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视角

除了血压高,什么Q都不高
个人资料
正文

广告的价值观

(2006-11-28 21:48:41) 下一个

价值观


打开电视机,正好是‘万事达’卡的广告。一个小伙子唠唠叨叨:到父亲的律师楼实习每小时五块;到叔叔的保险公司,五块半;到隔壁大哥的银行,六块;跟乐团巡回演出,PRICELESS!艺术无价。

接着从屏幕往外蹦了句话:有些东西钱买不到,钱能买的,用“万事达”。

还有一个‘万事达’广告,表现了一对老人,暮年了,壮心不已,结伴到中国旅游。主题换成了相濡以沫。广告没说这对老人属于几度的“夕阳红”,但这广告咱中国人看得特明白:亲情无价,尤其老来相伴。

很感人的画面。

广告词躲在美感后边:有些东西钱买不到,钱能买的,用“万事达”。

晨会讨论中国银行美国分行的广告创意。中行的代表说:“我们总行的广告拍得不难看,云里雾里竹林沙丘山川河流,可不太明白想表达的是什么,也许是想用四季和地域来彰显中行的规模和气势。”

中国的广告,怕的就是:拍得不难看,却没有感染力。我相信中国摄影师灯光师剪辑师和后期的制作借鉴能力,可是中国的广告常常忽略广告中某些非常重要的元素:价值观,尤其是健康的价值观。

看‘万事达’的广告,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广告创意者在宣传信用卡的同时,也在娓娓道来‘艺术’、‘亲情’,这些他认为有价值的观念。无论创意者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或准确,优秀的广告不应该忽视广告所表达的价值观。

广告创意者原本就该是形象美学和伦理美学的高手,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万事达’的广告把音乐艺术和暮年亲情比喻成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超乎寻常地一致:“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正所谓“东圣西圣,心同理同”。

美国,崇尚的是那叫作“资本”的主义,纽约更是满大街百万富翁的都市。我工作的电视台,在曼哈顿第五大道四十街,朝东十米就是广告人向外不已的“麦迪逊大道”,往西百米,就是著名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天上班、下班,看不尽的富贵荣华、听不完的声色犬马。可就是这么个金钱世界,在脚下川流不息的地铁里,我看到这样一幅广告,黑白的:一个中年妇女带着行李靠在地铁的楼梯口,满面疲惫;一个穿着地铁工作人员标志服的小伙子,右腿跪在地上,很典型的美国青年的习惯姿势,关切地向中年妇女询问着什么。小伙子非常结实高大,在画面中又是前景,但因为这么“单腿点地”跪着,构图上比妇女“位”低。

广告上贴了句话,译成中文大意是:“这是地铁的终点站,但我们的帮助没有尽头。”

相同的题材还有地铁站里的流浪汉,也有个小伙子在他的身旁询问着什么。

广告上写:“He maybe without a home, but he is not without help.”

说得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想家。

别一概而论说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人情味,西方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和我们有异有同,广告亦然。但无论东方西方,广告最有力度之处,可能恰恰在文明的内蕴而非技术手段的驾轻就熟。

由此想到国内电视里播的那条“小丽啊”的广告。一声怪腔怪调“小丽啊”,可能逗得很多人笑,也让很多人模仿,也许广告效果不错,也许还是条获奖的广告。但是这一嗓子到底喊出了什么呢?想想纽约地铁的那位妇女和流浪汉,想想‘万事达’那对到中国来旅游的老人家,我们该明白实质的差别在哪里了。

优秀的广告,应该能对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有所引导和传播,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启发和创新。广告,毕竟不止是手法上的标新立异,广告的震撼力更多时候可能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

所以只会喊‘小丽’不行,喊‘小美’都不一定行。广告的许多细节,的确是以从民俗中挖掘出的常见形态作为形象载体的,但民俗的‘俗’和通俗联着属于正常,和庸俗低俗粗俗走得这么近,我看是‘农夫山泉’,有点玄。

我常常想到地铁里的那两幅广告,因为我真的被它感动过;那种对社会底层的生命的关注,那种魂魄都有瞬间颤慄的感动,正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告人“肆无忌惮” 地制造出来。

当今天中国的广告先锋们在广告的形式上玩命“和国际接轨”的时候,我很想和国内的同行共勉一句:当我们的创意之轨接到纽约接到伦敦接到巴黎的时候,别忘了在车厢里贴条广告:“这是国际广告的站台,但我们艺术探索还将前行。”

尤其是在人类价值观方面的探索。

我们在贩卖创意的时候,需要兼顾健康价值观的宣导。

毕竟,刺激感官和震撼人心是有很大审美差异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春江水 回复 悄悄话 “优秀的广告,应该能对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有所引导和传播,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启发和创新。广告,毕竟不止是手法上的标新立异,广告的震撼力更多时候可能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刺激感官和震撼人心是有很大审美差异的。” 精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