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湾“公投”原是美国设计

(2008-02-22 16:21:57) 下一个

作者:史威

早在上世纪末,旅外中国学者丁学良就撰文披露:“1999年尾,一位在美国政学界从事美中关系研究数十年的专家告诉笔者:在美国主流势力里有一派主张,与其让目前中国的局势拖下去,还不如支持台湾就独立与否举行全民公决。若中国动武,美国就协同盟邦武力介入。中国还有其他的民族问题和内部麻烦,中共同时应付不了这么多爆炸性的难题,会加速垮台,这样就可以把最后一个‘共产帝国’一劳永逸永远地解决掉。”(见《中国民族主义对抗霸权主义》一文,载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1月号)

美主流势力早已设计“公投”

现在有人认为,搞“入联”等题目的“公投”,完全是陈水扁一伙自出心裁。这是大错特错。事实上,通过“公投”实现“台独”,是“美国主流势力里”的“一派”早就设计好的方案,并已成为华盛顿政策预案库中可供选择的一种。

从现象上看,美国行政当局并没有、至少是没有完全采纳此方案。所谓“协同盟邦武力介入”,不过是美国右派的缺乏起码现实感的一厢情愿,并无可行性,自然不会被采纳。但从本质上看问题,得出的是另外一种结论。首先,“把最后一个‘共产帝国’一劳永逸永远地解决掉”是美国政坛主流各派的共同心愿。区别只在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它。而现在的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并非没有采纳上述“公投”的方案,而是迫于形势,方式方法比较曲折迂回而已。

克林顿搞过“不独不武”方案

众所周知,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搞过一个所谓的“一方不独,一方不武”的为期50年的“中程协议”方案。到了小布什政府时期,更进一步深化了。2004年4月12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兰普顿、李侃如一篇题为《避开下一次战争》的文章,透露了它的具体内容。它提出要“建立国际保证下不独不武新架构,以维持往后数十年台海和平”。其要点如下:

--在协议涵盖的几十年期间内,台湾能够继续主张本身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但必须放弃采取进一步行动,将这种台湾内部的认知化为法理上的事实。北京可以继续主张只有一个中国,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必须放弃威胁用武力改变台湾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北京和台湾应就扩大台湾国际空间条件取得协议,包括让台湾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北京和台北必须同意推动两岸信心建立措施,降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美国和其他国家必须投入扮演适当的支持角色。如果两岸紧张情势下降,美国对台军售也应依照美国长期政策相应减少。

--北京和台北必须同意利用新架构涵盖的数十年时间逐步扩展两岸关系,包括各种政治性互访活动,让双方人民能够更加互相了解。

--美国、日本和欧盟必须保证,至少在此架构实施期间不会承认台湾独立,同时也将北京未遭挑衅即对台动武当作是最严重的立即性问题。(据美国《侨报》2004年4月13日A2版报道)

这类“方案”,由于它刻意抹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个处理和改善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是一个“台独”的方案,只是避开了可能招致中国动武的“法理台独”红线,加上个“国际保证”的顺水人情(因为“台独”根本不可能得到“国际承认”)而已。它所要达到的战略目的,就是把台湾从中国永远分裂出去,这当然不能为中国所接受。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规划的“在协议涵盖的几十年期间内,台湾能够继续主张本身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正是目前陈水扁一伙鼓吹的“台独”基本调子;而协议规划的“美国、日本和欧盟必须保证,至少在此架构实施期间不会承认台湾独立,同时也将北京未遭挑衅即对台动武当作是最严重的立即性问题”,实际上也正是目前布什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方案”,就是目前布什政府与陈水扁一伙合演的这出双簧的脚本。不同的是,陈水扁一伙不仅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还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入联公投”,而布什政府表面上的反对,其实也是在演“双簧”。谓予不信,请看以下事实???

“如来佛”纵容陈水扁的表演

长期关注台美事务的淡江大学美研所教授陈一新透露:就他与美方高层人士的接触,美方事前对“3 1 9”枪案并未掌握。事出突然,令美方措手不及后,美方立刻运用高科技,如高科技人造卫星等对枪击案相关人士进行监听,掌握部分枪击真相的证据。

另外,早在2004年布什推动的全球反贪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运用情报调查系统,针对全球各地“元首贪渎行为”进行搜证,已掌握陈水扁贪渎铁证。现阶段只是秘而不宣。(引自《美国掌握陈水扁贪污铁证定期联系倒扁总部》,载美国新泽西《新象周刊》2006年10月20日第16版)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美国当局确实握有足以制服陈水扁之流迫其就范的“王牌”。而且“王牌”并不限于以上几张。例如,美国政府公然违反“817”联合公报,一直进行并不断升级的对台“军售”,即是美国手上的另一张“王牌”。

如果布什政府确实认为,陈水扁之流随心所欲地挥舞“台独”“公投”的“金箍捧”的一系列表演,违反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下决心予以制止,美国这个“如来佛”只要打出一两张“王牌”出来,就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美国并没有那样做。

这只能说明,美国并不认为陈水扁之流的一系列表演在根本上违反了美国的利益,实际上认为这种表演在根本上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因为美国所认为的“美国利益”就是把台湾永远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只能说明,陈水扁之流的一系列表演,是得到“如来佛”的纵容甚至指示的。表面上的保持一定距离,间或批评一下,正是唱“双簧”的妙处。

事实表明,台湾问题实际上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陈水扁一伙在“入联公投”上能走多远,归根结底,还是由布什政府拍板。上演的这出“双簧”,只能骗骗那些对美国政客的本质缺乏了解的善良的人们。实质上,布什政府现在玩的仍然是“边缘政策”。它究竟是停留在“边缘”上,还是进一步滑下去,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毛泽东为解决台湾问题留下了丰厚的地缘遗产

作者:郭飞熊

  横空出世毛泽东,说不尽千秋功罪,但是他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贡献却福荫今世。
    
    自从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封锁台湾海峡,毛泽东就决意在东亚地区与美国直接开战,让世界头号强国直接体认站起来了的中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在台湾海峡、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三者中,毛泽东最终选择了最危急的朝鲜半岛,作为与美国进行军事较量的第一战场。三年下来,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人的份量。新中国作为军事强国在世界上傲然崛起。
  
   朝鲜一战给中国的国家信用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拥有了在自己周边地区对世界头号强国向我逼近的军力划出缓冲界限的威慑力。
    
    在地缘政治意义上,对于中国来说,越南战争实际上是反制和整蛊美国、打破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的战略工程的继续。同朝鲜战争时中国勒令美国不能越过38线一样,在越南战场,中国人明确地通过第三渠道向美国人宣示,美国陆军不能越过17纬度线,否则中国必将出兵干预。这次美国人拿中国人的话当了真。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美国高级将领们要求直接向越南北方出兵,实行釜底抽薪,否则永远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希望。但约翰逊总统冷峻地问,如果红色中国出兵干预怎么办?一句话噎住了所有的人。所以,在越战背后,主要是中苏尤其是中国在与美国角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中国人参与两次战争所获得的理所当然的回报之一。
    
    1960年代中期,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坦克压向中国在欧洲的唯一的意识形态盟友——阿尔巴尼亚边境,摆出随时都要出兵的架式,仿佛1956年苏联侵占匈牙利的事件又要重演。一日清早,毛泽东不刷不洗,忽然令秘书招来苏联大使,在卧室穿着睡衣,指着苏联大使的鼻子怒斥:"你们不是要出兵阿尔巴尼亚吗?欧洲离我们这里很远,我们不会去。但是,我们跟你们有那么多的边界线,去哪里都可以,战争真正打起来是没有边界的!"结果,苏联没敢打一枪,很快就撤了兵。(事见《银潮》2001年第4期)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战乃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鲜为人知的是,1965年,正当第二次印巴战争处在关键时期之际,巴总统一再要求中国方面出兵进行支援,使印度处于两面夹攻之下。毛泽东判定在与巴接界最近处中锡边界出兵为好,由于印度军队在近两年内一直在此处挑衅,肆意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于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决定准备在此地区给印度以打击,以支持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先给印度政府下了一个"最后通牒"式的照会,限印度于三日内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承担全部责任。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接受了中国的一切条件,结果战争没有发生。印度在克什米尔战场亦有所克制。(事见杨公素著《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
    
    台湾岛上的分裂势力业已成为当今中国在战略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万一陈水扁之流斗胆宣布独立怎么办?对于台湾岛实施包围性的海上封锁虽是上策,但似乎暂时为大陆军力所不及。其实,返身观照,毛泽东在这里依然留下了丰厚的地缘遗产——在金门地区进行边缘性的炮击,以促进岛内发生变乱:可以向金门军民宣布,定于10日后,将向某某地区发动长期炮击,请所有相关人员一律躲避,这样,大陆台湾从此进入战争状态,又可以不杀一无辜之人。如果陈水扁之流要首先向厦门、福州,甚至上海发动空袭,那就让他先打第一枪好了,再反击可谓仁至义尽。台军将士是不会为虚幻的独立理念而让自己和民众承担无枉之灾的,这时候,连战、宋楚瑜、马英九们就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不发生这一幕最好不过,笔者既反对台独,又反对急统——上述方略可以看作是毛泽东1958年指挥的金门炮击在今日形势下的重演,战略上可以回旋的空间辽阔,道义上更可以赢得话语权,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留下金门不取的玄妙之处。
    
    顶天立地的毛泽东,不仅善于运用战争领导艺术,而且善于发挥军事实力的无形威慑作用,令中国一扫1840年来的耻辱,令汉民族一扫1000年来屡屡挨打的文弱气质,岂不雄哉,岂不伟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