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德國17-走訪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上)(世界周刊)
文章来源: 九里安西王2019-06-07 17:43:13

去年初,我們選擇了Trafalgar的Highlights of Germany,用十二天走完比美國德州略小一點兒,與美國蒙大拿州大小相當的德國。在壯遊德國的十二天當中,我們在柏林住了兩天,導遊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帶我們走訪柏林的景點之後,第二天的重點就是來到有伯林的後花園之稱的波茨坦(Potsdam)。除了二戰結束前的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讓它聞名於世之外,其實它在德國、歐洲以至於全世界的歷史中,都有許多不可磨滅的印記,如果仍夠再停留十天或半個月,可能都走訪不完。

在柏林老城中心的腓特烈大帝雕像

波茨坦是一個風景優美的低窪澡澤地區,遍佈河流、水塘和湖泊,低矮的小山丘,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土地上,覆蓋著密密麻麻的森林,許多農場散佈其間,大大小小的皇家宮殿及富人的別墅不計其數。

風景優美的波茨坦

波茨坦市中心

我們在波茨坦徘徊了一整天,也只能去了四個景點,但是重點是放在腓特烈大帝的無憂宮,而在傍晚當我們要離開波茨坦地區返回柏林的酒店時,居然遇上了大堵車,那也是十二天壯遊德國中,唯一的一次塞車,然而好在也多虧了那多出來的一個多小時,我們博學多聞的導遊,用他帶有一點點德國和愛爾蘭腔的英文,娓娓道出許多腓特烈大帝的傳奇故事,和更多他與無憂宮的百年牽掛。

1.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Miracle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 傳奇

像徵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的凱旋門

在十七世紀以前的德國,仍然是由三百六十多個地方諸侯和城邦,與數千個世襲家族的騎士領地得聯合體,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在1871年德國統一之前,從阿爾卑斯山區到波羅的海的一大片土地上住著日耳曼人,所以也叫做日耳曼土地(Deutschland),理論上,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都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長期統領著這個鬆散的帝國,然而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年與1648年間)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對神聖羅馬帝國大多數諸侯國的控制,到了十八世紀末,儘管普魯士(Prussia)王國的崛起,但是德國仍然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普魯士原本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北邊以柏林為首都的一個窮困的小邦,擁有幾片分散的領地,十八世紀初,號稱士兵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在位時兼併了其間許多小諸侯,才將這些分散領地連結成一個統一的普魯士王國,成為德國尚未統一前,德國土地上軍力最強大的王國。他在位時建立了一隻訓練有素,連每個軍士的鬍鬚都修剪成一樣的軍隊,國家四分之三的稅收都用在軍隊的建設,到了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時,這支軍隊成了歐洲大陸上無堅不摧的武力。

十八世紀時,歐洲發生了慘烈的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被牽連,而這個連續七年的大混戰,也正是腓特烈二世所發起,在戰爭初期,普魯士軍隊,在腓特烈二世的親自統帥之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風光一時,但是到了後期,年年征戰的普魯士國庫,開始力不從心,普魯士在法國、瑞典、奧匈帝國和俄國的夾撃之下,後繼無力,而在最緊要關頭,有著英普同盟的英國又突然中止盟約,讓普國在七年戰爭的後期成為孤軍,一敗塗地,俄軍還一度攻佔柏林,普魯士幾乎亡國。

但是一個戲劇性的轉機在1762年出現了,是年一月俄國女王伊利沙白(Elizabeth of Russia)突然病逝,新登基國王彼得三世(Peter III)的父親是普魯士親王(Duke of Holstein-Gottorp),從小在普魯士長大的他,基於對普魯士的好感,立即終止對普戰爭,並且命令已經攻入柏林的俄軍倒轉槍口,協防及幫助重建普魯士,並歸還所有佔領的土地,才使得普魯士不致於亡國,進而得以重建。

儘管如此,腓特烈二世依舊是普魯士強大的最重要推手,也開啟了後來德國將近有兩百年軍國主義。但是他在德國人的心目中,不只是國王而已,德國人會尊稱他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Friedrich der Große)。

無憂宮

二次大戰的狂人希特勒曾經是以腓特烈大帝的繼承人自居,在二次大戰結束前,他也曾經希望攻入柏林的蘇聯軍隊,倒轉槍口,重演七年戰爭的結果,不成之後才舉槍自盡。所以常久以來腓特烈受到希特勒的牽連,名聲大臭,一直要到了兩德統一之後,歷史學家們才重新審視歷史,重新將他的地位還原,甚至重新塑造了大帝的神話。

 

2.風磨坊 (The Miller of Sanssouci) 的傳奇

當我們來到無憂宮之前,老遠就可以看到西北角的山坡上,有一座高大壯觀的風車磨坊,風車磨坊有好幾個不同版本與無憂宮的傳奇故事。

 

 

傳奇故事,最早出現在1787年的一本法文的Miller of Sanssouci中,

導遊說:「傳說在174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建了一座夏宮,叫無憂宮。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了麻煩。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了一個平民百姓的風車磨坊邊上。在修建期間,風車磨坊主人向柏林的最高法院起訴國王,控告新建的王宮擋了風,不利於風車磨坊轉動。最後國王不得不讓步,而且同意賠償風車磨坊主人。」

「另一個傳說是因為國王覺得風車磨坊轉動時噪音太大,想動用王權,趕走風磨坊,沒想到風車磨坊主人告上柏林的最高法院,國王成了被告,而且還輸了官司,可見法院不是國王開的。」

事實上這些傳說都不完全是事實,最早在1736年風磨坊就已經矗立在那裡,成為了當時田園風情的一個標誌腓特列大帝曾說過:「那個風磨坊是宮殿的裝飾品。」(that, ... the mill is an ornament for the palace) 。但是磨坊主也確實因此起訴國王,國王給予其權利並從1781年豁免了他的租金。

後來風車磨坊經過多次重修、改建,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夕,蘇聯與德軍的坦克在此決戰,雖然沒有傷到無憂宮,但是摧毀了風磨坊。而後一直拖到1991年,才在原地基上重建,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風磨坊

 

 

走訪腓特烈傳奇刊登在2017年4月9日出刊的第1725期美國世界周刊

花了兩個半月,寫了五千多字,主要的困難還是在於歷史的考証,修改後剩4千多字,才寄到世界日報社,而登上世界周刊,只剩三千七百多字,仍然很長,分上下集放在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