密歇根州,罗姆尼选择扮演前者,赢得了胜利。然而,在将来的竞选过程中,他还必须根据各州的具体情况,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切换。

   赫卡比:“新里根”策略

   赫卡比的竞选策略是宣扬“我是新的里根”。里根是共和党人的榜样。除了看到赫卡比支持率的突然飙升外,美国人还目睹了一些最聪明的竞选策略:他播放的圣诞节竞选广告,显然是针对基督徒的,因为在片子中,他站在像是一个比他肩高的十字架前发表讲话。这个广告引起了一阵轰动。而他的竞选班子声称,那只是一个书架。可是如何能让观众在28秒内辨认出这个如此显眼的十字架,竟然只是一个更大物体的一部分!

   赫卡比曾经是牧师,他也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个基督徒在参选。在拍摄竞选广告时,一切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不会放过任何的细节。那是一种潜在的信息,只是他寻找到了一种巧妙的途径来告诉选民:罗姆尼是摩门教徒,我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参选人。

   里根的儿子迈克尔·里根评价说:“毫无疑问,是赫卡比竞选团队的负责人设计了这条广告,那是一位政治天才。”

   谁是真正的候选人?

   也许有人会问:究竟谁才是2008年总统大选的真正候选人?笔者毫不怀疑,在民主党内真正的候选人非希拉里莫属。她是一名老手。她不是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她与政治顾问、助手以及志愿者们在一起“混”了数十年。而共和党候选人则尚难看清楚。

   在竞选过程中,政治顾问们既是参选人的财产,但也是障碍。有的参选人因被顾问引入歧途而坠入绝望的深渊。然而,我们也看到,有的政治顾问被开除了,有的中途隐退了,有的则改换门庭。

   政治竞选是艰难的竞技,每个参与者都在追求权力。成功的参选人最后取胜,有时不是因为仰仗了竞选班子,反倒可能是因为摆脱了他们。

   总而言之,这场选举就像是一个大圈套,里面又有很多小圈套,而所有人都在圈套里跳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