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认怂了--- 平权的凯歌 or 时代的悲歌 ?
文章来源: 疏影浅斜2019-05-24 02:42:30

5月21日如同往常一样,被设置在清晨六点开播的BBC radio 4 的新闻叫醒。朦胧中一则新闻播报让我从昏昏然的状态中彻底清醒过来。

“Oxford University promises 25% of places to disadvantaged” 。到2023年,牛津大学将保证来自贫困地区的录取人数占本科生录取人数的四分之一。

我在心里暗叹一声:牛津终于扛不住了。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牛津、剑桥两所大学面临着越来越强烈的谴责。各种人士出于各种目的,高举平等的大旗,抨击牛剑的入学录取数据。认为他们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录取新生,导致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录取比例很低。因为这些家庭的子女无法同私校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他们的入学成绩。

两校每年录取结束后都会披露新生来源数据。以牛津为例,2018年本科新生中,60.5% 来自公立中学,较之前两年的58% 提高了两个半百分点,是四十年以来的最高比例。牛津录取一般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按中考成绩筛选面试名单,再根据面试结果决定有条件录取名单,最后凡是高考成绩到达了所要求条件的会被自动录取。

在第一阶段算成绩时,要在全国统一的GCSE考试成绩的基础上作一些修正。这可能和最近美国SAT 的逆境加分类似。比方说A和B 两个考生GCSE考试同样取得了12个A*的成绩,但是A 所在学校有10个人都取得了12个A*以上的成绩,B所在的学校则只有他/她一个人取得了同样的成绩,那么经过折算后,B 的最终成绩会高于A。

这一做法是基于如下理由:在取得同样成绩的情况下,由于B的学校水平不如A, 即意味着 B 一定比A 更有天赋和潜质,或者是跟努力,因此要优先考虑B。 这种考虑还是有其合理性的。重要的是这是基于二者取得了同样的成绩的前提。这从本质上说已经是向弱势群体倾斜了。因为绝大多数的公校的成绩是赶不上私校的。

窃以为这种记分方法还是公平的,优秀的平民子弟也能够脱颖而出。然而有些人依然不满,要求均权。他们经常会用全国黑人人口比例,贫困家庭比例是多少多少,而牛剑学生中黑人、贫困背景的学生比例远达不到这一数据来说事儿。以此对两校口诛笔伐,声讨不断。两校时不时地被推上媒体的风口浪尖。如今牛津终于抵挡不住了。

这是民权的一次胜利,还是一场时代的悲剧?从什么时候起,录用唯才,任人唯贤,在政治正确的帽子下矫枉过正,这算不算特权?这是真正的平权吗?

专业人士分析,牛津40%的私校录取率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如果另外25%的名额给贫困地区生源,那么留给中产家庭的比例只剩下35%了。真正被刀砍、割肉的是这些社会中坚。

抛开这些不论,最令人担忧的是出于平权原因低标准录取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方面是有切身感受的。他当年所就读的一所北京大学就有招收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的硬性指标。结果这些高考分数比大多数同学都低不少的学生根本跟不上学业进度,老师授课还得兼顾这部分人,浪费大多数人的时间。而且到毕业时,还要想方设法让这些人拿到文凭。对于正常录取的学生而言,何来公平?

大学的声誉源于其学术研究水平。录取高水准的学生是保持其竞争力的基础。录取之前就划定某类人的录取比例,这岂不是本末倒置?降低录取标准过后,学术水平何以保证?这些年来,牛剑在平权的舆论打压下,一路蹒跚前行。如今牛津终于抵挡不住猛烈的炮火,认怂了。其代价恐怕要在十年后才会显现。会有象牙塔的塔尖轰然倒塌的那一天吗?一个世纪过后,人们会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是平权的凯歌,亦或是时代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