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这些年常会想起李纯愚老师,他离世至今将近60年了。 1950年代,李纯愚是当年西北师范学院(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北大研究生毕业。在50年代末,反右后的拔白旗运动中,被拔白旗,发配到甘肃极贫穷的农村劳动。听说后来因体力和精神都不堪重负,看不到人生前途,服毒自杀了。 查西北师院李纯愚,居然没有查到任何信息,非常失望和遗憾,毕竟他在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照片时间是民国二十四年,亦即1935年。可惜照片已经太模糊,人物面部看不清楚,不易辨认。感觉中间五位像是教师,其余7人应该是学生,不知道对不对。 记得早年在家时也看到过同样一张照片,是能够看清楚的。后来听说,那张照片在文革期间被家人主动毁掉了。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张宏铨(1880——193?),字伯衡,湖南湘西乾城县(现吉首市)人。搜集到一些关于他的资料。 一。简介 来源:书籍《民国人物大辞典下》 https://www.suinian.com/book/2306/286942.html 张宏铨 【生卒】:1880— 【介绍】: 字伯衡,湖南乾城(今吉首)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生。清廪生。毕业于长沙师範馆。历任西路师範,乾城凤永师範等校教员。1905年,赴日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47年夏天,母亲和我,是全家五口人中最后一批离开北平的。来到南京后,父亲在离他工作的国立编译馆不远处找了一家旅馆给我们住,他下班后经常过来。我弟随姐姐和她婆婆比我们早一个月来到南京后,一直住在教育部的姐夫、姐姐那里。他们有时来看爸妈,也在饭馆请全家吃过饭。我们也到姐姐家去玩过,到教育部的浴室里洗过几回澡。 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续上篇) (4)伤感:告别的时候到了 姐姐和她婆婆,带上我弟,先行飞去南京。大约过了一个来月,母亲才接到通知,某日,母亲和我也要走了,是我上完四年级的那个暑假。 就要离开北平了,妈妈大概很感慨。 1935年,父亲大学毕业,在大学当了助教以后,母亲就扶老携幼,带着她的从未出过远门的公公和7岁的女儿,从不通公路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一九四六和一九四七年,我们一家五口,分三批离开住了十几年的北平的家,去了南京。 (1)缘起:父亲先去南京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我们家和当年北平许多人家一样,在沦陷的北平,苦苦熬了八年之后,终于盼到抗战胜利,北平光复。那年我9岁,弟弟7岁,姐姐17岁,母亲和父亲是三十七、八岁。 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年九月,我们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来到兰州好几年,天天看到的是黄土山,喝的是黄河水,住的是黄土墙黄泥顶的房子,走的是厚厚黄土面的路。不由得经常想念出生和住了十几年的明清古都、又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城,还有那些童年小伙伴;也经常想起11岁以后曾经住了4年的湘西老家,美丽清澈的酉水河,葱茏叠翠的山林,洁净平整的石板路,县城大方井里清凉甜美的井水,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也说粮票。 1960年前后三年,国家最困难时期,有些省份的农村饿死不少人,但是城镇居民,大、中学生,粮食定量还是有保证的。即便如此,由于肉蛋、副食、油水等都匮乏,还是有不少人感到饥肠辘辘,多数人家粮食紧张,甚至还有一家人为此发生纠纷的。 我已老大不小,但因自幼入学就晚,之后的种种耽误,当年还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0)
上世纪50年代,西北师院附中作为西北师范学院学生的实习学校,与师院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度还由西北师范学院直接领导和管理。 我上高中那几年,师院附中的校长由师院教育系的吕方教授担任,教务主任由师院外语系的李森老师担任。 附中的任课教师,不少是分配来的西北师院的优秀毕业生;附中教师短缺的时候,请师院教师来代课;不少附中的老师后来也有机会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一篇写了我在校读书时的西北师院附中教导主任李森老师,又当老师,又当父母。1956年夏天,我们年级79人高中毕业,全部考上大专院校,李森老师也升任附中的副校长。 1957年,附中副校长李森老师被错划右派。之后某年,仍回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工作。后来很多年间,家里人常见他,在中学教英语的弟弟还时不时地向李老师讨教。我假期回师院探亲遇到他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