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一套曾经给我很大影响的外国现代派作品丛书

(2004-11-23 03:22:01) 下一个
一直想推荐这套作品,但是已经记不住确切的名称和出版年代了。用google搜,竟然轻易的就找到了别人推荐的文字,我也省掉了写文字介绍。只是添加几句。 到这里来的都有能力也有可能读原文的作品,但是我以为如果想用汉语写诗,必须读足够的译文的作品。因为中国的诗人群体至今也还是在阅读译文作品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语言的,你必须跟这个community操同样的语言。更深远地看,白话文是一种转译的语言,是用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改造文言文而生成的语言,换句话说,从白话文出现以来的中国文化已经离不开译文。所以从古诗词里很难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语言。注意现代派诗歌是一个具有专属含义的概念,中国自北岛那批诗人及之后的诗人才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派诗人。今天很多写新诗的诗人都普遍地受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我把现代派诗人出现之前的诗歌叫就诗,大约是北岛那批诗人的诗公开发表之前的年代中国的诗歌都属于旧诗(区别于古诗)。 今天这个坛子里写新诗的诗人也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诗跟四九年以后的那些豪迈诗人以及三十四年代的那些柔情诗人的关系都比较小(虽然有一些,而且每个人的诗歌还有不同时期诗歌的痕迹,没有很明确的定位)。这样印证了我所谓的“赶时髦”,大家喜欢用时髦的语言,结构和样式来写诗。这是正确的,旗袍再好,今天的女性也不要穿这她上街,如果一个女人在任何场合穿旗袍,别人会觉得她不合时宜,甚至脑子有病。这就是任何文学艺术的样式必须跟上发展趋势。 有的诗人愿意读英文诗,当然会有助益,但是除此以外必须读译文诗。原因我说过了,当然你可以说我自己能翻译,不就成译文诗了吗?问题是你的翻译绝对不可能比那些翻译家群体互动的结果更好,也不符合效率原则。直接读译文作品,我记得这套书里有专门的一册搜集了现代派诗歌,汉语在翻译的诗作里获得了新的机会,汉语变得奇怪而美妙,一句话,借助一流的现代派诗人,汉语变得很过瘾。从唐诗永远走不到现代派诗歌,从莎士比亚也永远走不到现代派诗歌。写现代诗必须主要阅读现代派诗歌。这套丛书还有评介文章,可以帮助迅速掌握现代派诗歌的源流和趋势。只是海外图书馆能够借到这套书是个问题。 **************************以下是别人的推介文章*****************888 与一本书狭路相逢 有建树的人谈他深受影响的一本书 □孙文波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由九叶派诗人、翻译家袁可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一册,至1985年共出齐4卷8册,是上世纪80年代影响深远的一套译介丛书。   孙文波,诗人,生于1959年,四川成都人,著有诗集《给小蓓的俪歌》、《孙文波的诗》等。   要说在我的文学生涯中有什么书产生了至深 的影响,可以提及的很多,不过在这里我愿意说一说袁可嘉先生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卷。正是通过对这套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书的阅读,我真正对什么是当代文学(主要是现代主义文学)有了了解,并从书中的作品里看到了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诗人应该采用的文学言说方式。有一段时间,我的写作甚至是对这本书中的作品的模仿。   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是这本书的受益者,也记得这本书中的众多作品,像叶芝的《在学童们中间》、艾略特的《荒原》、埃兹拉·庞德的《莫伯利》、瓦雷里的《海滨墓园》,这些二十世纪世界诗歌史中的名篇,让我在当时阅读它们时感到的精神上的震动的确是巨大的。   相反,在很长的时期里我对现代诗不感兴趣。虽然我也曾经把朱自清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读了几遍,但即使是在今天仍被很多人看作是名篇的那些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都让我提不起兴趣,觉得它们打动不了我。那个时候,我甚至认为现代诗没有意思。而《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里的作品纠正了我的这种认识。   我非常感谢自己在那样的时刻——文学写作的学徒期,读到了那些伟大的诗篇。对它们的阅读加快了我作为诗人在成长之路上的步伐。熟悉20世纪世界诗歌的人都晓得,上面我提到的无论是叶芝、艾略特、庞德,还是瓦雷里,他们都是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像叶芝在《在学童们中间》所使用的对比法,像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片断的集聚获得的信息量,像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对象征的使用,这些都使我看到现代诗歌所能蕴含的精神能量。   而且还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能量,还在于通过对这些诗的阅读,我看到了文学发展变化的内在理由——诗歌处理现实事物的方法,以及面对语言时所需要的形式感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对于我而言,正是在对这些诗人作品的学习中,找到了一种理解当代诗歌与时代生活的关系的通道,使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再显得盲目。   一本书有如此作用,对于阅读他的人肯定是幸福的事。虽然到了今天我不想夸张地说:如果在我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没有这样一本书进入眼睑,可能我能否成为一名诗人都会是个问题。但是,我可以说的是: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在成长为诗人的道路上可能会不那么顺利。在我的理解中,什么是文学的启蒙,不是别的,就是当一个人在最初的文学学徒生涯中,能够与一本书相遇。   当然,这并非是绝对的,因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作家、诗人,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我也知道有人之所以进入到文学创作之列,是因为另外的机缘,譬如碰上了一个文学前辈,受到他的提携,再或者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指点。不同的人进入文学的方式不一样,这是世界的丰富性决定的。我感谢这样的丰富性,因为正是这种丰富性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 稿件来源:新京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