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医学院的琐记
文章来源: 憨大头2021-06-01 21:45:04
我读医学院的琐记
 
年轻时,四十一年前,在医学院念医疗专业,也就是说,学完后可以去医院当医生,手拿听诊器,处方妙笔生花如天书,能为人治病。
 
印象中,在学医过程,大家只会【念经背经】,跟着老师念,开口都说一样的话,因为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物学特性是固定的不变的。另外政治课大家还要统一再念一样的【经】,感觉学医非常沉闷,甚至有点想吐。有时连续逃几节课,也没有觉得什么不适应。这就是医学的特殊性,死记硬背,五年下来,脑子全面生锈僵化,无法抽象思考。
 
为何我会觉得医学很另类奇葩?因为我是在工作之余,靠自学数理化考上大学,喜欢公式推导演算过程,入大学前,我的自学甚至还涉及高等数学入门教程。
 
我是属于智商平平的那一类,关键是,心能静下、屁股坐得住。我无论如何努力,只是能考入普通大学那类人。真的让我学理工,可能我会毕不了业,因为我的脑子反应慢,恐怕课堂吸收消化不良。原因是,首先课堂上我会打瞌睡,另外我已经习惯了磨洋工的自学方式。扪心自问,我算是幸运,选择了学医。虽然那年我进大学,高考物理考了90分。
 
民国时期、或解放后的文革前,在中国报考大学,按三类出题分开考试,理工、医农、还有文史类。一般数学物理強的,报读理工科大学,而医农类对数学物理要求低。因此,过去那年代,学农不是某伟人的爱好,而是,不得已接受的次选。若是学农哥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发明,千万别夸他天资聪颖智慧等等…,只能说运气好,并且抓住机会,持之以恒而己。
 
总之,像我这样不成材的只好读医学,强过去学农。还是在学校北院,有位77级的学霸,逊仪,如今是杰出校友,曾在晚自习时对我说,“你我都是被重点大学招生那档刷下来的,我们智力都一样,努力吧,将“牢底”坐穿”。大学招生入取时,那些学霸,念得好的都应该读理工科去了。那时候都觉得,没出息的才去念文科,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顺便说一句,某名声大大大的医生,50年代由广州北上念医,可以推断,他当年报考中山医落榜,那个年代,广州人只认中山医,招生门槛高。还有,他毕业后没有去临床当医生,只留在学校搞编辑,说明,他学业仍差火候哦?!人一旦成功,只挑好处说,往高处赞。
 
学医当然比学农强,至少与人打交道,人是属社会群体的,医生好歹有人脉,办事效率高,有社会关系网,所以自古有,宁做良医不当良相。我中学同学的父母,1953年由江苏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在医学院做基础教学工作。他们对我说,“没当医生,一点社会人脉关系网也没有,我们同届、或上下二届的,在大医院行医的,儿女还能被推荐去念工农兵大学”。然后他们俩手一伸,显得很无奈!
 
记得,某省年轻人同乡聚会,学农哥追求学医妹,妹怼,站在农学院校园外,就感觉粪香扑鼻,哥则不平,说,医学院里散发着福尓马林的尸体味。
 
虽然,学医的日子难熬,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希望能毕业去大医院当大医生,可以治愈一切疾病伤痛,所以那时候在大学,虽然物质生活苦,可是觉得非常的幸福。 总幻想未来,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