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有情

欢迎到访江湖有情。如果喜欢,请记下博客的地址http://blog.sina.com.cn/bensonhe,或者作链接。更欢迎大家留下自己对江湖有情博文的感受和建议。
正文

英国伦敦西敏寺

(2007-08-31 22:54:58) 下一个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大型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这里一直是英国君主安葬或登基的地点。1987,西敏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敏寺的起源与重建。西敏寺的全名为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学院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是为本笃会(Benedictine)僧人在1605年所建。据传统,西敏寺最先是于616年建立在泰晤士河的松岛(Thron Island)上的一个神殿,有泰晤士河上渔夫见到圣徒彼得(St. Peter)显形,对西敏寺的献祭便由此开始。萨克逊王曾发誓要去朝圣,而后却未能履行这神圣的誓言。教皇便令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重建西敏寺而赎罪。在亨利三世(Henry III)的支持下,12451517年间的重建工作主要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

西敏寺与罗马教廷和英国皇室。本笃会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教派。由于西敏寺与意大利本笃会和英国皇室的历史渊源,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断绝与罗马天主教廷的关系后,如何恰当处置西敏寺一直让英国皇室大费心机。自1534年英王控制了西敏寺的6年后,西敏寺即被关闭。虽然女王玛丽一世(Mary I)曾短暂的开放过,然而在1559年,西敏寺再次被关闭。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再度开放了西敏寺,并把它改制成一所皇室管理下的学校。由此,西敏寺的管理者不是主教,而是由皇室钦命的校长。这就是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学院教堂的由来。直到19世纪,西敏寺是紧随剑桥(Cambridge)和牛津(Oxford)名望后的第三所大学。在英国宗教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西敏寺的历史功绩也不负其名望:英文版钦定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西敏寺出稿的。西敏寺除了具有重要的宗教学术作用外,自1066年起哈罗得二世在此加冕起,绝大多数的英国君王都在此行加冕礼。

作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西敏寺把哥特式的风格和元素发挥到极高的水平。北门入口,尖肋拱,飞扶壁,柳叶窗,巨大的玫瑰窗,色彩斑斓的花窗玻璃,都有具体表现

 

层层往内推进的门和繁密细致的雕塑,

西敏寺西向入口,玫瑰窗,柳叶窗,向内层叠细致的入口,以小柳叶窗组合的巨型柳叶窗为基础构造的玻璃花窗,尖利高耸入云的塔楼,无不展示着哥特式的风格。

静偃在西敏寺的历史明星。当初亨利三世重建西敏寺,目的在于纪念忏悔者爱德华。于是亨利三世就把忏悔者爱德华的遗体埋葬在西敏寺。亨利三世本人也与此长眠。除了君主以外,贵族可以葬在礼拜堂,僧侣和与教堂有关的人可葬于回廊。 1400,英国诗人,《坎特博雷故事集》的作者,同时也是伦敦港海关审计官(Comptroller of the Customs for the port of London)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葬于教堂南向甬道。而后,诗人可以葬在乔叟周围,这逐渐形成了西敏寺的“诗人角”(The Poets Corner)。逐渐,在威斯敏斯特寺安葬或竖立纪念碑就成了一种荣誉,今天威斯敏斯特寺中安葬着的包括了英国的历史上的明星,这其中还有:英国前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 、博物学家和《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 、英国小说家 查尔斯·狄更斯 、《英语词典》的编撰者萨米尔·约翰逊 (Dr. Johnson) 、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 等历史名人。在西敏寺的东南角,乔治五世(George V)在岁月的流逝中,一直倚剑凝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