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个“娘家”去退休
文章来源: 小溪姐姐2018-09-23 10:54:16

降央卓玛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前几日细读了名博康康《退休养老从上海到嘉兴》和《补充。。》两篇引起城里适龄(已退休,或将退休)网友们很大兴趣和热烈讨论的博文。不禁想起几年前一个已经发过的博文,是关于我朋友给自己选了个 "娘家",以后去退休的故事。中秋节到了,加上老故事又有了新篇章,修改后就再分享一次(第一次发文时还没有自己的博客,用了不同的网名)

妹妮,是我在知青联谊会里认识的朋友。她早先是上海去内蒙插队的知青。妹妮有上海人的细腻精致,也有内蒙人的粗旷豪爽。中秋聚会上,妹妮常会为土洋插的知青们作上海老大房,王家沙点心店。。喷香的黑洋沙和鲜肉月饼,分享她儿时的美食。妹妮也会为朋友们引亢高歌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她每每唱到情深之处,歌者和听者都不禁泪水盈盈心随着她的歌声就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妹妮’是依小辰光,乐啦屋里厢爷娘叫依额小名(上海话,‘妹妮’是她小时候,在家时爸妈叫她的小名)。妹妮从小聪明懂事,书读得老好,能歌善舞,交关讨人欢喜,是父母掌上明珠。妹妮十六岁的时候,爷娘再不舍得,还是离开了上海,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内蒙古插队。妹妮劳动不忘读书,文革后恢复高考,78年考上了内蒙古的大学,后来就在内蒙工作,成家。八十年代中,妹妮又赶上了出国留学大潮,来德州洋插落户三十多年了。

来美后的头十来年里,妹妮也和大家一样,每年的年假都紧攒着回家。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来美的老留要说到回家就是回国,就是回到从小出生,在父母身边长大,上小学,读中学的地方去。妹妮的父母都已经过世多年了,虽然还有不少亲友在上海,属于妹妮那个在上海的家随着父母驾鹤西去,实际上也早已随风而散了。无论妹妮当初在美国怎样拼命工作挣钱,省吃俭用寄美金回家作出过多大的贡献,当年父母的家成了哥哥的家,不过按老规矩讲,也还是妹妮的娘家吧。妹妮每次回娘家第一件事,就是捧上付了超重行李费,从万里之外,千辛万苦背回来的各种美国名牌礼品。这些都是妹妮每到节假日大减价,就奔出去抢购回来的名牌(妹妮自己是绝对不舍得买来自己用的,典型八十年代老留节俭,克己待人的作风,一笑)。妹妮的礼物是面面俱到的,大人小孩一个不拉,人人有份。

当年背回家的礼物之一,十双耐克鞋(可不是当知青时,抓只老母鸡,背个冬瓜就回家的简单)

当然头几天回娘家,皆大欢喜,亲情融融。可没过几天,嫂子嫌妹妮回家开空调,温度打得低了,还是自来水用多了。。。总会拉长了脸,抱怨水电费太贵了,还是青菜又涨价了。那些年里,上海石库门老弄堂里不少老百姓还是很作人家的(上海话节省加小气)。妹妮听到后,总是马上塞美金到嫂子的口袋里,相比妹妮去住饭店要多出几倍的水电费,伙食费。当然嫂子见到了额外的美金,马上又笑逐颜开了。哥哥和妹妮虽说是血浓于水的感情,哥哥在家听嫂子的,格能(上海话这种)样子的趟数多了,妹妮也就少了回娘家的欣喜和盼望了。后来哥哥生了病,妹妮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寄回家,给哥哥治病,可是哥哥还是走了。再后来哥哥的孩子结婚,倒是头一趟打了只国际长途来告诉她(还是没有微信的年代),妹妮寄了礼金去,钱收到后,就再没有音讯了。没有哥哥 的嫂子家不再是娘家了,妹妮也就不回去了。

好多年妹妮都没有回娘家了,不过每每看到朋友们回国探亲,妹妮心里总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失落。终于妹妮想回娘家的心憋不住了,于是三四年前,她又拿了年假,买了机票,回上海去了。有了这头一趟回去,再接下来的几年里,妹妮每年都会回娘家看看了。但妹妮不是回那个没了哥哥,只有斤斤计较水电费的嫂子和侄子只会伸手要钞票,连声谢也不说的那个娘家。原来妹妮在第二趟回上海时,给自己选了个“娘家”。。。

 妹妮告诉我伊趟 (上海话那次)她飞上海后,并没有通知她的七大姨,八大姑的亲友们,没有和她当初一起去内蒙的插兄插妹们聚会,也没有去见她从小一起跳房子,抓石子,温功课的小学,初中同学。妹妮到了上海后,就在徐家汇她原来老家的附近住进了一家旅店,老家那条弄堂早就动迁,高楼林立了,昔日的老邻居们是碰不到了。她就在依稀可辨的,好像是她小时候跑来跑去的地方走走,去路边的小摊子上坐坐,要一客生煎馒头,吃碗上海小馄饨。在外滩上吹一吹黄埔江的风,在当年軋朋友所依的情侣栏旁望望呆。在南京路上趟趟马路,享受享受人軋人的闹猛。

我问妹妮作啥没有探亲访友,她叹口气说她家老上海,亲眷交管(上海话亲戚很多),原来她前一趟回家,除了她要给每家备一份拿得出手的礼物之外,姑表兄弟姐妹也开始有了第三代,第一趟看到小宁(上海话小孩),作阿婆,阿娘的是要给钞票,塞红包的。现在国内人情大似天,一千元都拿不出手的。她这个难得回来的美国阿婆,阿娘更是不能小气,一下子给出去七八个这样的大红包,她这样的美国白领打工族也是要吃不消的。早先插兄插妹聚会,物价便宜,妹妮花个二百美金就可以请十几个朋友在餐厅里吃顿好饭,讲讲插队时的故事,谈谈几十年的变迁,边吃边谈,开心尽兴。虽然这几年国内物价飞涨,国内老多人袋袋里钞票么老老(上海话钱很多),妹妮回家,朋友聚会,也不要她付钱了。

上趟妹妮回家,当年在内蒙古插队时,对她像自家小妹的插兄要照顾生病老妈,不能出面招待她,是妹妮的插弟作东召集聚会请妹妮吃饭,可是妹妮吃了插弟的席,反而不开心了,格趟回家竟然连面也不要见了。问她为什么,妹妮说那个作东的插弟发达了,在席上从头到尾都在趾高气扬地,显摆他的钞票,得意忘形,竟然对当年一起插队的小姐妹不尊重,饭桌上坐满了人,都来个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响。妹妮看不落(上海话看不下去)当年睏了一铺炕头上的小姐妹当众被欺负,愤然指责发达的插弟后,拂袖离席而去。

所以妹妮伊趟(上海话那次)回去,省去了流水浮云的社交闹猛和烦恼,而是一个人笃悠悠,去探了她给自己选中的“娘家”。妹妮的母亲是安徽绩溪人,年轻时就离家读书,后来在上海作医生,在妹妮插队时,就过世了。妹妮也不知道母亲老家还有什么人,大概因为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喜爱大山。妹妮有副好歌喉,在内蒙插队,后来又在包头工作时,想家了就会对着内蒙的大青山唱“敖包相会“和 “好一朵茉莉花“,妹妮早就想在安徽的大山里给自己选个“娘家”。

妹妮在网上作好了功课,从德州飞洛杉矶,再从洛杉矶飞上海,然后从上海坐火车去安徽,转了两趟长途汽车,又被载在放屁虫车斗后面,颠颠簸簸最后来到了这个交通还不发达的茶山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打工了,很多石头木板屋都是铁将军把门,村里就是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妹妮说正因为茶山村的交通还不发达,那里的山泉仍然清清亮亮,绿绿葱葱的山顶上还是蓝天白云, 泡好的野山茶水依旧入口香甜,山里的男女老少还是敦厚善良。妹妮说等她从美国公司退休后,就叶落归根回她选的“娘家”,去茶山村住,义务教山里的孩子学英文和唱歌。后来妹妮去买了把吉他,找了老师,着手练习,准备今后要对着安徽的大山,和孩子们一起自弹自唱她心爱的“敖包相会”,“好一朵茉莉花”,当然还有妹妮这个曽经的内蒙古知青插妹,最钟情爱唱的歌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了。

去年,又看着妹妮兴高采烈,忙着采买带去送茶山村乡亲们的衣物,给山里娃们的糖果,书本文具。临行前,她还赶着给村姑们用缝纫机作了几个结实耐用的大花布采茶口袋,然后兴匆匆地动身回茶山村,她的“娘家”去了。这趟娘家行后回来,妹妮就决定在茶山村,着手给自己买座大山里的石头木板房了。。

我曽问她有没有认真调研一下茶山村的养老条件,比如那里的乡村医院远不远,医疗水平怎么样。。。妹妮听了我的话,楞了会儿神,笑着摇摇头。。。后来我想大概是我多虑了。妹妮十六岁去内蒙古插队,一穷二白不也出息成人了吗?后来到美国洋插,两个旅行箱,50个美金,不也拼出自己的一卞天地吗?现在妹妮是回到她母亲出生,从小长大的大山里去,是回她的娘家去,应该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吧。。

妹妮 心动即行动,几个星期前,她刚从她“娘家” 回来,虽然忙得还没顾上和我见面,微信里已经见到了妹妮在“娘家”刚给自己买好的房。

这几年茶山村的变化是巨大的,虽然公路还没有修到村口,但已经不远了。

这里送上对妹妮的祝福。但愿像妹妮爱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说的一样,那山清水秀,人心敦厚的 茶山村,圆了妹妮退休后,落叶归根的五彩梦。但愿她自己选的娘家,安顿了妹妮那日夜牵挂而又无处安放的乡愁,但愿妹妮娘家的乡亲们,理解接纳妹妮的悲伤和快乐,慰籍她那颗万里归乡的游子之心。

也祈祷保佑天下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中秋节到了,遥祝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们阖家团圆,中秋快乐!

 

Song of Nostalgia 思乡曲, performed by Ma Sicong 马思聪  in 1955   (1912 - 1987) Recorded in 1955。

以上第一张照片来自网络,3 是我姐拍的,4,5,是妹妮的照片。文中妹妮的故事汇集了不止一位朋友的故事,请勿对号入座。

谢谢您的阅读和时间,原创拙文,请勿转载,Thanks again

小溪随拍,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