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迁堂笔记

颜氏家训有教诲“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以此纪念我的禀烛夜行
博文
继杜甫与李白的友谊之后,简单提一下世人对这两位杰出诗人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接受李杜的说法,似乎是一来李白为长二来诗仙排名还是在诗圣之上。史上也有几位名人认为杜过于李,比如元稹、白居易、苏辙、王安石。其中白居易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本人才高八斗,作品平易近人,有老妪能解的称号一一这一点重要吗?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很重要,在我不愿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关于杜甫与李白的友谊,有人评论过"只见杜甫忆李白,不见李白写过杜甫"。其实结合李杜的生平,这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俩人第一次相遇,是公元744年,当时杜甫是32岁的青年人,他在在二十四岁考进士落第之后四下游历,在洛阳碰到李白,当时李白刚刚被排挤出长安。显然李白早已名满天下,重量级作品《蜀道难》《行路难》已经问世。而当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参考杜甫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一生大致四个阶段,创作也很有不同。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三十四岁(公元712-745),老杜有过愉快的童年,惬意的青年,虽然在二十四岁时考进士落选、他仍然有机会四处游历,朝气蓬勃的巜望岳》就在二十五岁游历泰山时写下。第二阶段是他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公元746-755),算是中年期困守长安。老杜于公元746年三十五岁时再次考进士、因李林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进入悠长的秋冬之前,我想看看老杜有过怎样的夏天…巜夏日李公见访》呈现出清爽温柔的生活情态: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乌喧,叶密鸣蝉稠。苦遭此物聒,熟谓吾庐幽?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预恐樽中尽,更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5-28 16:58:10)
对杜甫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由课本上念到的"八月天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消说,老杜在少年人的眼里即令是可敬的,也不是可亲的。中年之后再读杜甫,忽然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觉得老杜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同时意识到自己坐井观天,读书少见识浅。老杜的诗作最好的应该是他困守长安及安史之乱中的写实篇,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