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赵畯田教授口述历史 (三)

(2005-01-20 15:08:13) 下一个

3. 在大陆台湾和美国工作的日子

我是在1947年结婚,迄今已经56年。我太太叫范汝逵,她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缺少8个学分就毕业,后在台湾借读完成学位,是作物育种专业。我们有一女二儿,都在美国工作,从事医学行政与执业。

1948年我去台湾,在台南市台湾糖业试验所工作, 从事台湾甘蔗土壤化学与肥力调查研究。之所以去台湾,是因为当时的南京中央农事试验所,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做研究根本谈不到。

当时浙江大学的卢守耕在台湾糖业试验所任所长,土壤室的主任王世中和我认识,写信给我,邀我去台湾。因为当时日本人撤退后留下的仪器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

当时张守敬在台北市台湾农业试验所,主持台湾地区土壤肥力測定,有南赵(畯田)北张(守敬)之称。华孟也在台湾农业试验所,后来返回大陆。袁嗣良是浙大毕业,因而在糖业试验所。

1956年我申请了留美奖学金,在俄来岗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是Mehlich的研究生,因我曾于1946年在Mehlich的实验室待过,故相处甚好。特意给我配了助手帮我做实验。1959年我硕士毕业。一年后我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是:硫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附(Movement and adsorption of sulfate ions in soil systems)。

我毕业后先是在俄来岗州立大学做了2年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至1962年发表有关硫酸根的7篇文章,。然后我去夏威夷的凤梨研究所工作3年多。1966年我经朋友介绍,来到科罗拉多首府丹佛美国地质调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直至退休。

我先是在水化学系做重金属研究,1971年被调到地质部门的勘察地球化学系,任地球化学系的资深科学家。我于1988年底退休,给予Scientist Emeritus 称号。我太太比我提前两年退休,平时也喜欢运动,加入游泳俱乐部已经十多年。

我一生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发表英文论文88篇,中文著作及翻译50余篇。


附:有关文献

1. 台湾的"南赵北张":

1). 赵畯田曾在台湾从事甘蔗土壤肥力的调查研究

“本省耕地土壤除了一般農業用地之外,尚有台灣糖業公司所擁有之全省大面積蔗田土壤。甘蔗種植是台灣早期經濟命脈之一,因此對蔗田土壤之研究頗為重視。

趙畯田及李風文(1952)便曾對全省蔗田進行土壤肥力研究,調查區域依本省地理位置及土類不同加以區分,包括中北部台地及丘陵地蔗區、濁水平原、崁腳台地、嘉南平原、鹽分地蔗田、台南風積土、南部蔗區及東台灣峽谷沖積平原。共計採1,708個土壤樣品,分析項目有土壤pH、有效性磷及有效性鉀。”

--- 摘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灣環境變遷與氣候變遷衝擊之評析―土壤環境。中華民國88年10月30日。


2). 張守敬主持臺灣地區之土壤肥力測定:

“民國38-39年(1949-1950)在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張守敬氏主持下,舉辦全省土壤肥力概測。”
 
“臺灣光復後,土壤肥力測定技術與觀念逐漸發展,民國38-39年(1949-1950)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張守敬氏以Peech法測定全省農田土壤有效性磷、鉀,為大規模土壤肥力測定之先驅。”
 
--- 摘自席連之、張守敬,1951。臺灣省土壤調查及肥力測定報告書。台灣肥料公司叢刊第5號。


3). 民國52年1月至民國55年7月, 張守敬教授 (農化系)任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陳列館首任馆长

“臺灣光復後,政府勵精圖治,積極推動各項經濟建設,土地改革之成功,農業技術之精進,都奠定了當時社會繁榮進步的基石,為了將臺灣土地改革與農業發展的成果具體呈現,於是滋生了在具有學術教育領導地位的臺大校園內設立農業陳列館之想法。”

“農業陳列館自開幕以來,除積極展出我國土地改革實施之成果外,更配合我國農業發展與鄉村建設,多次更新展覽主題:「土地改革與農業生產」、「臺灣林業暨農業機械展」、「園藝成果展」、「加速農村建設成果展」、「未來臺灣農業綜合發展」、「農業新科技展」、「臺灣的農業成果與發展」、「臺灣省農業試驗研究成果展」等。”


2. 一代宗師---王世中(1913-1985)院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先生於民國二十三年自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隨即投入國防行列任職軍醫署。民國二十六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農業化學,民國二十九年獲博士學位後即返國任教於雲南大學作育青年,抗戰勝利後再轉往浙江大學任教。民國三十六年東渡來臺,從事臺灣糖業研究,其後半生則全心貢獻於寶島農業界。

民國四十八年先生以四十有七的英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然而其學術研究工作並非於焉而止,此後反而更年創一年,陸續發表論著於中外著名雜誌,為臺灣糖業公司、土壤學界,甚而全球農業界樹立若干重要里程碑。

民國五十九年應吳大猷先生之邀,兼任主持國科會醫農生物組,規劃安排全國生物科技的推展。

先生後36年恰為其半生,功在臺糖,功在臺灣土壤界,功在兩百年來之農業化學界,稱為農業一代宗師誠當之無愧。


3. 土壤物理学家--华孟(1919 - 199?)教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京人。1942年中山大学毕业,随即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土壤学部,在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的指导下,承担土壤学、地质学的教学及实验课。

1945年秋,华孟被调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化系技正。在台中县实地参加土壤调查。同时又筹划玉山(台湾全境最高山,海拔3950米)的土壤垂直分布研究。

1947年秋,华孟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教学工作。1948年夏,华孟不顾亲友的劝阻,由广州携家北上,应聘于北京大学农学院。

华孟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率先向国内介绍土壤水能量观点的学者之一。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物理学教研室,推动了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持久型节水农业”的观点, 为维护华北平原良性生态循环和节约水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化学键 回复 悄悄话 地质化学,农业化学? 大概就是些分析化学吧,好象东西不太多, 怎么这么多大师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