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屋

不再有太多的追求,活着就好。
个人资料
博文
(2016-08-24 15:42:39)
HolyCommunionvsYikufan*BeforecomingtotheUSA,IthoughtthattheHolyCommunionmeanthavingamealinsideachurch,whichmightalsocomewithfreedrinks.Duringthisprocess,apersonwouldgofromfeelinghungrytobeingfullysatisfied.LateronIlearntthatitwasmerelyaformality.AtNewHaven,IoftenattendanoverseasChineseChristiancongregation,wheretheHolyCommunionisheldonthe1stSundayofeachmonth.Duringtheceremony,theMinisterwillsolemn...[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8-24 15:27:43)
圣餐与忆苦饭来美国之前,我以为圣餐就是在教会里吃饭,有一个由饿到饱的过程,可能还有点儿饮料供应,后来才知道它只是一种形式。在NewHaven我常去华人宣道会,那里每月第一个主日都有圣餐仪式。执行时,教会牧师郑重地拿起一块无酵饼说:这是主耶稣的身体,为我们舍命,我们吃这饼是为了纪念主。说着双手把饼掰碎,放进一个银盘,由司仪传给大家。等每人都拾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8-24 11:27:30)
走向终点《5》应运而写`应运而生,公认是曹雪芹把这个成语用得最好。大意是这样,都是人,除大仁大恶者外,大家都差不多,大仁者是应运而生,大恶者是应劫而生,运生天下太平,劫生天下大乱。看到曹雪芹讲政治,我总要联想起我的写作,不是歪打正着在写,也不是生来写作的命,更谈不上像路遥那样用生命来写,完全是应运而写作,题材人物时间空间技巧方法,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7-28 10:56:05)
走向终点《4》顺时而生适者生存,达尔文对世界观察得好,严复翻译得好,一百年后再补一句我的理解:顺时而生活。就我这个岁数的人来说,绝大多数都经历过一个由生存到生活的过渡,再简单点说,走了一个由饥饿吃不饱到生活富足吃不了的过程。对我个人来说,小时候有大米白面有肉吃就行,当兵也要当地勤兵,现在我要根据节气理解调整生活。有这种理念不用担心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6-07-15 11:56:55)
走向终点《3》收摊摆摊是最小的买卖,摆摊的每天不会忘记收摊,开店的每天不会忘记打烊盘货,这些都是每天必做的事。那么,办公司的很少有人想过如何收摊和关门。实际上摆摊开店办公司是一回事都是调节社会供需为了自己生存,不同的是本钱大小参与人数多少。文革时,上帝想让毛泽东收摊,但是中国摊子太大,参与人数太多,收不了,林彪事件后,他老人家提出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走向终点《2》温和的嵇康绝处不能逢生。前几天传来消息,隔壁书店的老板问我还记得一个人吧?经常来我的小酒庄,有时买酒,有时买烟,在月末沙龙的时候,他喜欢读诗。我的小酒庄都是常客,我开始搜索,难道是那个土耳其人,我的好朋友?书店老板说,是他,他死了,五十三岁。我立刻追问,怎么死的?关于这样的事熟人都不愿直说,生怕讲不准,书店老板吱吱唔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走向终点《1》翻开新的一页这个系列没有人写过,也没人好意思写,就从我这里做起吧。这个系列能写多久,不知道也说不清,忽悠着写吧。如果说“走向终点”不好听,可能多数人更喜欢“翻开新的一页”,其实“走向终点”与“翻开新的一页”是一回事。一个老事物结束了,极有可能在孕育着另一个新事物。我们自己和周边的事物都是这个样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幸亏地球上有个美国《31》重游 是精英才有机会出类拔萃。有人会问,我们人类是生活在一起的,为什么你非要提出拔萃,高人一等呢?我这里大致是指看问题看事物要与众不同,为的是茫茫人海中走出自己的生存空间。没有人一生会风平浪静,到了老年更应该小心。 我有个福建农民朋友,我也非常尊敬他,对他总的评价是高分。他一生辛苦,今年终于松了一口气,小儿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幸亏地球上有个美国《30》旧地我对儿子说,正是因为有了你,我才有机会旧地重游。我来美国快二十年了,离开纽黑文的日子不多,都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去。比如说,我是安大七八学生会主席,应该主动出面联系同学,十年前我带病去了趟美京华盛顿。再比如说,我有了绿卡,应该锦衣还乡拜高堂老母,四年前我带病回到北京。儿子工作后第一年坚决要求我去趟拉斯维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幸亏地球上有个美国《29》榜样我们生存需要榜样。中国经济发展最初的时候在我熟悉的浙江,村里的名人就是榜样。一个人买来一台上海不要的旧机器做纽扣然后向外批发,赚了钱,大家都跟着做,成了纽扣村。接着另外一个村的人借着推销纽扣发现做模具比批发纽扣更挣钱,大家开始做模具,成了模具村。纽扣村与模具村还往来互补。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不知现在怎么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