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2020年代 -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文章来源: 梦影竹轩2024-02-24 04:04:03

匪夷所思的2020年代

 

最近,和几位故知老友聊天。年近半百,也都曾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在各个行业都是拔尖儿的角色。大家提及股市,自己的企业,职业,都唏嘘不已。不得不面对当下的诸多困难,这两年收入锐减,有的失业,有的经营企业,朝不保夕尽力维持,有的虽然还有收入,却也心里压力重重。朋友们家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很多人对未来更是一片迷茫。我成长的1980年代虽然穷,但那时人们有念想,可以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积极乐观的面容。当下,众多朋友们经历着被失业,失去收入和家庭财富在房产和股市缩水的窘境,对未来更是迷茫。

虽然每个家庭都是在时代大潮中随波逐流,但也并非束手无策。岁月不静好,中年人也不能“躺平”。孩子尚未成人,长辈需要赡养,政府养老金捉襟见肘,养老储备也需要准备。抱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心态,和朋友们分享我的观察,思考,希望有所借鉴,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家庭和个人作出最好的安排。

读研究生时,我对宏观经济这门课很不重视。当时对于汇率,宏观经济政策这些话题不感兴趣,对我来说晦涩难懂。微观经济,企业管理倒是得心应手,乐此不疲。工作以后在商业咨询领域,特别时赶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个人才认识到宏观经济的重要性,用”覆巢之下,岂有安卵”来形容,准确至极。 那时起,我才在技术层面认真学习,力图弄清楚自己生活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每天都有意识阅读,收集宏观数据和信息,研究比较,分析各类观点,逐渐理清是是非非。我不愿意,也没时间去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我的确看到很多著名人物在媒体上胡说八道。客观地说,我在中国过去10多年所走的每一步都自认为冷静客观,从未抱有虚幻的自信。从2018年起,政治环境急转直下。公司业务和个人职业生涯都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冷静分析未来走向后,我2020年果断卖出大陆主要资产。我有个信念:如果我被逼的走投无路,是自己太无能。我最怕的是我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只是微尘,是小草,是蚍蜉,只是要努力活下去。

前几个月看到政府禁止唱空中国经济的政策,还有人因此被封掉微博,甚至丢掉工作。真是贻笑大方,竖子行径。但与此类似甚至更恶劣的事,我见多了。

接下来,进入正题,我们从当下最大的问题说起。

货币超发,为何缺钱?

2023年底,中国M2(广义货币)总量达到266.5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而同期GDP为124.4万亿元,M2/GDP比率高达2.14。相比之下,美国、欧洲、日本和英国的M2/GDP比率均在1以下。

这意味着中国印制了远远超过经济总量所需的货币,M2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然而,与货币超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开支和居民家庭却普遍反映缺钱。那么钱去哪了?

认识过去30年宏观经济背景,是理解问题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1加入WTO后,欧美港澳台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兴办实业,带来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促进了中国经济腾飞。外贸繁荣,国内汽车,消费品,教育等行业等兴起。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外企,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市场繁荣,经济增长促成居民存款增加的根本原因。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政府作为唯一的土地拥有者,利用市场经济的兴起,开启和推动住房市场,以实现资源变现,收割社会财富。房地产既是家庭大宗消费,又是带有金融属性的大型投资。同时,我们需要理清影响中国普通家庭的两个方面:

  • 房地产是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要资产。中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居民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因此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房市泡沫破裂时,这些金融资产价格会大幅缩水,甚至有价无市。

  • 普通居民家庭面临庞大的养老医疗和教育支出,必须要有相应的储蓄应对人生困难。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居民对养老的保障需求较大,因此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也正是他们的储蓄行为,使他们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最终债权人。

根据中国外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外国对华净投资锐减。前三个季度只有区区150亿美金。2023年比2022年下降90% 左右。FDI 对华投资,曾经驱动中国经济成长,然而,其离去也一样迅速,前所未见。中国政府在过去5年里,对市场管控不断升级。强力介入能在一夜之间摧毁一家大公司,甚至一整个行业。

一言以蔽之,政府掌控一切,生杀予夺,都在某人一念之间。这段非常基础,“东西南北中,党管一切”,4-5年前就是统治阶层的口号了。现在的管控形势,应该是越来越严密。如果朋友们还没有这个认识,恐怕就会有更大的痛苦。”People can only solve a problem only if they realize there is a problem.” 逻辑简单,但无数人不懂。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仔细看一下家庭最大的资产,房产和金融证券。

房地产市场的本质

没必要做任何铺垫,我们直接看本质。

  • 中国各级政府是土地所有者,通过出售土地使用权获取巨额收益。尝到甜头的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通过向社会融资的形势,空手套白狼,把借来的钱再投资到基础设施,所辖土地因此不断升值,获得比融资金额更大收益。30多年如此循环,从未失手。

  • 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的白手套,他们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获得贷款,再将贷款支付给政府以换取70,或者50年的土地使用权。在此过程中,开发商快进快出,通过交易赚取利润。这也是恒大经营模式的秘诀。但只要有交易,开发商就完成即时收益。每个开发商都必然有巨额债务,这是这个政策和手套模式决定的。

  • 购房者眼见着房价不断上涨,有的选择炒房,获得巨额账面收益;更多的居民则倾其所有购买房产,背负沉重的房贷。如果房价下跌到一定比例,如50%,房产市场价低于其贷款规模,断供成为合理选项。那么房产被法拍,他们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最大输家。

房地产市场客观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质量。但普通家庭代价巨大,房产市场受益者不需我写出来,大家都能明白。

房产市场的最终债权人是谁?

房地产市场只有资金流动才能产生利润和收益,无论何种融资方式,最终都得有债权人出借资金。而中国本地居民群体是政府和开发商债务的最大债权人。他们通过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以及地方债券,成为最终的实际债权人。一个合理的估计是,机构投资者自有资金在政府债券购买总量中占比低于10%。

银行是一个名义上的中间债权人。银行的风险在于当购房者断供时,银行收回抵押房产,法拍有最低限价,房产也难以变现。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现金流和资产流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经营困难。地方小银行会倒闭,而大型银行作为中央政府的钱袋子,总是有办法瞒天过海,转嫁债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大规模印钞,稀释民间财富,添上银行坏账。无论御用经济学家讲的如何天花乱坠,这个是其执政的本质。

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最终承受者是贷款购房的居民,以及房地产市场最终债权人。政府在这个市场中没有损失,因为土地还是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早已落袋为安。开发商是中间商,每次交易完成,差价利润也已经完成转移。债务人,和最终债权人,都是这13亿普通百姓家庭。

股市是什么?

电视剧“繁华”热播。我看了4-5集就看不下去了。但里面描述的早期A股众生相是相当生动的。后来几十年发展,A股一直是一个信息不透明的投机市场。说白了就是赌博,我在2016年也是认赌服输,割肉离场。股市30年,杨百万,华夏基金王亚伟,还有一个把世界名牌衣服穿成医生装的江浙精英,都是股市炒作,老鼠仓高手。即便如此,当前中国股市也比任何时候更加扭曲。简单来说,中国股市正面临四大主要风险:投资者信心的普遍丧失,基于政府限制卖空措施未能有效果;股市无法履行其融资、资源配置及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市场自由度受损,由于过度的政府干预而导致市场扭曲;以及个人投资者面临财富蒸发的严峻威胁,股市关闭的风险日益增加。

股市的情况,我多写一个字都是浪费。离场,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已经印制的巨量钞票并没有消失,短期内只会越来越多

企业纷纷倒闭,外贸市场萎缩,房地产行业低迷不振,大量人口面临失业的压力。特别是在过去几年,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却迎来的是就业市场的冷门。高端消费如出国旅游在2023年几乎荡然无存,连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饮业也难逃倒闭的命运,实体商业陷入全面衰退。国内商业环境愈发严峻,政府公布的2023年GDP增长率为5.2%,但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

印制的钞票越来越多,政府公布的宏观经济数字越来越好。然而,老百姓的家庭收入,就业,生意却每况愈下,粗略估计2023年,中国10亿以上人群的经济状况在越来越差。印出来的钞票无论停留在那个环节,但必然只在少数人手里,也就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投资,或者交易。这个群体规模我估计最大数百万而已。这个群体的消费就是再高,也产生不了对数亿人经济体的显著影响。何况,他们对宏观经济了解透彻,也不会轻易投资任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实体项目。

做正确的选择很重要

写到这里,必然有人认同并做出了相应的财富和资产安排,恭喜! 如果还有人不理解,希望你能参考,我希望每个人都被公平对待,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