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京剧这碗饭》(专题之二)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12-04-26 10:21:32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系列,专题之二

-----几次擦肩而过。。。这个知名艺术团2012年是首次来蒙特利尔访问演出的。




断断续续地,在整理与于魁智在蒙特利尔见面并看他演出的那一段。

面对放置眼前的那些实拍照片,签名和戏码单子,我特别想了解他的学戏过程和家庭生活内容,最好是具体事例,越细节越好越八卦越有趣~~~~。







·~陪于魁智先生购物~·
(手机拍摄)



非常高兴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段,主持(两代人)和嘉宾的个人气质,主持方式,访谈内容都是我所喜欢的!!(北京电视台曾经的这档节目真的不错!)


但是这段史料好像无法直接放进博客。

下面只是一个链接------是非常值得一字一句一个图像仔细地听和看的珍贵资料。



越多了解越受到触动 ,对父母如此困难情况下支持自己的知恩感恩和珍惜,对京剧艺术的刻苦磨砺坚持求精,“艺德双馨”这四个字,如果不想流于俗套,随便给予眼下荧屏或舞台任何一个艺术家或演员的话,只有面前这一位,于魁智先生,他绝对是称得上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听到于魁智先生视频里描绘的那一幕-------80年代中期出国留学、下海经商大潮推波助澜下的大形势,宿舍里一边是钻研京剧唱功聆听录音机《击鼓骂曹》的于魁智,一边是打算出国留学录音机里只放英文的人,舍友之间那种中英对垒反差非常大,我不禁很想知道那些人(分配到中国京剧院的毕业生们)的现状了-----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吧~~~



 



摄于演出完之后的庆功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ZEd2rsjJhc/?fr=rec1


点开看全屏(右下角的『』符号)


下面试试看能不能直播(链接有了,但可能网速慢被屏蔽等。。)




于魁智196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工人家庭,在小学时已是合唱队的领唱,加上嗓音天赋条件及身体素质优秀,十几岁便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自始六年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养,在唱念做打各方面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年仅十三岁即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连演百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为在京剧艺术上进一步深造。他在十六岁时毅然放弃沈阳京剧院的职称、工资,站立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投考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当时,他举目无亲,盘缠有限,夜宿车站,但没有被困难吓倒,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当年表演系全国仅招收两名老生学员之一。

 

入学后,有幸得到了叶蓬、李世林、王世续、孔雁、何金海、刘福生等教授的亲传,潜心学习多出文武老生传统戏,1992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被中国京剧院一团选入。在中国京剧院得到袁世海、李世济、孙岳、冯志孝、刘长瑜、杨春霞等名家提携合作,更得到李鸣盛、茹元俊、曹韵清、祝元昆等名师传授,表演杨(宝森)派、李(少春)派名剧——《奇冤报》、《响马传》、《野猪林》等,获益匪浅。

通过多年不断学习及舞台实践,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

于魁智现为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京剧院副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荣获文化部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近年来,于魁智除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足迹还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


于魁智:“说起父母,我非常激动,也引以为自豪,我父母也会以我自豪。

因为小的时候家境非常穷,我母亲骑的自行车都是公家的,我母亲从小是教音乐的,我父亲是钳工,他们一个挣三十多块钱,一个挣四十多块钱,要养我和我妹妹。我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时候,一个学期五十块钱。七十斤挂面,一桶鸡蛋,一塑料桶鸡蛋,我都是靠节省的饭票去换的。

我的同班同学里一定有过这种经历,那个时候北京刚开始有一包一包的方便面,沈阳人见都没见过,我就给我妹妹带回去了,还有两袋麦乳精,一块七毛五一袋,我还要买五块钱一斤的茉莉花茶,给我姥爷,我姥爷是老北京人,喝花茶。你说我这一个学期花钱了吗?

我看同宿舍下铺的人,吃两毛五一斤梨的时候,真的是舔嘴唇,流口水。夏天的时候为了保护嗓子,三年没吃冰棍,那个时候,我当班长了,我就住下铺了。上铺这个同学条件好,夏天的时候我们连电扇都没有,都在蚊帐里头,夏天睡午觉,红果冰棍三分钱一根,人家一买就是一盒,这一中午就从上铺往下扔红果冰棍这个棍儿。

热得不得了啊,那时候能到四十度,你想那个时候北京的夏天,又没有电扇,又没有空调,尤其集体宿舍,八个人一屋,那屋里头可想而知,蒸笼一样。但是看他们吃冰棍,我只能忍着。

当我能养家了,我把我父母接到北京,接到我身边,享受一点天伦之乐,给他们提供一点好的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