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复古-文革去真实性
文章来源: 土豆-禾苗2018-03-08 07:13:38

扭曲的复古-文革去真实性

 

为什么我们对纳粹希特勒了如指掌,但对自己的历史却一无所知?

上篇讲到一个案例,关于军人政变,交权于民众后自己乖乖回军营的案例,本来想今天写这个电影的,但昨晚听了许子东的一个讲座,于是瞬间改变了念头,今天就推荐一下他的这个讲座吧: 【许子东开讲】文革中的电影与文学(见最下面YouTube)。

认识许子东是在很早以前的《锵锵三人行》节目,记得那时的很多档期都是由他与梁文道搭档。相比自由环境中长大、说话毫无顾忌的梁,许以前总显得有些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很多时候都是话说半句保留半句的感觉。但后来几年,许与梁的表现似乎有了颠倒:许子东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敢讲;而梁文道在讲中国的事情时,用词从过去常用的“他们”变为了“我们”。估计这与两人的状况变化也有关系:一位确立了在香港的身份地位,一位需要开拓大陆的读者市场。

至于为什么要贴这个讲座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这集的标题“文革中的电影与文学”正好涵盖了我的几个兴趣点:文革、电影、文学。一个小时的讲座中,许子东教授用“纵横比较学”的方法拉拉扯扯谈到了电影《芙蓉镇》,也用一句话刺了一下《英雄》和《无极》;谈到了作家阿城、史铁生等,也批了一下严歌苓;谈到了右派、摘帽右派、也涉及了老毛三七开的事情;另外也没忘记普通大众喜欢的武侠小说,以及挑战价值观的电影《女性瘾者》;还一笔带到了福柯的“discourse”(话语)概念。

总而言之,这个讲座内容很多,也很散。在文学科班出身的人看来也许一般,但对那些喜欢文史比较的理工科人士来讲,可能会有所帮助,至少可做消遣之用。

其次,除了对许讲座的内容有兴趣,我对他的人格也比较看重(我知道这话多多少少有些虚无的幻想因素)。讲座中8:48—13:00分钟处,许讲了一位“杰出校友”:一位凭着赤子之心,20来岁出来替老师说话,最后毁了自己差不多一生的杰出校友。

许子东,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许杰、钱谷融两位大家,在以前的各类讲座中许曾多次提到这两位长者对他的启发与帮助,特别是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的观点。

每次听到许子东讲这些,特别是那位“杰出校友”,我都会想起教我们外国文学的老师——陶老师。

陶老师于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获山东大学文艺理论专业硕士学位。

在华师大期间,陶老师也是师从钱谷融先生,并深受其“文学是人学”观点的影响,往后两人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成了忘年交。后来的运动,陶老师也是由于为老师、为学术多说了几句,于1970年被送回浙江原籍劳动(没去青海算是运气),直至1979年才摘掉帽子,但真正的平反拖到了1985年,这时离他退休的日子也不远了……

今天贴出许子东的讲座也为纪念一下陶老师,这位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遭受了重大磨难和挫折的杰出师长。

在陶老师退休后,钱谷融先生还专程去看望了这个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当初的得意门生。

**************************************************************************************

听完许子东的这个讲座,如果你认同他对起源于80年代的“文革文学及电影”的比较分析,那么你也能理解网友蓝天白云对严歌苓及其芳华的几篇文章,本人也基本认同她的观点;由此还可以导出一个担忧,也就是本文突兀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我们对纳粹希特勒了如指掌,但对自己的历史却一无所知?

在六百万犹太人被毁灭以后,我们能否假设今天一位犹太作家会写出这样一部言情小说:一位犹太富豪千金与几位犹太男纠缠,与他们玩着冰与火的游戏。小说结局是有的犹太男去当兵了,有的犹太男移民上海,有的进入娱乐圈成了一名导演;而千金女也慢慢长大成人,最后成了贤妻良母。小说的时代背景设为1940-1944的德国柏林!街道上随处悬挂着纳粹旗的柏林!众人胸口都别着领袖希特勒头像的1940至1944年的德国柏林!!

你觉得犹太人会接受这样的小说故事吗?

恰恰在中国,在初期的伤痕文学之后,我们逐渐走上了对文革进行淡忘、美化甚至扭曲的道路,最终也导致了今天对宪法的扭曲的复古。

 

 

除了许子东的讲座,再给大家推荐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张元教授的公开授课,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听、了解、对谈,来“稀释”一下我们从前所受教育,并重新建立思想的架构体系。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5%BC%A0%E5%85%83+%E5%8F%B0%E5%A4%A7?