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感受:下饭馆儿
文章来源: 四五粒2019-08-09 18:58:32

中国人爱吃,爱谈论吃。我也不例外。

刚出国那阵子年轻,也没有钱,每次从国内走行李里塞满了零食:话梅、瓜子、果丹皮、开口松子,一样不少。在国内偶尔也下饭馆,只是那时候饭馆的数量少,自家的荷包也小,也就是XX家常菜那个消费档次的。

一年一年时光荏苒,一次次的回国中不知不觉地出去吃的次数越来越多。感觉到质变的是五年前在上海。每天早晨我都从酒店步行到两条街外的一家老字号去吃早餐。水煎包、雪菜肉丝面是我的最爱。我一丁点儿也不在乎那油腻的桌面和昏暗的灯光,一大碗面、一盘水煎包,都被本人吃得干干净净。午餐以及晚餐去“绿波廊”、“老正兴”这样的老店,也去像“花马天堂”那类的连锁新贵,三、四个人,不到三百人民币都可以吃得高高兴兴。想去的餐馆儿真多,那一次只恨自己的胃太小。

后来的几年每次回国的一大乐趣就是下馆子。开始是在微信群上听同学介绍。“那家小馆”、“云海肴”等都是这样知道的。后来更喜欢参照《大众点评》钻各种胡同巷子。有一家“颠越乘象云南餐厅”,在东单北大街。这家的香茅草烤罗非鱼、一锅菌香和菠萝饭都非常好吃,价格也很平民。

            

在广州被酒店的前台推荐去了“广东道至正餐厅”。海鲜的种类得有百来种吧。广州现在俨然是个开放的大都市,在吃这件事儿上感觉比上海还要包容。除了必须的粤菜,全国各地的风味都吃得到。北方菜馆也很多。夜市上卖北方面食的摊子也很多。

到了广州自然要吃早茶。去了网红店“点都德”。价格不错,味道不过尔尔。也可能是我对于早茶兴趣一般。我最爱的是南信的双皮奶,觉得比泮溪酒家的还要好吃,虽然便宜很多。

国内现在走到哪儿都见得到农家菜,尤其是离市区远一点儿的地方。农家菜无论南北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食材就地而取,新鲜。在青岛,我们去的那家自己养猪、鸡,水塘里养鱼。第二,量大管饱,都是大盘大碗,实惠。第三,便宜。虽然卫生条件相对差强人意,但是大家都是奔着有机少污染去的,卫生什么的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今年夏天在一家农家菜馆,我们一行五个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周围,桌上鸡猪牛鹅鱼,还有蔬菜、点心,十几个菜,任凭怎么努力,不过去了一多半。请客的人很大方地说:剩下的也就剩下了,反正不贵。

这次回来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平日里我们出去吃饭,要是按照在国内的标准,吃得真是蛮“低调”的。几年前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我随手贴了一张在一个大学城小餐馆点餐的照片,一个朋友评语:几个小菜,看着一般。

也许是年纪到了,也许是在外面久了,现在我蛮喜欢这样“低调”的生活。

在美国平日出去吃饭,我基本不吃中餐:德国菜、意大利菜、黎巴嫩菜、土耳其菜、巴西烤肉我都很喜欢。不吃中餐是因为我所住的城市没有什么地道的中餐馆,不如把胃口省下来在家自造自食,或是回国时再饱口福。

在口福这件事儿上出国绝对比在国内享受,不知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抱怨出国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