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9-12-12 09:48:49)

(摘自《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作者王安忆。)李章是我丈夫,他喜欢拍照。最早的时候我们没有照相机,要拍照须向人借,借来的照相机往往不顺手,等顺手了,胶卷也拍到头了,那时候,胶卷也是很宝贵的。后来我们有了一个傻瓜照相机,我很喜欢,因为成功率极高,只要阳光普照的大好天气,穿一件鲜艳的衣裙很标准地一笑,就很过得去。可他不喜欢,觉得这样的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回忆文学讲习所©王安忆/文王安忆
  我们那时候,鲁迅文学院是叫“文学讲习所”,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设在朝阳区委党校里面。党校周围空落得很,出了院门,走一段,才可抵到一个勉强可称为“街”的地方。那里有一个烟杂食品店,小是不小,可里面也是空落落的。因是早春乍暖还寒的天气,商店门口挂着一幅厚重的棉帘子,粗蓝布,绗着线,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因为她的丈夫是史铁生。这篇文章虽然叫《我的挚友》,但实际上我是为铁生写的“她”,为了告诉他她的近况。今年我要以这篇文章来纪念铁生,以让他安心的方式来纪念他。 我的挚友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 李健鸣 九年之痛 对她来说,记忆铁生犹如自己的呼吸,暂时还无法停止,也无法同其他的生命共享,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比2019年只剩20天更让人感慨时光飞逝的,恐怕是:距离中国大陆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已经过去整整38年了。 没错,在1981年的12月11日,732名中国学生紧张地走进了考场,迎接一场可能会改变他们生命轨迹的考试——托福。 当年的托福考场。 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百万中国人为了考好托福拼尽全力,也通过托福走出了国门。 以一种很神奇的方式,托福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学生时代的王安忆 当我从虚荣里脱身,来到她的生活里,一同回忆我们小时候活着与死去的同学,亲爱或并不亲爱的老师,互相道出那时候可笑可叹的故事,在我们离开的日子里各自的遭际与命运,我觉得真实的自己渐渐回来了,我身心一致,轻松而自然。她的生活使我能够注意到,在我的生活里,哪一些是真实的,哪一些是有意义的,而哪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人生》(侯国民插图)路遥:黄土的儿子王安忆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我手里捏着一捆路遥给我的“路条”,然后乘上风尘仆仆的班车,就这么上路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沙粒集》张新颖著译林出版社本文转自六根公号作者授权分享《沙粒集》小序这本小书里的文章,是二〇一七年到二〇一九年写的,取名《沙粒集》,是说它们微不足道。不起眼的沙子,每一粒却自有硬度,自有形状、颜色,它们的构成携带着各自的经历。我从小喜欢沙粒,如今借文字用到书名上来,仿佛触着了坚实之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对于杰出的摄影家而言,摄影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观察风光、社会和特定模特的渠道,更是他们自我思想的客观再现。几乎每一位摄影师都会为自己拍摄自拍照,就如同画家的自画像一般,是对自己技艺的反映与艺术风格的体现。尤其是女性摄影师,常常把镜头对准她们自己,并且扮演各种角色,以表达自我对生命的认同。在陶醉和认同的过程中,摄影师们又逐渐深入下去,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自画像对艺术家来说,是生命的救赎,也是痛苦的出口,是艺术家无心透露的心灵独白。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家都留传下自己的自画像,今天就一起来看看。1梵高梵高在艺术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通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作者档案 刘海鸥,笔名凌之,女,1988年赴澳大利亚马克立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后因病辍学。1990年代初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半壁家园》《海鸥南飞》《刘海鸥作品集》三集、《夕出阳关》、姐妹合集《我们的田野》;曾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多家主要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另外多部作品收入国内外小说及散文选集。《她不属于这个世界》获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76]
[277]
[278]
[279]
[28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