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雨,电.

夜深人静的时候,心情随音乐起伏.
博文

中国人演绎的外国作品。流畅而自然。无论是文字,摄影,音乐,还是人物的对白和神情都恰到好处。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几乎整部电影都是两个人在巴黎重遇后边走边聊,感觉好自然,一口气不间歇的看完,还意犹未尽.
熟悉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它是BeforeSunrise的续集.两个人仅仅是相处了一天,那种心底的契合却是久久不忘.即使相隔九年没有联系,再见也是毫无陌生之感.
以前不能体会箇中滋味,当缘分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一切都明白了.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九六年的春天,我继续住在八十七号楼,一个人专心准备托福考试。
每天时间安排地有条不紊,白天做题,晚上上托班,间歇看看闲书,听听音乐,周末回研究生院洗澡,补上漏掉的新闻,参加一下集体活动等等。
连续有好几个月,我每天吃一模一样的东西:面包,可乐,和一大块叉烧肉,几个月都没有吃腻。住的地方下楼过马路就是一家小超市,我每次都买这些回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挺有趣的电影。同样的人,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颇有生活在别处之感。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11-13 16:37:23)
上初中的时候,我养成了一个浪费纸张的坏习惯。当时我书包里总是有一个演算本,就是那种用大白纸裁剪成A5大小,再用订书机订两三下而成。没事的时候,我经常在上面乱写,写听到的或看到的支言片语,也写随机游想想到的花花点点。然后把写过的地方用圈圈画起来,再在外面的空档处接着写,直到一张纸被写满,再用下一页接着写。
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很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11-12 18:53:33)
实习没多久,为了我上下班方便,我被安排住到位于中关村的职工宿舍里。住的地方附近不远有一个叫做海淀图书城的地方,成了我每个周末必去之处。
所谓图书城,是很多家小书店和小音像店组成,一共大概二三十家吧。当时我每个周末到那里一呆就是大半天,一家一家地逛过来,看看买买,每次都买回两三盒磁带和四五本书回来。回到宿舍之后第一件事必是将刚买来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电影的海报做的烂极了,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靠裸露来吸引人的三流电影.其实不然.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深刻的电影,反映了在英国的底层移民的令人辛酸的无助.看了之后很难过.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年前看的电影。Bjork主演的音乐剧,看了之后听悲伤的。我就不做剧情介绍了,没看过的朋友自己google一下吧。毕竟干枯的文字没办法表达电影的内涵。
第一次听到Bjork的名字还是十多年前我还在北京的时候。当时我买了她的第一张专辑“debut”的磁带。听了之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今年夏天她在上海开演唱会的时候高呼西藏独立的口号,令人错愕。不过一码是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8-11-05 18:35:08)
大二上半学期,为了选修另一个校区的课,我花了五十五块大洋,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它陪伴了我三年,竟然没有被偷,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其实不是因为我格外小心,而是因为它的撑脚不大好使,撑不住,在车棚里经常歪在别的车上,让我很不好意思,所以后来我索性不停车棚,而是随便地在附近的树上一靠。因为孤零零地缘故,小偷们没有掩护不好下手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四年前的夏天,大四下半学期,五年的大学生涯即将只剩下最后一年。那是最后一个需要上课的学期,课很少,在加上许多同学准备出国,所以到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松懒的气氛。
那年的夏天合肥出奇得热,所以平时大家都躲到系里的机房里避暑,因为那里是唯一有空调的地方。系里将一个小机房专门分配给我们老生用,七八台机器,十几个人,经常聚在那一个小房间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