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中的里程碑(四)希波克拉底
文章来源: 歲月沈香2021-06-28 06:28:40

 

學過醫的人都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是每個醫科學生入學第一堂課都要學習的,或者在畢業之際都要朗誦的一段誓詞。

 

該誓詞的核心內容向世人公示了四條戒律:對知識傳授者心存感激; 為服務對象謀利益,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 絕不利用職業便利做缺德乃至違法的事情; 嚴格保守秘密,即尊重個人隱私、謹護商業秘密。

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也被世人尊稱為現代西方「醫學之父」,他主張在治療上注意人的個性特徵、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對患病的影響,尤其注意對症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發生。他對骨骼、關節、肌肉等都有研究,他的醫學觀點對於以後西方醫學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他所提出的「體液學說」(Humoral Theory )非常有名。

 

大約500年後,古羅馬醫師蓋倫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氣質學說」(Galen’s Theory of Temperament ),這是心理學史上最早關於四種氣質類型的行為描述。

 

「體液學說」和「氣質學說」對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產生有著極大的影響。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出生於小亞細亞科斯島的一個醫生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是醫生。在古希臘,醫生的職業是父子相傳的,所以希波克拉底從小就跟隨父親學醫。數年後,獨立行醫已不成問題,父親治病的260多種藥方,他已經能運用自如。父母去世後,他一面遊歷,一面行醫,為了豐富醫學知識,在接觸的許多病人中,他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的獨到見解對希波克拉底深有啓發,為他提出四體液論提供哲學幫助。

 

比如,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50年)的「四根理論」對希波克拉底影響很大。「四根理論」認為人體由四根(火、水、土、氣)構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賴身體的特殊構造;身體上的四根配合比例不同而造成心理上的差異。

 

公元前430年,雅典發生了可怕的瘟疫,許多人突然發燒、嘔吐、腹瀉、抽筋、身上長滿膿瘡、皮膚嚴重潰爛,患病的人接二連三地死去,沒過幾日,雅典城中便隨處可見來不及掩埋的屍首。對這種索命的疾病,人們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紛紛求助神靈保佑。那時巫師們只會用念咒文、施魔法、祈禱等方式為人治病,結果病人還是死去。

 

就在瘟疫肆虐之際,此時在希臘北邊馬其頓王國擔任御醫的希波克拉底卻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調查疫情,一面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一種人沒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鐵匠。他由此設想,或許火可以防疫,於是他建議全城各處燃起火堆來消滅瘟疫。

 

希波克拉底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把醫學從宗教和迷信當中分離了出來。

 

什麼是體液學說?

 

體液學說是一種有關健康和人格的平衡與失衡的理論。它與其他平衡理論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中醫、印度吠陀醫學和烏納尼醫學的平衡理論。

 

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希波克拉底醫師受「四根理论」影響,首次發展提出了「體液學說」。他認為,人體是由血液(blood)、黏液(phlegm)、黃膽汁(yellow bile)和黑膽汁(black bile) 這四種體液所組成的系統,這四種體液的不同配合使人們有不同的體質。四種基本液體(血液、黏液、黃疸汁和黑膽汁)的平衡對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希波克拉底還認為,每一種體液也都是由寒、熱、濕、乾四種性能中的兩種性能混合而成。

 

這張圖片表明了「體液學說」中四種體液對應到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和四種人格特質。

 

什麼是氣質學說?

 

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不只是一種醫學理論,也是一種心理學理論。他還認為,某些人類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是由於體液不平衡引起的。

 

在《論人的本性》一書中,他認為不但身體狀況,就連人的「氣質」和「性格」也是由體液來決定的,正是由於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人有了四種不盡相同的氣質類型: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沈靜、動作遲緩的粘液質;性情跪弱、動作遲純的抑鬱質。

 

比如說《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組,就完美契合了希波克拉底歸納的四種人格特質:直爽暴躁的孫悟空是膽汁質,粗心熱情的豬八戒是多血質,敏感憂鬱的唐僧是抑鬱質,至於沉默冷靜的沙和尚,當然就是粘液質啦。

 

曾前蘇聯生物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從神經活動類型來說明人的氣質時,肯定了希波克拉底在這方面的歷史貢獻。

 

約500年後,羅馬醫生和哲學家蓋倫在他的論著《氣質》(公元160年)中納入並推廣了希波克拉底的人格理論。他從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出發,創立了氣質學說,他認為氣質是物質(或汁液)的不同性質的組合。他的關於人類氣質類型的理論是指人氣質的不同類型,氣質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定的動力特徵,是人格的先天基礎。當時,他說氣質共有13種,就是著名的蓋倫氣質學說(Galen’s theory of temperament)。

 

蓋倫(129年-200年)是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醫學大師和哲學家。他被認為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個醫學權威。他的見解和理論在他身後的一千多年裡是歐洲主流的醫學理論。

 

蓋倫

 

後來,在13種氣質基礎上,氣質學說繼續發展,成為經典的四種氣質:多血質、粘液只、膽汁質和抑鬱質。每種氣質包含了具體一些個性,從下面這張圖片中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這四種氣質元素,只是它們之間的比例不同,也就是輕重不同而表現出某種氣質特別明顯的個體個性。

 

這就是蓋倫的氣質學說(Galen’s theory of temperament),表明了理想的人格特質是這四種氣質混合平衡的結果。

 

18世紀關於四種氣質的描述,上:黏液質和膽汁質,下:多血質和抑鬱質

 

與現代心理學的關聯:

 

對於希波克拉底、蓋倫和那些遵循他們的人來說,體液學說和其他平衡理論都強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個性與更大的生命圈緊密相連,也屬於這個生命圈的一部分。這個生命圈包括了恆星和行星、政治領域、社區生活、飲食和氣候。

 

儘管「氣質」這個術語更加得到人們的追捧,但體液學說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人格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個體液學說,尤其是榮格廣泛使用的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現代生物醫學的出現一度否定了體液學說理論。但到了20世紀,由於對認知健康的心理因素的需求,人們再次認為體液學說對適度的醫療保健至關重要。

 

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分類法

 

這是十五世紀初由法國畫家林堡兄弟繪制的《解剖人》。他們用四個拉丁銘文,並根據四種膚色(熱、冷、濕、乾)、四種人格氣質(膽汁、多血、抑鬱、粘液)和四個基點來描述每個星座的性格。

 

(里程碑未完待續)

 

6/28 完成於紐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