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博客

终于走到这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杯咖啡,一个人
正文

保加利亚必去的三个地方(1)---老城探幽Plovdiv

(2007-04-07 19:38:23) 下一个

“保加利亚必去的几个地方”,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 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就是Plovdiv. Plovdiv(普罗夫迪夫)是保加利亚第二大城市, 地处中南部最富庶的农业区,有341,873人口. 这个城市也是保国民族复兴的发源地, 保民族英雄波特夫、列夫斯基和大作家伐佐夫都曾在这里生活过。





Plovdiv的起源早于罗马和雅典. 历史上深受列强的占领和入侵,从世纪之前432年马其顿王国的统治,到世纪初罗马人的入侵.从1365年开始被土耳其彻底占领长达5个世纪之久,到1944年德国纳粹和苏联红军一夜之间change hands, 这个城市在很多个世纪的灾难之中顽强而固执地将各种文化留下的精粹融化综合,形成自己当地的风格.




现在的Plovdiv已经是保加利亚重要的现代化都市, ,但是它那种骨子里的弥漫出来的古色古香的味道反映了这个城市依然完好地保留着它在文化上的独特性(Identity). 有人是这样来描述这个城市的: .” Plovdiv is a town built open layer of towns and a culture developed open layers of cultures”.



我本来是从黑海边的度假城市Varna回首都索非亚的. 途中经过Plovdiv的时候,心血来潮地跳下车来.在火车站一边找地图一边叫出租,经过五分钟左右的爬山越岭, 就到了“老城”(Old Twon).



老城在山顶. 山坡上老树成阴,凉风习习,有一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意境. 时间尚早,狭长的街道弯曲弯曲,我在老街古木凉风之中独自漫游,眼前青石的街道,雕花的屋檐,沉重的城门,轻巧的栏杆,好象慢镜头一般随着我的脚步一点一点地拉近.本来热闹的色彩纷繁的风景到了在这无人的地方无尘的心里也只有宁静和愉悦这两个词了.


街道两边排列的民居,很有特色, 居民房屋上层一般都用斜拱承托,层层凸出,别颇一格。据说当年的民居只有三种式样: 保加利亚人的住房, 希腊人的住房和亞美尼亞人的住房. 到现在,这里的民居已经形成一种东西方融合的非常统一的风格,既有创造性又有和谐性, 成为保加利亚小城镇的典范

其中的不少民居已经被辟为博物馆,比方说,它的”民俗博物馆”曾经是一个叫Koiumjioglu的人居住过,是东区最大的花园楼房之一.它有12间大房子,无数小房间,130个窗户,两个大厅.最漂亮的是前面的花园,四季如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不断被人撰文介绍,已经成为个小镇建筑中巴罗克风格的经典.




离”民俗博物馆”不远的地方有一栋以Haji George大师命名的老房子,也是19世纪的遗产,现在却变成了”民族解放斗争博物馆”,里面陈列有保加利亚各个时期民族抵抗运动的武器和资料.它座落在一条民居围绕的长巷之中,土黄色,高墙深院,仰视的时候,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在经过这个博物馆的时候,我总算看到了两个男人,正在对面的人家修理屋顶,一个在屋顶上,一个在屋顶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我在他们周围转来转去地拍照,算是那个早上这条街上的第三个人.



象这样的房子还很多,至少有150多幢古老而漂亮的独立楼房变成了今天的博物馆,使这个如花似锦的地方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Plovdiv将它的旧城,街道和房子继承下来,变成当今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老城Plovdiv建筑金奖.

当我在那里行走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同样都是共产社会,为什么中国在古迹的修缮和保存方面远不及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呢. 我到过很多东欧的国家,可以说,他们在经济方面远逊与中国,但是对文化的重视和对古迹的保留实在是功不可磨. 第一次到东柏林的时候, 大街上几乎没有人.别人告诉我说, 东德人都奔西德赚钱购物去了.即便这样.他们的古迹还在轰轰烈烈的修缮. 那个时候德国的国家歌剧院正在大张旗鼓的重修,据说是西德出钱东德出人.保加利亚也是一样,尽管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列强的欺虏, 后来又是共产主义的几十年.可是,他们就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将文化的精髓代代保留,融化在自己的风格之中.

那么我们呢? 就说上海好了, 本来就没有什么历史,现在还有多少? 连最具特征的弄堂和弄堂房子都凋零了. 文革十年的浩窃就不说了,近几十年迅速的西化,已经使这座城市彻底失去了自己的ID. 前几天有朋友写信说,春天来了出去散步,看到旧房子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不用多久, 上海就会和旧金山,纽约,东京,一模一样了. 一直到现在,还有人非常努力把上海改变成“中国的香港”,或者”东方的巴黎”. 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在国家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难道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向东欧的兄弟们取取经吗?


(上图为上海淮海路上房子拆迁后的废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