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时,重雾掩峥嵘 【三国演义】评二
文章来源: by心言2005-10-07 11:36:36
群雄争霸时,重雾掩峥嵘 【三国演义】评二
    
    
    心言
    
    
    虽然历史上每个朝代末年的农民都导致朝廷的灭亡,但鲜少有哪次农民起义能够成功。一般来说, 对腐朽没落的皇室势力造成致命打击的同时,也诱发官吏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为那心苦心经营,伺机而动的野心人物带来机会。为什么农民起义总是以被剿杀而告终呢?仅仅是他们缺乏政治军事经验,文韬武略欠亏,还是私欲膨胀,从而放弃了横联纵合的机会,最终陷于朝廷围剿,各路义军相残的死咒吗?首先,这些义军都是在民不聊生的危难时刻起事的,他们的首要敌人是当时的各层既得利益者,包括官僚和地主阶级,这些人不可能容忍农民义军对其利益进行致命挑战,而且其实力和资源等往往要远远强于农民军;其共同利益更容易驱他们联手镇压农民起义。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维护天子专制,在这个思想基础之上,任何对朝廷的挑战都属于大逆不道。这样,农民起义既得不到正统思想文化上的承认,实力上也往往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长期掠夺和经营,往往在形成规模之前就被消灭除。既使几路义军达到相当规模,他们的思维模式仍然是固有的儒家正统的皇天后土,不过是“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而已。”结果往往过早称帝,各路首领均以真命天子自居,既失去民心的支持,也引发他们相互间的争斗。
    
    “黄巾起义”功亏一筹,打垮了弱不禁风的末代朝廷之后,带来的是各方势力的角斗残杀,置黎民百姓于水火。当然,自幼受接受儒家礼教的罗贯中,是不会从平民生活遭遇的角度来记叙那段历史的;倘使他有这个见识,其年代也不存在听信其说的市场,结果必然要视汉室宗亲为正统。可惜,刘备作为地方地主势力的代表,随朱俊征剿“黄巾”并未因功受禄,运气不佳还要一忍再忍,反不如张飞来得爽快,倒是先后投身到刘恢和刘虞氅下之后才挣得些许功名。而这时既使靠胆略起家的孙坚也已经位在起上,跟随皇甫嵩镇压“皇巾”的曹操则已经高屋建瓴,显示出其对当时吏制的熟谙,以及不凡的谋略了。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首先描述了刘备追剿“黄巾”的功绩,虽然这时对曹操和孙坚着笔不多,但从其出场的势态和受封的官位来看,作为至少应该不逊于刘备。接下来话题一转,描述了何进和“十常侍”的格斗。这里作者编辑故事的紧凑连贯,以及对全书布局的功力就已经显露出来。
    
    何进乃太后之兄,出身微寒,谋略匮乏。欲除“十常侍”却犹柔寡断,结果反被其害。这时同时出场的还有袁绍和曹操,每人只一句话,就已经让人看出日后两雄相争的高下。
    
    何进欲除“十常侍”被何太后劝阻,招文武官员商议,袁绍随何进外檄大臣之见道:“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读者一见便知,袁绍有勇无谋,日后难成大事!真可谓胸怀经纬,熟谙吏制,曹操这时只几句话,就展现出其超人的胆识:“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 又说,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 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 败也。”岂是神算?不过因为曹操通晓东汉官吏行事规则而已,而那时外面统领重兵的大臣们正心怀叵测,寻找进京作乱的良机!英杰与庸才的差别,正在于审时度势,当断则断。第三回曹操又补一句,乱天下者,必进也。”以刘备当时的经历,若在场不知是否有此见识。何进身边有谋士吗?主簿陈琳与曹操所见并无差异,将不苦于无谋,败于无智而已!统帅自己没有应有的判断能力,身边有没有智囊又有什么区别!
    
    
    果然,董卓求之不得,领兵二十万进发洛阳,引出乱臣贼子一段弑君乱伦的恶行。小说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叙述了董卓恶人得势,暴戾嗜杀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