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博文
德国早期浪漫派作曲家韦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的作品体裁广泛,包括交响曲,协奏曲,独奏曲,以及合唱,弥撒,歌剧等。他一生共创作了十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魔弹射手》(又译《自由射手》)。 《魔弹射手》属于从法国的“喜歌剧”(opérascomiques)演变而来的“浪漫歌剧”(RomantischeOper)体裁,是一种带有对白的德语歌剧。其剧本改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标题音乐(ProgramMusic)指带有文学性标题,表现一定人文含意的器乐曲,是相对于非标题音乐(Non-ProgramMusic)而言的。十九世纪以前,大部分专业创作的器乐曲是非标题音乐,即只有表明调性,编号和体裁的曲名,如“C大调第一交响曲”,没有文学性标题。大约从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在欧洲乐坛兴起。浪漫派作曲家注重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关联,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简谈德语歌剧 十六世纪末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以后,十七世纪上半叶,奥地利-普鲁士出现了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同时,还有一种更通俗的歌唱剧(Singspiel),是歌唱加道白。然而真正有影响的德语歌剧的出现,还要数十八世纪下半叶莫扎特的创作。在莫扎特的二十二部歌剧中,有八部是德语的,其中的《后宫诱逃》(DieEntführungausdemSerail,1782)和《魔笛》(DieZauberflöte[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面我们欣赏了比才的《卡门》,是一部深受喜爱的杰作。比才一生写了十多部歌剧,其中除了《卡门》名气最大,第二大概要数他早期创作的《采珠人》了。如果说《卡门》是当时的“现代戏”,那么《采珠人》则是一部古装戏。故事发生在古代的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表现以采珍珠为生的两个男人和一位年轻的女祭祀之间的友谊,爱情,以及嫉妒,报恩等感情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众所周知,肖邦享有“钢琴诗人”的美称。的确,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的,而且浪漫,抒情,富有诗意。据有人研究,如果把音乐作品分为“阳性”和“阴性”,那么肖邦的多数作品属于“阴性”。还有人认为,肖邦虽然生理上是男性,但在音乐艺术上却是女性。对于这类所谓“音乐与性别”的研究,我一向是有所保留的。我认为,即使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美人计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中国的可追溯到春秋吴越争霸时夫差与西施的故事。西方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圣经·旧约》中记载的希伯来英雄参孙与腓力斯少女达丽拉的故事。当然中计者是形形色色的,吴王夫差是个暴君,而参孙只是英雄犯错误。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的剧本就是根据圣经上的这个故事改编的。法国作曲家圣-桑是一位多产而全面的作曲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提起李斯特,人们会想到他“钢琴之王”的美称。的确,李斯特把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并有众多杰出的钢琴作品。另一方面,李斯特在乐队作品领域也有独特的贡献,即他首创了交响诗(SymphonicPoem)这种体裁。 交响诗,故名思义,就是用交响乐队表现诗意的体裁,属标题音乐,通常为单乐章。与无标题音乐不同,交响诗总是表现一定文学性内容。李斯特共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提起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人们可能自然会想到他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曲《沉思》(又译作《沉思曲》,《冥想曲》)。实际上,《沉思》原是马斯奈的歌剧《苔依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的间奏曲,因其旋律优美动听,常被拿出来单独演奏。 前面我们已经欣赏过马斯奈的两部歌剧《曼侬》和《维特》,剧情都是悲剧,这部《苔依丝》也是。和《曼侬》相似,《苔依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梦想自己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时间是1829年8月初的一天,地点是苏格兰西面赫布里底群岛上的芬格尔岩洞。在那里,我看到了两位风度翩翩的年轻游客,他们就是作曲家门德尔松和他的朋友诗人克林格曼。那一年,门德尔松二十岁。 芬格尔岩洞以一位传说中的英雄命名,坐落在无人居住的斯塔法小岛上。“斯塔法”据说是荷兰语“石柱”的意思,因为在岛上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如果说熟悉歌剧《维特》的人不太多,那知道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1774)的人一定不少。自从1922年其最早的中译本出版,即风靡全国,至二十一世纪初,竟有几十种中译本出版,可见其名声之大,传播之广。主人公维特是当时德国青年知识分子藐视等级和一些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典型,据说维特有歌德早期生活的影子。这部小说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