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20-09-03 14:12:06)

拜伦,我的讲义写了十六页,曹雪芹先生可能有意见了。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得年三十六岁,标准天才型人物的死亡。生于伦敦。父亲是家事不管的花花公子。母亲脾气坏。拜伦从小不相让,吵。拜伦是个穷的贵族。妈妈骂他“拐子",他说:说这话的还是个人吗?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上大学后是个捣蛋鬼,受罚。向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0-09-03 09:14:25)
阅读 ()评论 (0)
(2020-09-02 14:04:27)

童年读书 文|莫言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郭风惠先生郭风惠先生早年作品《毛主席诗词》郭风惠先生弟子,篆刻、书法大家刘铁宝先生(铁翁)由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监事长王敬发起并邀请书法篆刻家刘铁宝先生为其弟子和老舍研究会部分会员日前在怀柔举办文化艺术纪念讲座。本次活动缘起2020年7月王敬先生参加拍卖会竞得一幅郭风惠先生的书法作品,郭先生的入室弟子刘铁宝先生观摩后深为感慨并以此幅郭老重要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阅读 ()评论 (0)
(2020-08-29 15:38:14)

孙姨和梅娘 史铁生/文 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年轻时的梅娘 最早听说她,是在一九七二年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唯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0)

作者:叉少六七十年代,国家处在动乱中,大批知识青年从城里去了乡村。在下乡的知青那里,一本书要传阅几十个人。为了多看几眼书,不少人会挑灯夜战,把整本书抄下来。城里一样是“书荒”。70年代末,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王安忆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文学青年似的。经典的文学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基本是全部读了个遍。”1980&mda[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原题从胡同北平到大院北京作者:萧婷原载《文史精华》2014年10期摘要:当那些“大院”没有进驻北京时,北京人的居住形式是分散的。他们散居在胡同里,形成老北京的市井文化。然而大院的出现,使北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形态和独特文化……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院孩子跟市民子弟在大北窑打群架,最后被小混蛋(王朔扮演)摆平1949年,北平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居住在美国的俄裔女画家塔姬雅娜·马科伏耶娃(TatyanaMarkovtsev),年轻时的学业是工程,出于职业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兴趣,对线条情有独钟。成为专业画家之后她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她说:“我在内心深处属于极简主义,力图用寥寥数笔表达丰富复杂的人类情绪。我希望观众能真切感受到我的线条,并从中看到自己。”的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221]
[222]
[223]
[224]
[2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