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若尘人生

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
个人资料
博文
(2010-03-03 10:32:10)
我虽然常常讲“改变环境能使人进步”,可这个适应新环境和取得进步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无论从心理上如何准备,从中国初来美国时的巨大的改变仍然让我手足无措,可较之于大多数人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身边有一些新朋旧友,他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度过了开始那些起步唯艰的日子,也让我享受着目前拥有的生活。
我的第一个旧朋友是小邓,在国内时我们两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2010-02-25 14:42:10)
我已经谈到过“海归”不易,但我不认为“归海”就是一种错。中美的葡萄各有酸甜,就看你更看重那一种并且能得到那一种。
海归可以多陪陪生养我们的父母以尽孝心,比打电话寄钱要来的实在;海归可以让很多人口称教授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比在这儿做个连正常工作都算不上的博士后强;海归可以容易过上“小米饭,王八烫,孩子一个老婆一帮”找小三的生活,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8)
(2010-02-21 21:31:26)
我说海归不易不是指回不去,而是在有一定限定条件的不容易:第一个限定是这种海归是自私有目的,是综合出国前的期望,出国后的付出和积累,回国后得到的酬报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那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第二个限定是归国后主要是想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不排除同时还享受当教授的尊荣。我是做生物科研的,怀着做科研的梦想出了国(参见《走近美国之出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7)
(2010-02-20 08:07:18)
转眼间已经走过半生,在我这个乡下人进城的旅途之中得到了太多人的关心与帮助,让我欠情太多,我经常感觉被压抑的不吐难以为快。为了释放这种压抑已久的情感,我开张了博客并先后写下了亲情系列文章及乡情系列文章。在接下来的走近美国这个系列里,我要写下我从中国的城市走进美国后跌跌撞撞的生活历程及对美国这个异国他乡越来越深入的感触和理解。作为开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从读大学开始,我们曾经把周末的懒觉睡得天昏地暗,睡得日月无光,睡得早晨从中午或者下午开始。自从有了小孩子,想睡个懒觉是真难呀,孩子小的时候一会儿哭,一会儿吃的,由不得你呀。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们都大些(老大八岁,老小三岁),可以自己要吃要喝,自己能跑能玩了,心想现在可以享受个懒觉了吧,不可能!还不如小的时候呢。平常日是晚上九点睡早上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我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长于七十年代的山村,在那儿留下了我诸多的回忆,我努力的用欢快的笔触写下儿时的欢乐(《玩乐篇》),求学的艰辛(《教育篇》),进城的苦涩(《进城篇》),可当我写到对村民生活的沉重记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象前面一样的轻松欢快了。
我们村的名字叫阿涧,阿字里有山,涧字里有水,可是山太大太多,三面环绕,水太少太小,经常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儿时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参见《玩乐篇》),虽然学习条件的落后(参见《教育篇》),我还是幸运的读了高中,考了大学,实现了农村人进城的愿望。这个进城的过程和刘姥姥进大观园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舟车劳顿,大开眼界,外加丢人现眼。我读的高中是离家二十里路外的一个镇上,对我这个庄户孩子来说应该是进城的第一步,因为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2)
在农村尤其是山村,虽然教育资源比较落后(见我的博文《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但娱乐资源却是种类繁多,我们儿时得到的快乐并没有点滴的落后。从空间上来讲,整个村子甚至邻村连带四周的山野就是一个大的游乐场。这个游乐场是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的,游乐场里的环境和内容也随季节的变换而变换。春天来了,大地复苏,空气里都弥漫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5)
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 (10-01-2612:23) 我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边缘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那儿基本是靠天吃饭,地里刨食。只要是能走出大山的怀抱,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基本上就是村里的传奇人物。除了当兵复员或者当工人农转非外,还有一条实现这个梦想的路就是读书考大学。我在求学这条路上一不小心走了整整二十年,从小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0-01-19 21:18:10)
隔代亲就是指祖辈对孙辈要比对自己的儿女有更多的耐心,宽容和疼爱。我的孩子是有妈妈帮着带大的,我就我的观察与思考写下我对隔代亲的感触和理解:
说起妈妈对我儿子的疼爱,用那些“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等词来描述基本算是恰到好处。一顿饭可以喂一两个小时,一天三顿饭下来六个小时过去了,去除睡觉时间,连起来看基本上就是一天一顿饭。吃饭没有固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