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39)
2009 (67)
2010 (75)
世界顶级大提琴家马友友简介( 视频)
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 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紧凑的音乐会行程,包括与全球知名乐团协奏演出、个人独奏会及室內乐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为他带来不同灵感,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 克斯、巴伦波因、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柯汉(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麦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 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他对音乐的兴趣还不仅只于此。马友友成立“丝路”专案,要将古丝路商队(从东亚至欧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艺术、 人文等重新介绍给世人。为了使古丝路国家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并找寻代表此地传统的声音,专案小组特到丝路行经国家勘查,而“丝路专案小组”将做为往后相关 文化、教育计划的资料库。马友友除策划本案,也将演奏特別为“丝路”而创作的新曲(包括为“丝路合奏团”所写的协奏曲)。新力古典也计划发行三张“丝路” 专辑,其他如“丝路网站”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也会一并推出。这项创新的“丝路”计划也将参与2001的“萨尔兹堡音乐节”,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亚民俗 音乐节”的演出。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完成一项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的创新诠释。內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哈无伴奏 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灵感”为题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乐为出发点,再各自与马友友所激发的灵感结 合,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儿与狄恩、花园设计师梅瑟维、导演伊果杨和吉拉德)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 视网播出,获奖无数,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由新力古典发行录影带。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 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纳(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为新力古典的专属音乐家,录制过近50张专辑风格不一(曾获13次葛莱美奖),显示他的音乐兴趣层面之广。除了古典音乐的大提琴曲目,他 也录制许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专为他所写的乐曲。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 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2000年春将计划发行“阿帕拉契圆舞曲”的续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录音发行 “繁花似锦巴洛克”,收录重新编曲后的巴哈咏叹调、包凯利尼的协奏曲等,并由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统乐团担任管统乐演奏(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 提琴为巴洛克時代乐器),另外一张“Solo”则收录柯大宜、大卫-怀德、齐尔品、盛宗亮等人作品,还包括新编曲独奏版的欧康诺“阿帕拉契圆舞曲”,整张 专辑以无伴奏演出,做为他另一项“丝路”计划的前奏曲,当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现漂泊与紮根、创新与传统等不同主题。尽管马友友横跨多种音乐领域,他仍 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地位,新专辑一发行便立刻打进“告示牌”古典音乐畅销名盘,并能在前15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四张专辑同时在榜上的記录。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不但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更希望他们进一步参与创作。巡迴演出期 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內基厅一系列“家庭 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 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其父马孝骏祖籍宁波,是小提琴家,曾任教授,母亲也是著名歌唱家。中文“友”字是友谊的意思,马友友说他父母给他取名时“似乎懒得动脑筋,想不出别的什么来,于是多加一个‘友’字了事”。
马友友形容父亲是“家中严师”。马孝骏教马友友法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当然,还有音乐。马友友每天要背熟两小节巴赫的曲调,4岁已能演奏巴赫的组 曲。不久,一位良师益友走进了马友友的生活,那就是和蔼可亲的艾萨克.史特恩。史特恩忆述:“我去听他拉琴,那时他才6岁,个子还没大提琴高。”
马友友四岁起学拉小提琴,后改学大提琴,并迷上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无伴奏组曲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修的曲子,但它那长达几十页的曲谱,对一个4岁多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老师只要求他每天练习一小段。但不到一个月,马友友已经能不看乐谱而演奏全曲了,这着实令老师震惊。五岁时,他就已能演奏三组巴赫组曲,并在巴黎大学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马家1962年移民到美国,声名卓著的小提琴家斯特恩十分欣赏他的音乐造诣,把他介绍给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的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罗斯也对他赞赏备至,便敦促音乐大师伯恩斯坦邀请年仅八岁的马友友参加1963年的慈善演奏会。马友友的才气获得了全美国的瞩目。其实马友友也曾很迷惘,他想当医生,或者成为一个科学家。姐姐劝告他:“你已经是出色的音乐家了。如果有一天你带着大提琴走入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透过演奏感动人们的心灵,那时你的贡献会比任何医生都大。”姐姐的这番话化解了他的心结。
15岁,马友友进了哥伦比亚大学。1972年,17岁的马友友进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历史、人类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在念了人类学后,他才恍然大悟:“音乐演奏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分享’。从人类学的角度了解世界,音乐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得以沟通。”许多评论家认为,马友友擅长于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感觉,具有音乐家的最好才华。而这一切,与他的中国血统,和他在法国、美国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哈佛大学的宽泛学习,都有密切关系
钢琴家查德.科根曾是马友友的室友。他说,马友友于1972年进哈佛大学就读时,“觉得自己的天职就是把音乐带给每一个人。早在那个时候,只要演出消息一传开,座位总是不够”。
在当代音乐演奏家中,马友友的非凡成就已属空前。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至今的20年来,80多张精湛的作品,奠定了马友友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被公认是古典、跨界乐坛难得一见的超级巨星。他至今已经获得11座格兰美大奖,有人戏称他家的奖座比冰箱里的牛奶瓶还多。另外,他还拿到加拿大古尔德基金会每3年表彰一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古尔德奖”。1999年2月,纽约市将东区46街改名为“马友友路”;州长还定每年2月9日为“马友友日”,获得如此殊荣在当今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绝无仅有。
访谈马友友 Yo-Yo Ma
马友友 大提琴 天鹅
马友友是50多岁音乐家,他不仅在音乐上是天才,而且他17岁经过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历史、人类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在念了人类学后,他才恍然大悟:“音乐演奏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分享’。他具有成熟人生认识,对事物和人有很好心态和精神。我们对马友友,朗朗,谭盾等中国音乐人才欣赏,最重要是他们演出给中国人,给人类带来和共享世界优美音乐和精神粮食,他们演出成功是中国人的骄傲!
杜姐,马友友的成功说明中国人也有许多音乐天才,郎朗就是当今典范。请注意我编的:
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郎朗(2008演出地点和时间表)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1&postID=37152
嗯,相信他说的。夫妻默契如此,就是另一种境界了!
这添加的几段都很好,使天才更加人性化
http://www.yo-yo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