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
文章来源: 冬里萤火2020-11-20 18:08:05

 

国内工作时三四个有共同话题的同事经常在中午饭后休息时间里谈天说地,悠哉乐哉。后来是出国的远走他乡,调走的投奔南方,病退的居家休养。“山高水远”逐渐断了音讯。多年后有了微信,一人牵线,重新“聚首”。建群伊始,开宗明义:不谈国与政,不晒家和娃,怀恬淡之心,赏霁月清风;携情致之趣,览流光剪影。。。这是我手机诸群中一杯最清澈的“纯净水”,虽然只有我一人在异国,但心中没有千山万水的距离。虽然有一人已远行天边,但她的文采智慧依然与大家相伴。。。

 

记得一次群主让每人写下自己平生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并简述出喜爱的理由。我填写的是: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具体我看过多少遍已没法儿统计,只记得第一次看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夕,在文艺舞台上八个样板戏“一枝独秀”年代的后期,走进电影院,记住了这部在一代中国观众的记忆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的电影译制片。后来又在电视台的转播中观影过两次,每一次观看都和第一次一样,深深地被其中的情节吸引和打动。来美国那会儿还从国内带了不少的DVD盘,后来其它盘都完好无损,唯有那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因被播放次数多而乱码丛生。。。有人会说,看那么多遍,不厌吗?还真没有。有的电影一遍都看不完,便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还有的电影只观一遍足矣。但有的电影让人白看不烦,许多台词耳熟能详。这应该就是经典的魅力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期的萨拉热窝,德军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只控制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撤退之前,苏军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德军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德国会损失巨大。要保证部队从希腊和南斯拉夫迅速撤退,最重要的问题是燃料。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萨拉热窝将成为向德军军团提供燃料的基地。 但萨拉热窝这座城市里的抵抗运动力量强大,它的领头人物是位人称“瓦尔特” 的老练的游击队员。故事就在瓦尔特领导的地下组织和德军党卫队之间展开。主线是寻找打入游击队内部的德军间谍和叛徒,再发展到确认德军的“劳菲尔行动”的真实目的,最后绝地一战,也是影片的最高潮部分  ---  用从高坡上滑下的火车头撞毁了敌军的所有油罐车。。。影片以悬疑、惊险、汽车追逐、枪战、爆炸、肃清敌特等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悬念层出。从明线到暗线,层层铺开,逐步递进。既有敌人制订“劳菲尔行动”的计划的实施,又有利用特务和叛徒搞乱游击队内部的行动,在敌众我寡,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瓦尔特既要保全组织,又要粉碎敌人的计划,困难是可想而知。。。影片中的难忘镜头和精彩之处甚多。应该说拍摄于40多年前的这部影片那高超的情节设计和演员出色的表演毫不逊色于今天的大片儿。感谢孕育出这么优秀影片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制片厂,让经典在跨越将近半个世纪后依然光芒闪烁。。。

 

精妙绝伦的开头与结尾

 

影片一开始,在萨拉热窝的德国一群军事官员在开会,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远在挪威的“王牌”党卫军上校冯 · 迪特利施。正当有人不相信冯 · 迪特利施会从挪威赶回时,主持会议的军官大声宣布:“上校冯 · 迪特利施已经到达萨拉热窝!”话音刚落,“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 几个大字便闪现在银幕上,激荡人心的电影乐声一起,惊心动魄的战斗便拉开了大幕。简单的几个镜头和简短几句对话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炮火纷飞的年代,那大地上分秒都充满死亡与恐惧的的氛围之中。

 

影片结尾与开头遥相对应,点睛绝妙:“瓦尔特是谁?”这个影片中除苏里之外几乎所有人的悬疑在最后一刻“水落石出”。胜利完成任务后,吉斯对化名皮劳特的瓦尔特说:“皮劳特,你答应我的事还没有办呢。”皮劳特(瓦尔特)微笑着说:“我是守信用的。”吉斯又道:“别哄我了,我今天就要见到 ‘瓦尔特’!” 于是苏里指着皮劳特大声说道:“这不是吗?就在眼前。” 哇?!原来竟是他 。。。镜头一转,党卫军上校冯 · 迪特利施最终败给了瓦尔特。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若有所思地望着云雾之中的萨拉热窝,回答手下人的提问:“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是啊,从他奉命到萨拉热窝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找寻瓦尔特,直至离开,也没能抓到。他终于明白了:瓦尔特不仅仅是一个令他们闻风丧胆的游击队员,还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民族,也是一座为争取自由而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英雄城市 !

 

波云诡异的间谍与反间计

 

这部电影中的敌人冷酷残忍,又狡诈阴毒。为逮捕瓦尔特,阴险的德军上尉比肖夫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一百多名“犯人”,仍一无所获,而且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于是德国间谍康德尔假冒瓦尔特在女叛徒肖特的“掩护”下,打入抵抗运动的地下组织,多次造成游击队的重大损失。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吊死在绞刑架上,一个个年轻的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瓦尔特的领导下,伊万被派出找到了见过假瓦尔特的布兰克,弄清了其活动地点和暗号,然后成功地在医院中救活伊万并在德国人的“眼皮子”底下使用“调包计”将其救出。。。随后瓦尔特找到吉斯的照相馆,和游击队员们“演”了一出“苦肉计”“顺藤摸瓜”来到了女叛徒肖特的住所,并发现了她的发报机。。。再后来“将计就计”,“处理”了吉斯,让敌人误以为他们的阴谋已得逞。女叛徒肖特得到吉斯被抓的“喜讯”,立刻得意忘形地通知康德尔:“他们已经中了圈套,吉斯已被干掉了。要晚上到森林里去的人员名单!”康德尔接到这个“喜报”,也洋洋自得地说:“以后肖特就会更受他们信任了!瓦尔特,这一下你可完了!”

 

接下来是一场戏畅快淋漓 :深夜大批爱国青年在马利施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朝解放区进发,途中遭遇到一群“德国兵”的围捕,领头的军官态度强硬地要枪毙他们,混在人群中的德军间谍头子阿克瓦利斯沉不住气了,他站出来亮出自己和同伙的身份。却不料中了瓦尔特的反间计:“德国士兵”从马利施身上搜出了那份已经德国人过目的“名单”,诱使阿克瓦利斯指出了隐藏在游击队里的德国间谍们。阿克瓦利斯在勾出了5名间谍的名字后,轻松地对皮劳特(瓦尔特)说:“除了这五个,剩下的都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皮劳特冷笑着回答道:“党卫军上尉先生,我要做的正相反!” 阿克瓦利斯反应过来后,懊丧地垂下了头,不由感叹道:“是吗?干得真漂亮 !”每当看到这一幕时,前边因众多人的牺牲和惨死所带来的压抑便会减轻好多,是啊,情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干得真漂亮!

 

为自由英勇献身的父女

 

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谢德和阿兹拉父女。以钟表店的老板身份为掩护的老游击队员谢德曾对在医院当护士的女儿阿兹拉说起“昨天他们又枪毙了17个人,其中有一个姑娘,和你一样的年纪。”“有的人投降了敌人,有的人在战斗,有的人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深情的话语的听得人眼睛潮湿,也为后面剧情的发展润物无声地做了坚实合理的铺垫。

 

深夜,一群年轻的热血青年正猫腰向停在广场上的德军车队围过去。他们毫无察觉死神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突然,广场上亮起无数的探照灯,所有汽车上的黑蓬布被卷起,子弹好像暴雨般射向猝不及防的袭击者们。年轻的反抗者们根本来不及拿出武器就被扫倒在地,阿兹拉本已经跑出敌人的射击范围,但当她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布尔吉被击中时,竟又奔回去,结果死在了她男友的身边。。。被间谍诱骗的年轻人喋血街头,天亮了,广场上堆满了尸体。就在几小时前还是生龙活虎的年轻的躯体躺在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喇叭里低沉的声音“萨拉热窝公民们,德军司令部向你们发布最后通告,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的广播一遍遍地重复着,有亲属欲向前去认领,被人群中的游击队员劝住,因为德军军官比肖夫恶毒的小声命令身边持枪的党卫队:“注意,谁过来,就打死他!”人群沉默着。谢德望着躺在地上惨死的女儿,满眼是泪,心如刀绞。他要过去,过去认领自己唯一的孩子!就在党卫军紧张地抬高了枪口,对准第一个走出人群的谢德,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市民。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一大群人在音乐的最强音中迎着枪口无畏地向着他们亲人们的尸体走去。面对着勇敢的人们,德军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比肖夫无可奈何的下了撤走的命令。。。这是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镜头,太感人了!

 

    一日 钟表店的门被推开,敌人派来的假联络员与谢德对上了暗号。约瓦尔特1小时后在清真寺见面。称有重要情报必须亲手交给瓦尔特。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飘走,突然,警察局中的卧底,化名“乔斯特”的斯特利匆忙闯进来,他满头大汗地告诉谢德,德国人在清真寺密布暗哨和机枪,好像有什么大的行动。谢德心中猛然一惊,知道自己刚才上当了。他不动声色的告诉斯特利不用慌张,打发他离开,然后,步履沉重地走到柜台后面,从一只挂钟的里面摸出一支手枪。临行前,谢德向徒弟一一叮嘱“身后事”,没有丝毫的慌乱,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徒弟“要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他走出钟表店,来到大街上,从容地向每一个相识的人问候致意,脚步坚定地迎着死亡走去。。。谢德走进清真寺,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联络员正东张西望,思索片刻,迈步走上去,那人迫不及待地追问“瓦尔特在哪?”“瓦尔特叫我带来个信儿。”“什么信儿?”“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话音未落,谢德迅捷地抽枪射击,假联络员应声倒地。与此同时,钟楼顶端的机枪瞬间响起,谢德倒在了清真寺的砖地上,惊飞振起的白鸽带着他和他女儿的信仰与追求及对自由的渴望飞向远方。。。 谢德用生命赢得了瓦尔特和他的队友绝地反击虎口脱险的时间,这也是影片想要展示的德国纳粹始终抓捕不到瓦尔特的原因,有萨拉热窝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在,瓦尔特就永远在。。。据说瓦尔特的原型就是前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

 

 

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同时引进中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还有《桥》,和前者几乎是同班人马拍摄的。但《桥》在情节设计上比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来,逊色了不少。只是里面的歌曲“啊,朋友再见!”随着电影的播映大火,久唱不衰。。。

 

最后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来做结束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202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